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強監管、去通道的「陣痛」,疊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信託公司2020年上半年業績差距更加明顯。7月22日北京商報記者從百瑞信託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獲得的數據顯示,68家信託公司中已有56家信託公司陸續交出了2020年上半年業績「答卷」。今年上半年,56家信託公司共實現淨利潤273.03億元,頭部信託公司盈利能力依舊凸顯,但也有超過20家信託公司淨利潤出現負增長,更有3家公司上半年淨利潤現虧損。
淨利分化顯著
信託公司2020年上半年未經審計的業績數據陸續亮相,來自百瑞信託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最新發布的信息,2020年上半年,56家信託公司共實現淨利潤273.03億元,從淨利潤的區間分布來看,淨利潤在5億元以下的信託公司有32家,佔比57.14%;8家信託公司淨利潤在10億元以上。
經過十多年的市場化發展,信託行業的頭部格局基本穩定,從目前的56家信託公司上半年數據來看,平安信託以22.83億元的淨利潤暫列第一,重慶信託實現淨利潤17.29億元,暫列第二,緊隨其後的是華能信託,上半年實現淨利潤15.26億元。
依託強大股東背景快速提升的五礦信託、光大信託也表現不俗,上半年分別實現淨利潤14.64億元、14.38億元。另外,華潤信託、中信信託、建信信託3家信託公司上半年淨利潤也均超過10億元。
總體來看,2020年上半年,有23家信託公司淨利潤的增速在10%以上,但有人歡喜有人憂,另有23家信託公司淨利潤為負增長,呈現「冰火兩重天」的局面。另有3家信託公司淨利潤為負,其中,四川信託上半年實現淨利潤-2.08億元,華信信託為-5.55億元,華融信託為-8.27億元。針對業績虧損的原因,北京商報記者嘗試致電上述3家信託公司進行採訪,但電話始終未有人接聽。
用益信託研究員帥國讓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根據已披露的上半年業績數據,在當前經濟形勢和強監管態勢下,部分信託公司淨利潤保持穩步增長實屬不易。近年來,信託公司受到了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監管政策的多重影響,信託資產規模持續下滑,業務結構不斷優化,信託公司轉型成效不一,業績分化愈加顯著,可以說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信託業務收入壓艙石地位凸顯
2020年上半年,56家信託公司的營業收入合計為557.58億元,平均值9.96億元。營業收入在10億元以下的信託公司有37家,佔比為66.07%。有9家信託公司營業收入在20億元以上。整體來看,信託公司營業收入的差異較大。
由於在56家披露2020年半年度財務報表的信託公司中,東莞信託、長城新盛信託未披露2019年半年度財務報表。排除這2家信託公司的情況可以看到,54家信託公司營業收入較2019年同期整體增長8.85%,有19家信託公司營業收入為負增長,在正增長的信託公司中,有11家信託公司增速在10%以下,有12家信託公司增速超過了30%,差異明顯。
其中,重慶信託今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為34.5億元,排名暫位於首位,緊隨其後的為中信信託、平安信託;中信信託2020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33.31億元,平安信託實現營業收入33.05億元。
而華融信託、華信信託營業收入排名目前暫處於墊底位置,其中,華融信託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33億元,華信信託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4.2億元。
來自百瑞信託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監測的信息顯示,2020年上半年,反映信託公司信託業務收入的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較2019年同期整體增長15.65%,佔比較2019年同期提高了3.93個百分點,但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較2019年同期整體負增長,佔比也較2019年同期有所下降。
針對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較大的原因,百瑞信託相關人士表示,由於投資收益受資本市場波動的影響較大,投資收益在信託公司營業收入中的佔比各年份均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可能受到新金融工具準則相關規定變化的影響,2020年上半年較2019年同期波動較大。整體來看,信託業務收入始終是信託公司最重要的收入來源,壓艙石地位凸顯。
轉型壓力加大
信託業的發展逐漸呈現出強者恆強的局面,業績分化難以避免,頭部信託公司與尾部信託公司業績相差巨大的背後,是信託行業主營業務遭遇愈發嚴格的監管壓力。而資產風險率和風險項目數量的增長,也讓信託公司風險處置能力面臨考驗。
中國信託業協會披露的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末,信託業資產風險率為3.02%,較2019年末提升0.35%;風險項目個數為1626個,環比增加79個,增幅為5.11%。
在金樂函數分析師廖鶴凱看來,信託公司應運用各自的優勢開展業務,而不是目前的業務普遍同質化,同質化業務就會導致強者恆強和資金的虹吸效應,這對於信託業發展是不利的,對於控制行業風險水平也較為不利。
帥國讓強調稱,對信託公司來說,現階段要強化單個項目的主動管理能力,盡職調查、項目後續的運行應當履行親自管理義務;實現制度隔離,建立風險防火牆;建立與主動管理要求相適應的人才隊伍及激勵約束機制。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宋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