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越來越重視用戶意見的時代
每個人的體驗評價都相當重要
特別是在餐飲業
一個差評都可能導致買賣兩家同歸於盡
但從現實來看
這看起來無比重要的評論區
總能混進來一些奇奇怪怪的評論
讓人迷惑,我到底是來了解用戶感受的?
還是來看段子的?
各位活躍在食評界的段子手們
騷操作多到驚掉文字君的雙下巴
今天文字君就帶大伙兒看看
這些食評區裡頭的沙雕評價
如果你想知道
有錢人的幸福生活是啥樣
一定要來美食評論區一探究竟
畢竟在這兒
隨便滑個屏你都能撞上富二代
看了他們的走心評價
你會發現偶像劇裡面
米其林三星包場的霸總做派
簡直不及真實情況的1/10
打個飛的從杜拜趕來拔草
才是他們的日常水平
畢竟有錢難買ta開心
如果說某乎是人均985
那麼混跡在食評區裡的各位
一定是團購布加迪
才會讓偶爾混入的瑪莎拉蒂
自卑到不行
看了眾人一水的瘋狂好評
不禁讓人好奇
是什麼店可以掏空大家的積蓄
為嘗上一口
就算傾家蕩產也在所不惜
是什麼樣的餐食
可以無差別俘獲所有人的胃
就算為此白當社畜一年
也無怨無悔
又是什麼樣的服務
大家體驗後會幸福感倍增
讓人忍不住
豪擲十萬,狂贊五星
究竟是什麼樣的店
江湖上都是它的傳說
讓人隔著欄杆,心馳神往
這到底是商家的飢餓營銷?
還是網友們的集體意淫?
終於,在評論區蹲到一位熱心食客
直接上圖
為我們揭開人均十萬的高定面紗
果然高端的食材
往往只需要最樸素的烹飪方式
以及最平常的餐盤盛放
這一前衛的餐食理念
讓文字君不得不發自內心說一句「告辭」
那句話怎麼說來著?
懷才就像懷孕,久了是藏不住的
這種事兒在食評上也是如此
就算你打開點評軟體
最初只是想寥寥幾筆
也會一不小心順帶輸出文學常識
把路過的網友整成一臉懵圈
這無處安放的才華
滔滔不絕的靈感
支配著他們,隨便一出手
就是洋洋灑灑幾百字的內容
分點作答,還用詞精準
不曉得的還以為
這寫的是啥行業報告的可行性分析
隨便寫個敘事文
說說就餐經過
都穩穩把「真情實感、言之有物」的
高考優秀作文評判標準
拿捏得死死的
瞬間就能讓人感同身受
除了有些感嘆號濫用
其他基本沒什麼問題
對於段位更高的食客
就算不描寫對話細節
全文不著一個嘆號問號省略號
也能把自己內心奔潰的感受
真實表現出來
備考那些年
記敘文議論文才是正統
像詩歌這種次次被排除在外的
如今再要撿起來練筆
就沒那麼順手
就像下面這篇
雖然韻沒押對一個
但勝在結構工整態度認真
要不怎麼說各位牛逼呢?
憑藉著極高的文學素養
就算踩雷火氣大
罵人也要擬人化
一句「讓雀巢即溶驕傲地挺起胸膛」
簡直是點睛之筆
懟得星巴克無處遁形
除了輸出經典語句
食評區的「文科狀元們」
還善於描寫各種劇情
一時間文採與想像力齊飛
隨便一出手
就是言情狗血小說的經典開頭
拋開瑪麗蘇言情的套路
美食紀錄片常用的文案
對他們來說也不是問題
分分鐘就為萬州小吃
量身定做一篇
最後一句還不忘強行拔高升華
引人深思這迴避不了的社會問題
看這一個食評區
都可以炸出這麼多大神
下次誰還看高考作文集?
都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戲精
有戲精的地方,就有出其不意
店家可能永遠不會想到
真的會有人手握標尺
去跟一塊可憐的披薩餅較勁
店家更不會想到
自己用愛烘焙的雞排飯
竟然會成為一段感情結束的工具
妥妥傷害了自己捧在手中的上帝
在戲精眼中,人生處處是舞臺
就算沒有舞臺,自己也要創造舞臺
就算是誤入手機專賣店
也要一本正經
用食評風把戲演完
戲精年年有,今年特別多
有的經過歷練
甚至進化成了人精
直接在評論區釣魚執法
三下五除二就幫好姐妹戳穿了配偶的騙局
人還是喜歡熱鬧的動物
評論區裡食客一人唱獨角戲
怎敵得過店家親自下場
你來我往勢均力敵?
客人的評價埋怨中帶點可愛
那店家我就賣萌可愛
假裝卡帶耍寶回應
人家要是上來就不客氣
直接「特別差」不給人留餘地
那店家就暴躁老哥上線
嚇唬嚇唬你
看多了戲精撲騰的店家
整治起評論區作妖的戲精
那是一套一套的
就像下面這樣
全程不帶一個髒字
禮貌回懟語氣親暱
這專業你不服不行
不過 ,battle久了
就容易被對方身上的戲所吸引
下次還得專門下單
找店家對戲
不得不說這玩法真是高級
美食評論這事兒
還真不是咱二十一世紀的新鮮事兒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勤更的美食博主
蘇東坡每打卡一種美食
都會迫不及待寫詩分享自己的感受
後人整理東坡先生那些年寫過的美食評論
發現從山珍海味到雜糧時蔬均有涉及
吃野雞寫《食雉》、吃鯿魚寫《鯿魚》、吃鮑魚寫《鰒魚行》吃蟹寫《丁公默送蝤蛑》、喝粥寫《豆粥》、嘗時蔬寫《春菜》
作為大宋第一美食KOL
東坡先生走遍大江南北
致力於幫你探尋性價比最高的美食
包括但不僅限於
黃州的魚筍嶺南的荔枝
海南的生蠔
為了照顧初次來食的小萌新
在試驗了N種組合套餐之後
蘇大美食家還會為各位
按頭安利經典搭配
比如:竹筍+豬肉、清茶+春盤素菜
東坡之後
陸遊接過美食博主的title
陸遊的評論特點主要有二
一是極其注重細節描寫
簡短幾句,就把平平無奇的薏仁飯
刻畫成誘人指數五顆星的店長推薦款
大如芡實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滿屋。腹腴項臠不入盤,況復餐酪誇甘酸。——陸遊《薏苡》
陸放翁瘋狂好評贊肥蟹的樣子
如果模仿當今帶貨主播的風格
應該是:OMG!這個蟹也太肥了吧
我的口水都要流下來了
吃一口蟹再配一口酒
這口感簡直是絕了
贊到讓你眼睛發亮
蟹肥暫擘饞涎墮,酒綠初傾老眼明。——陸遊《糟蟹》
著有《隨園食單》的清代美食大V袁枚
他的評論走的是深刻路線
在評論區走心跟大伙兒分享
他從一蔬一飯裡悟出的人生哲學
相比動不動就升華到人生境界的袁枚
把鹹鴨蛋寫出圈的汪曾祺老先生
他的評論風格就接地氣得多
汪老簡直就是微信誇誇群群主
對美食的評價從不吝嗇用最高級
說牛肝菌「入口滑細,極鮮!」
說雞樅菌「正似當年的肥母雞,菌中之王」
說乾巴菌是「人間至味」
說汽鍋雞是「中國吃雞方法第一!」
有時也會用上飯圈踩一捧一的招數
把昆明的火炭梅誇到飛起
我吃過蘇州洞庭山的楊梅、井岡山的楊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汪曾祺《昆明的雨》
汪老先生熱衷於為大伙兒
安利街頭巷尾的小吃和地方特產
而梁實秋先生更像是位文化大佬
致力於科普這飲食的講究
比如煮核桃酪要用小薄銚
吃蓮子羹要用小蓮子碗和小銀羹匙
對食物的原材料的科普
他也是信手捏來
除了以上列舉的文人
那些活躍在美食評論區的還有
熱衷於飲食考據的周作人
帶你揭秘晚清宮廷飲食
八卦老北京館子逸聞的唐魯孫
以及突然想吃家鄉魚
直接辭官走人的張翰
啊對了,還有發工資
先買它幾十個奶油蛋糕的魯迅
在這老幾位的影響下
美食評論的門檻可謂是陡然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