高校教師績效困境,什麼才是有質量的競爭?

2021-01-11 中國青年報

高校教師在很多人看來是性價比較高的體面職位,可是最近有媒體報導,高校青年教師和普通打工人一樣,也面臨著996式的競爭壓力。

《國家治理》周刊曾對高校青年教師群體做過一份調查。在3000餘受訪者中,超半數的人(57.16%)表示工作狀態基本達到「996」,有12.22%的人表示工作狀態已經不止「996」。而「職稱評定」和「發表論文」是青年教師群體的主要壓力來源。

職稱和論文之所以如此重要,因為近年來很多高校進行了改革,通俗說就是「非升即走」。青年教師如果不能在指定年限,比如五年或六年之內「升」到副教授,就要和高校自動解除聘任關係。

聽起來,這比某些網際網路大廠的「末尾淘汰」還要殘酷。一來,高校每年能「升」副教授的名額有限,如果競爭者多了,那不管學術能力是不是達標,都只能繼續「排號」;二來,企業末尾淘汰之後員工還可以去別的企業,而高校教師的選擇空間相對更小,一旦被淘汰,很可能就意味著學術生涯的終結。

如果確實是學術能力、教學能力不足的被淘汰,即便殘酷,也算是人才隊伍的優化。令人擔心的則是,如果競爭的標準有偏頗,導致的就有可能是逆淘汰。

比如報導提到的Z大學中,論文和課題依然是考核的「硬通貨」,論文數量上不去,頭銜和待遇就受影響。而有教授甚至直截了當地對青年教師說:「你寫的東西對學校的GDP沒用。」這種高校GDP導向之下,論文數量和質量能對應嗎?

如果一個青年教師,花三五年時間寫出一篇高質量論文,是不是就要敗給那些一年寫三五篇湊數論文的教師?如果一個青年教師更擅長教學而不是寫論文,那是不是在「非升即走」的機制下,註定了要被淘汰?

事實上,過於看重論文數量,正是高校頑疾之一。近幾年被曝光的好幾起高校教授論文抄襲醜聞顯示,某些功成名就的所謂學術大腕兒,最擅長的就是抄襲和摸準學術期刊喜好發文章。他們發表的論文數量驚人,給高校創造了「GDP」,可讓這樣的「成功」,並非高校和教育的勝利。

「非升即走」等高校考核制度,有其促進競爭的合理初衷,但重要的是對青年教師的評估體系是不是健全,其導向的是良性競爭還是惡性競爭。正如企業的996制度,很多人反感的也不是員工自願的加班奮鬥,而是企業為壓縮成本令員工「被自願」,同時還提倡無意義的加班,捆綁所有人一起熬時間。這種風氣的蔓延,就是導向惡性競爭。

去年10月發布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明確提出要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唯論文」則是要堅決克服的頑瘴痼疾之一。

教育領域的人才評價和競爭機制設計,應該要對標此方案。高校教師過去基本是終身制,確實也養了不少「閒人」,引入競爭是必要的,關鍵是要能真正實現優勝劣汰,而不是製造了廣泛焦慮和壓力之後,人才整體水準反而還退化了。

來源:澎湃新聞

相關焦點

  • 馬上評|高校教師績效困境,什麼才是有質量的競爭?
    高校教師在很多人看來是性價比較高的體面職位,可是最近有媒體報導,高校青年教師和普通打工人一樣,也面臨著996式的競爭壓力。《國家治理》周刊曾對高校青年教師群體做過一份調查。在3000餘受訪者中,超半數的人(57.16%)表示工作狀態基本達到「996」,有12.22%的人表示工作狀態已經不止「996」。而「職稱評定」和「發表論文」是青年教師群體的主要壓力來源。職稱和論文之所以如此重要,因為近年來很多高校進行了改革,通俗說就是「非升即走」。青年教師如果不能在指定年限,比如五年或六年之內「升」到副教授,就要和高校自動解除聘任關係。
  • 非升即走,大學也在996,高校青年教師的績效困境
    它彰顯著這套制度的殘酷性:讀完博士或者博士後,你在30歲甚至更晚的年齡才真正開始職業生涯,然而到了35歲左右,你就已經開始面臨失業的壓力了。 2014年,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在國內率先全面推行「非升即走」,隨後全國許多高校陸續開始了改革。眼看6年將畢,在絕大多數高校裡,有多少人能「升」上去還是個未知數。
  • 高校教師績效考核的應用研究
    關鍵詞:高校;教師;績點考核21世紀的競爭,主要是人才的競爭。高校作為知識創新中心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其人力資源開發能力和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高校的改革和發展。而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中,教師的績效考核處於核心地位,與高校發展目標和個人利益都密切相關。
  • 高校將實行崗位績效工資 教師收入分四部分
    前天(11日),記者從教育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高校收入分配製度面臨改革,今後高校將實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具體的文件正在制定當中。  據教育部人事司副巡視員謝志敏介紹,今年,國家將實施事業單位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事業單位將建立崗位績效工資制度。
  • 某高校教授年終績效獎僅8元,教師績效工資究竟考核什麼?
    有一些年輕的教師更是非常的可憐,竟然不夠扣除的,還要自己倒貼。西南民族大學教授和老師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能讓幾十位高校老師和教授在寒風中公開卻聚集在校門口高喊「學校不公,還我績效」,公開討薪,西南民族大學教師績效工資的發放問題一定不小。
  • 關注|趕「死線」:高校青年教師的時間困境
    因為如果不好好利用假期時間,科研成果就難有保障。張一偉的生存狀態在高校教師中普遍存在。2018年,閻光才的《學術職業壓力與教師行動取向的制度效應》調查中發現研究型的大學教師平均工作日每天工作9.43小時,周末每天工作6小時左右。
  • 高校教師寫論文有什麼用?都是為了職稱和考核?
    最近,高校教師職稱改革指導意見,引起了學術圈的廣泛熱議和討論。其中一個重要的話題就是,高校教師寫論文有什麼用?寫那麼多論文和專利,沒有半點實際用處,都是在灌水,浪費納稅人的金錢。高校教師寫論文有什麼用?
  • 高校青年體育教師成長困境與路徑探析
    採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邏輯分析法,探討了高校青年體育教師的成長路徑,得出:高校青年體育教師成長面臨的困境主要表現為基礎條件薄弱,科研之路舉步維艱;經濟收入拮据,生活之路壓力重重;競爭異常激烈,工作之路阻力重重;制度保障缺乏,動力機制不足。
  • @山東高校教師,你們的收入要變啦!高校不得按崗位級別發績效
    意見特別強調,高校要合理調節不同崗位的收入,不得平均發放或按崗位津貼級別標準發放,充分體現業績和貢獻導向,拉開檔次,有效激發教師隊伍活力。高校將逐步加大獎勵性績效工資佔比意見指出,建立績效工資總量調控機制。高等學校績效工資實行總量管理。
  • @山東高校教師,你們的收入要變啦!高校不得按崗位級別發績效
    意見特別強調,高校要合理調節不同崗位的收入,不得平均發放或按崗位津貼級別標準發放,充分體現業績和貢獻導向,拉開檔次,有效激發教師隊伍活力。高校將逐步加大獎勵性績效工資佔比意見指出,建立績效工資總量調控機制。高等學校績效工資實行總量管理。
  • 教師績效工資改革出爐,這三類教師影響最大,改革福音與其無關
    近期,教育部對教師績效工資進行了嚴格的考核,其中就涉及到這三類教師,這三類教師中不乏有班主任以及教學成績好的教師,接下來小編就帶大家來看下這三類教師。奈何一所學校的班主任和一線教師數量太多,學校工資空間有限,所以不能大面積的覆蓋,這個時候班主任和一線教師之間就有競爭,而選出的教師基本上是教育成果優秀的老師。
  • 什麼拉大了高校間老師薪資差距
    原標題:什麼拉大了高校間老師薪資差距 院校間、學科間薪資差異日益擴大   □薪資差異過大,不僅降低其對教師工作績效的激勵效應,且有可能導致地區間、院校間教師人才吸納和儲備差距擴增,高等教育發展不均衡現象凸顯等一系列問題   □高薪引進人才可能導致科學精神氣質遭遇瓦解,使得部分教師的學術行為出現趨利取向,忽略學術探究的真正意義,而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   教師薪資是高校組織對教師努力工作的物質肯定
  • 教育部:高校績效工資分配要向教師、教學傾斜
    5倍,充分調動了廣大教師的積極性,有力推動了職業教育各項改革措施的落地。》(教師〔2019〕6號)明確:「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技術服務、社會培訓、自辦企業等所得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為績效工資來源;教師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轉化獎勵收入不納入績效工資,不納入單位工資總額基數。
  • 構建高校差別化績效工資分配機制
    面對諸如績效工資範疇模糊、分配形式單一、教師幹事創業活力不足等問題,建立健全差別化績效工資分配機制,將為新時代高等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增添動力。本文以差別化績效工資分配的意蘊及時代特徵為支撐,挖掘主導分配的內外部因素,從津補貼規範化管理、現代大學薪酬分配製度、「人才是第一資源」三個維度對高校差別化績效工資分配機制的構建進行闡釋。
  • 教師績效工資引爭議,激勵機制難以發揮,教育部:2019年將改革
    近年來,在教育領域中關於教師各方面待遇的爭議不斷,教師工資水平普遍較低,教師職稱競聘不透明、公平性差,教師非教學任務較重,教師績效工資分配不公等,這些負面現象嚴重影響了普通教師參與教學工作積極性,不利於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的質量與穩定性維持。
  • 年終績效分配,高校教師們,你今年多掙了幾塊錢?
    幾天前,西南民族大學的數十位教師在校門口拉橫幅,高喊「學校不公,還我績效」,抗議本年度的績效分配不公。知乎上對此有吐槽說,「搞行政的比一線老師的績效要高的高」,有的教授被各種扣除之後只拿到了8塊錢。雖然該大學並未公開回應這一事件,但綜合信息可以顯示,教師與行政人員之間的績效分配不公是主要原因。
  • 臺灣高校的教師晉升制度及其改革趨勢
    大量海外博士以助理教授的身份回臺任教,提升了臺灣高校教師的國際化水平。但與此同時,教師職業發展過程不再是達到既定標準即可順利得到職位的晉升,開始出現較為激烈的競爭現象。而現行的評價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誘導教師把時間更多投放在科研上,使得教學受到忽視,影響了高等教育的總體質量。(二)評價標準單一,學校辦學特色難以彰顯長久以來,臺灣高校教師的晉升在「《大學法》」及《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的規制下進行,且晉升標準有逐步提高的趨勢。
  • 高校教師績效收入:發1篇SCI論文頂上200學時課-英輯學術
    又到了一年績效考核時,與往年一樣還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與績效考核相對應的,是人人都關心的錢袋子問題。績效拿得多的,自然高興;績效拿得少,自然不開心。  之所以會造成這樣的局面,是因為高校教師的基本工資普遍偏低,對於絕大多數教師而言,績效收入是除了基本收入之外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績效收入分為基礎績效與額外績效。
  • 眾議高校教師薪資「新常態」
    「補漲」是有一定現實依據的。過去,高校公職人員有諸多福利,教師的工資水平也相對較低,但隨著高校後勤工作的社會化,這些福利基本上不存在了。而面向市場,高校的整體薪酬水平又過低。過去高校多以教學型為主,如今則以研究型居多,新進教師基本上都是按照高水平研究的標準招聘進來,因此,它的聘任起點也變得越來越高。
  • 教育部:高校「教師強起來」,教授有課時規定,教師可以兼職授課
    近日,教育部在《關於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裡,多項措施引導高校教師做好潛心育人工作,要求「教師強起來」,提高教學質量。1、設立榮譽證書制度,營造尊師重教良好社會風尚,讓長期從事教學工作的教師有職業榮譽感。選聘高水平的教授擔任基層教學組織負責人,制定專門培養培訓計劃,特別是推進新入職教師和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2、高校教師可以「兼職取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