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懷上寶寶的那一刻開始,媽媽們便開始在寶寶的身上傾注愛。為了讓肚子中的寶寶健康成長,戒掉平時自己愛吃的愛喝的都,依然把健康營養的食物吃下去,默默忍受著自己不斷變臃腫的身材,只為寶寶可以再長點體重。
寶寶出生後,更是把自己的時間都傾注在孩子身上,熬夜餵奶、換尿布,生病時守著孩子整夜整夜地不敢睡,媽媽對孩子的愛是毋庸置疑的。
那孩子對媽媽呢?
有位媽媽曬出了這樣一段視頻,看哭了一眾媽媽們。
孩子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每次媽媽都會騎個車把孩子送進幼兒園。但是在進入幼兒園後,每次老師剛給孩子檢查完,孩子都急衝衝地衝進園內。
媽媽百思不得其解,到底幼兒園裡有什麼東西這麼吸引孩子,以至於孩子連跟自己告別都來不及呢?
某一天,孩子再一次急衝衝地衝進幼兒園,媽媽沒有急著離開,而是在園外望著。
就在這瞬間媽媽看到了讓自己淚崩的一幕,只見孩子正站在二樓的走廊上默默地看著自己。原來,多少次孩子急衝衝地跑進幼兒園,並不是幼兒園裡有多麼吸引自己的東西,而是只為了可以在走廊上目送媽媽離開。
那一瞬間,她覺得當媽再苦再累都值了。
想起自己每次出門,女兒也是根本不跟我揮手,而是急衝衝地爬到自家窗臺,只為可以多看我一眼,每到差不多我該回家的點,總能看到她趴在窗臺的小小身影,在看到我的那一刻,臉上露出的燦爛笑臉。
雖然很多時候孩子很調皮搗蛋,讓自己氣得恨不得朝她屁股打兩下,但也有很多的瞬間,孩子會做出讓我們驚訝又感動的事。
曾看過這樣一段視頻,媽媽跟孩子互相給自己打分。採訪媽媽時,媽媽們自然而然地想到孩子的缺點:不愛吃飯,調皮,總是聽不進媽媽的話,不講衛生,壞習慣說了很多次都改不了。給孩子打分時,媽媽自然地給孩子打了6分、7分、8分這樣的分數。
但是當採訪孩子時,孩子說的話卻讓人很意外:我媽媽很喜歡陪我玩、媽媽的頭髮很漂亮、媽媽的臉很好玩、像棉花糖、媽媽燒飯給我吃很辛苦、就是喜歡媽媽、很想保護她、害怕她老去。
如果滿分是十分,你會給媽媽打幾分,孩子們不約而同地說:十分甚至一萬分。聽到孩子給自己分數的那一剎那,媽媽們都淚崩了,看到視頻的我們也淚崩了。
有句話說:當媽後,淚腺都長在了孩子身上,很多時候,你永遠都不知道孩子會有多愛你。
醫院候診室裡,一位二胎媽媽,因為早起做孕檢太困,在椅子上睡著了。
陪著她的三歲女兒,在本該窩在媽媽懷裡撒嬌的年紀,默默地抱著媽媽的頭放在了自己的肩上,給媽媽當個小枕頭,讓媽媽可以睡的更舒服。
許多媽媽發現,生了二寶之後,大寶似乎一夜之間變得長大、懂事了,以至於我們差點忘記,其實她也還只是個需要疼愛的孩子。
餐桌上,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飯,媽媽一手抱著孩子一手吃飯,孩子孩子不斷地搗亂。一桌子親人中,大家都在開心地一邊吃一邊高談闊論,沒人留意到媽媽正在手忙腳亂,吃個飯都不得安生。
這時,六七歲的大寶起身走到媽媽身邊,從媽媽手中接過了妹妹,抱回床上一邊哄,餵妹妹喝水。旁邊的姨好奇地問:為什麼要把妹妹抱過來。
孩子說:我想讓媽媽好好吃頓飯。
大人眼中充滿著世界,而在孩子眼中,媽媽是自己最大的牽掛。
下雨天,一位男孩坐在電動車上等著媽媽。雨水不斷地滑落,打溼了坐墊。孩子不斷地用手去擦,擔心媽媽坐上去後褲子會被浸溼。
但是雨落下的速度,遠快於孩子擦水的速度,於是孩子乾脆伸出了自己的頭當做雨傘,護住了坐墊,等著媽媽回來。
孩子有多愛媽媽,每個小細節都在體現,他們的力量很小,但是他們的愛是強大的。
18年3月,海南三亞一戶人家中,大火侵襲了在睡夢中的晉明李一家。晉明李的爸爸早早外出務工,媽媽則被重物砸暈無法逃離現場。7歲的晉明李本有逃生機會,卻始終趴在媽媽身上,試圖保護媽媽。
爸爸說,孩子要和媽媽一起出去。因為孩子的保護,媽媽病情穩定,孩子卻住進了監護室。
明知危難來臨,孩子卻沒有選擇撇下媽媽獨自逃生,而是選擇用自己小小的身軀護住媽媽。
如果說在嬰兒時期我們給孩子的愛是毫無保留的話,隨著孩子的成長,我們給孩子的愛前面似乎都設定了「條件」。
有位媽媽說,小時候的孩子可愛乖巧,可一旦上了學,孩子就逐漸變得「面目可憎」。等到了青春期,跟孩子之間更是仿佛隔了一堵厚厚的牆。
其實正如龍應臺在《目送》中所說: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在我們與孩子相處的那些短暫的親密時光中,與其帶著挑刺的目光希望孩子變得更好,不如再耐心一點,多多尋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感受孩子對我們那份毫無保留的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