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學設計的學生沒有不知道王受之的。20世紀90年代,王受之先生的《世界現代建築史》《世界現代設計史》《世界平面設計史》等著作成為國內大學設計專業的主要參考教材。他也被認為是中國現代設計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祖籍廣東的王受之先生看起來非常精幹,說起話來語速很快,故事感十足。
2019年9月,在美國和中國廣東教了大半輩子書的王受之,在73歲的年紀隻身來到上海,參與籌建上海科技大學創意與藝術學院的專業學科。
上海科技大學創意與藝術學院的校舍,是4棟簡潔現代、四四方方的大樓。學院目前正處於籌備專業學科的階段,計劃於今明兩年內招收第一批新生。
每天,王受之先生都「兩點一線」,奔波在辦公室和宿舍之間。除了開會、招聘員工這些大事,他還管著很多小事,比如買什麼辦公家具、怎麼布置環境。僅有的一點業餘時間,他都用來畫畫,裝飾大樓的牆面。
對今年75歲的王受之來說,這是他人生的又一個新起點。新的一年,他有什麼新的打算?上觀新聞記者專訪了上海科技大學創意與藝術學院副院長王受之先生。
上海科技大學創意與藝術學院副院長王受之。
上觀新聞:您為什麼在70多歲的時候決定來上海籌建一所新型設計學院的專業學科?
王受之:這個故事說起來挺長的。我得回顧一下自己走上現代設計研究這條道路的經歷才能說清楚。
20世紀80年代初,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我到廣州美術學院創建了工業設計研究室。那時候我就明顯感覺到,在工業產品設計方面,國內和西方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別是消費產品。我是武漢大學歷史系碩士畢業的,主修美國史。因為對設計非常感興趣,所以從1982年開始對設計理論進行研究。
最早從事中國現代設計教育的一批學者,大多從國外帶回了最新的設計理念和知識。比如,清華大學的柳冠中先生,他1981年被公派到德國斯圖加特設計學院學習工業設計。還有江南大學的張福昌先生,他是去日本千葉大學留學,學習工業設計的。而我當時主要是通過書和資料來了解國外設計發展的歷史和現狀。可能是因為學歷史的關係,研究設計史我比較得心應手,所以我才30幾歲就在國內出名了,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成了「學術網紅」。
上觀新聞:當時的「學術網紅」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王受之:到處去講學,從甘肅講到東北,從北京講到上海。記得1983年,我第一次來到上海講課,是在南京路上的上海廣告美術公司。上海當時還沒有美術學院,上海廣告美術公司是專業做設計的,所以他們請我去講現代設計史。當時的講課現場真是人頭攢動。
我的第一本書《世界工業設計史》也是在上海出版的。我記得,長樂路上的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是當時國內最好的美術出版社之一。
上觀新聞:您對上海的路名還記得這麼清楚。
王受之:是的,我對上海的印象非常深刻。我很喜歡上海這座城市的精緻和成熟。這就是為什麼兜兜轉轉幾十年,我又來到上海工作的原因。
在國內學術界出名後,隨著對設計理論研究的深入,我越來越感到自己有很多不足。1984年,我來到當時的香港理工學院講學。在香港,我看到了一個非常豐富的物質世界,可以說是眼界大開。
從1987年到2011年,我一直在美國教書。當初為什麼出國?因為我想有更開闊的眼界。
2011年,我到了退休年齡。因為我是終身教授,當然還可以繼續在那裡教書。但是我覺得,在美國繼續教書是一件錦上添花的事,而回到國內教書,則是雪中送炭。為什麼這樣說?現在也有很多有留學背景的老師回到國內任職,但他們都是教設計的,幾乎沒有人教設計史。設計史這門課,對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至關重要。如果你不了解歷史,你的設計可能只是一個技術層面的操作。而設計其實應該是一種文化,是一種承上啟下的文脈。此外,我在美國從事設計教育這麼多年,我也很願意把那些經驗帶回國內。
從2012年到2018年,我出任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後來,上海科技大學創意與藝術學院正好要創建專業學科,問我願不願意參與,我們一拍即合。2019年9月,我正式來到上海工作。
上觀新聞:這個籌建中的設計學科,將來會與眾不同吧?
王受之:確實可以這麼說。首先,我們招收的學生全部是理工科學生,不是文科生,也不是藝術類的學生。因為上海科技大學是一所以前沿理工學科為主的研究型大學。
當然,我們也面臨很大的挑戰。這些學生都具有很強的理工科背景,比如他們都會電腦編程,但是他們的藝術素養和品位是需要提高的。同時,怎樣把他們的理工科專業強項和設計結合起來,設計出符合用戶需求的產品,也將是一個教學的難點。
王受之先生在作畫。
上觀新聞:聽說,該學院將開設一個全新的娛樂設計專業?
王受之:在國外,娛樂設計(entertainment design)已經開始出現。可目前國內還沒有這個專業,我們應該是國內較早提出來的。娛樂設計,它是敘事、美學、技術結合在一起的體驗式設計,它一定是文化和產業的融合。
我在美國教書的時候,開設過一門選修課,叫作「娛樂設計導論」。當時我發現,學生有學插畫的,有學電影的,有學做道具的,而他們其實都在做與娛樂有關的事情,於是我就把這些內容綜合起來開了這門課。沒過多久,學校就創立了娛樂設計系。現在,娛樂設計系已經成了藝術中心設計學院最大的系,學生佔總人數的1/4。
我20世紀80年代去美國,眼看著美國的娛樂產業變得越來越大。我們國內的娛樂市場這些年發展迅速,比如電視連續劇的產量也很高,但是我們的片子基本是在國內放映,很少能真正走向國際市場。為什麼?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缺少娛樂設計的大戰略。
在美國,娛樂設計戰略最成功的例子是漫威電影公司。漫威有一種職位叫項目經營,他們在拍第一部《鋼鐵俠》時,就想好了第二部、第三部以及後面的內容,想好了全局。就好比拍一部《水滸傳》,可不可以橫向拉出一條林衝的故事線,再拍5集的《林衝別傳》呢?我們有很多豐富的故事資源,但是做來做去就是根據原著改編,缺少設計和創意策略。我相信,只要學生具備了敘事和視覺表達的能力,他們畢業後可以從事各種與娛樂相關的工作。
現在,國內有些設計學院的專業劃分越來越細,有的甚至開設了十幾個專業。但我們不希望把學生變成細枝末節的人,而是要把他們培養成複合型人才。我們創意與藝術學院計劃開設娛樂設計和智能設計兩個專業,我相信它們正是培養複合型人才的一片土壤。
上觀新聞:在創辦這個設計學科的過程中,您覺得最難的是什麼?
王受之:最難的是找老師。現在國內大學一般不鼓勵兼職老師,特別是以研究為主的學校,兼職的老師就更少。但是我們這個專業的特點是,所教的都是產業前線最新的內容,日新月異,每天都在變化。比如說電玩,3年前的電玩現在已經沒有人玩了。所以,我們需要相當數量的兼職老師,而且是業界最前沿的頂尖人物。幸好,上海集聚了大量娛樂行業的人才,為我們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雖然這件事很難,我們正在做一件以前沒有做過的工作,辦一個以前沒有過的設計學科;但是我很期待,這所學院能為國家培養出第一代新型的設計人才。就像賈伯斯,像埃隆·馬斯克,他們這樣的人才可能並不是學校能夠培養出來的,但是我想:我們的學校能不能創造一種氛圍,去為這種人才的產生創造一些條件呢?這就算是我的夢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