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形式種族主義起源與應對」國際專家研討會成功舉辦

2020-12-25 民主與法制網

12月17日,「當代形式種族主義起源與應對」國際專家研討會於線上召開,該會由武漢大學國際法治研究院、塔博-姆貝基非洲公共和國際事務學院、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跨文化人權研究中心、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聯合主辦。來自聯合國、中國、荷蘭、加拿大、南非、肯亞、牙買加的近20名人權領域專家學者分別通過線上討論和提交書面發言等形式圍繞相關議題展開深入研討。會議由南非塔博姆貝基非洲公共與國際事務學院人權教授,南非自由國家人權大學教授Serges Kamga主持。會議分為上、下半場,各位專家學者分別就種族主義起源探析和如何應對與種族主義兩個主題進行了研討。

武漢大學國際法治研究院院長肖永平教授在開幕詞中表示,種族歧視是一種歷史悠久和普遍的現象,需要長期的國際合作來共同應對。他認同聯合國當代形式種族主義、種族歧視、仇外心理和相關不容忍行為問題特別報告員E. Tendayi Achiume教授的觀察,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出於種族動機針對亞裔的暴力事件在一些國家達到了令人震驚的程度。肖永平教授表示,上次我們幾方合作舉辦的反對種族歧視國際視頻會議的成果論文集Between Ignorance and Murder- Racism in Times of Pandemics將由維也納學術出版社出版;在此基礎上,這次會議專家們將圍繞種族主義討論一些重要的話題,如歧視起源、如何解決、誰能做出貢獻、聯合國作用和中國角色等,並最終形成一份政策文件,以期引發更為廣泛的學術討論,助力於在思想意識層面達成消除種族歧視的共識。最後,肖永平教授對合作單位和與會專家表達了歡迎和感謝。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歷史與全球人權專業Bonny Ibhawoh教授在開幕詞中表示,發展權是人權。同時,反種族歧視與聯合國發展權專家機制之間存在著某種聯繫,並認為種族主義是實現基礎人權的關鍵障礙,因此消除種族歧視對實現發展權有著重要意義。

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人權幹事Shyami Puvimanasinghe女士指出,新冠疫情爆發以來,西方國家暴露出更多對少數人種的歧視問題。因此,此時提出反種族歧視的觀點是十分重要且緊迫的。發展中國家在此過程中應該加入新的概念到發展權中,強調經濟、社會、文化、種族等多方面的正義。Puvimanasinghe女士高度讚揚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她強調發展中國家應該加強合作,不僅需要通過法律手段反對種族主義,更需要通過儘早的教育從根本上解決種族歧視的問題。

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人權幹事Sandra Aragón Parriaux女士認為,種族主義的問題不能僅簡單歸咎於拉丁美洲。她指出,現在拉丁美洲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是建立在種族基礎之上的。同時,Parriaux女士還指出,種族歧視導致了各國間、各民族間的隔閡,可以依據現有的國際人權法框架來解決這些問題。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Patrice Vahard博士贊同習近平總書記「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並提出了聖經諾亞方舟的故事予以呼應。他說,他理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我們都在一艘船上,同舟共濟、榮辱與共。他指出種族主義的影響是普遍的,因此,南北方國家應該採用相互合作,摒棄對抗的方式進行溝通。同時,Vahard博士從自身經驗出發,從律師的角度表示同意在法律層面採取措施來反對種族歧視,提出要在個人情感和立法原則方面尋求平衡。

獨立專家Jytte Nhanenge女士認為,種族歧視源於父權制度,為證明女性的從屬地位,在這種制度之下產生的三種概念框架,分別是價值層次、價值二元論和統治的邏輯。該概念框架認為,成年男子優於婦女和兒童,個人優於社會,人類優於自然,富人和白人優於窮人和有色人種等等,加強了有較高價值的人對有較低價值的人之間不平等的壓迫制度,而這種壓迫性的世界觀又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包括種族主義在內的各種「支配主義」。因此, Nhanenge女士認為可以從系統理論、整體主義以及《易經》的中國宇宙學中得到啟發,轉向系統和整體意識,消除種族歧視。

荷蘭烏得勒支大學跨文化法律教授,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跨文化人權中心主任Tom Zwart教授以加拿大為例,認為僅靠法律方法去解決種族主義的制度問題是困難的,我們應該從國際層面來思考這個問題。不僅發展中國家需要採取措施,同時我們也需要聯合發達國家中遭受種族歧視的團體,共同應對種族主義。

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毛俊響教授指出,造成種族主義的因素很多,我們尤其需要重視生物和社會經濟兩方面因素。就生物因素而言,人們本能地排斥與自己不同的人,因此需要道德進行約束。在社會經濟層面,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是導致種族歧視的一個重要因素。由於這種偏見深深植根於人們思想中,形成了一種社會心理和意識,因此要想在短時間完全消除絕非易事。

武漢大學國際法治研究院副研究員彭芩萱博士認為,種族主義是一種社會構建,在暴力、法律、話語、社會控制等多重作用下得以持續存在。由於既得利益群體從中得以剝削獲利因而勢必全力維持現狀,消除種族歧視的道路就像我們國家解決「挨打、挨餓、挨罵」問題一樣,道路曲折。尤其是,受到歧視往往與極端貧困密切聯繫,而經濟發展和實力提高則有助於被剝削階級獲得力量、反抗壓迫。因此,中國全面脫貧的成功經驗值得分享和推廣,可進一步在發展權和減貧領域開展南南人權合作,消除種族歧視前途光明。

會議下半場各位專家學者就應對種族主義以及聯合國和中國的角色進行了研討。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Patrice Vahard博士表示,在討論聯合國對於反種族主義方面可以起到的作用時,他認為這裡聯合國的含義不僅是指聯合國諸如秘書處等的主要機構,還包括聯合國各會員國。接著他從三個方面論述了聯合國在反種族歧視方面所應發揮的作用。首先,聯合國成員國應該在反種族歧視中起到模範作用,Vahard博士高度讚揚了中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在此方面發揮的作用;其次,Vahard博士指出,需要通過教育來改變固有觀念,從根本上消除種族歧視;最後,Vahard博士強調全世界作為一個整體,各國之間應該通過合作來共同解決種族歧視問題。

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人權幹事Shyami Puvimanasinghe女士首先肯定了教育在消除種族歧視中的作用,她認為儘管我們的種族、性別、年齡等各方面身體條件不同,但是我們同為人類就應該消除心中對其他人的歧視與偏見。同時,她還提出發展權作為基礎人權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但目前為止,距離發展權獲得同其他基礎人權相同的法律地位仍相去甚遠。為此,Puvimanasinghe女士提出,為了我們的下一代,為了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不僅是聯合國應該積極地進行反種族歧視活動,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參與其中,尤其是宗教領袖、文明社會和社會運動的領導者等這些社會重要角色需要發揮更大的作用。

阿姆斯特丹大學國際法政治學Alexander Knoops教授認為,儘早的教育是唯一能夠從根本上消除種族歧視和犯罪的方法。同時,他還提出,對國際律師以及執行官員進行反對種族主義的培訓,這在促進國際人權法制定的同時還能夠為人類樹立良好榜樣。

武漢大學國際法治研究院副研究員彭芩萱博士提出借鑑法國哲學家布迪厄「社會資本」的概念,即各位專家互為「社會資本」,各個國家互為「社會資本」,可以互相調動以實現理想。因此,個人得以在生活場景、工作場景、會議場景等調動「社會資本」以提高周圍人的「消歧意識」;而國家則可以通過調動彼此作為「社會資本」來推動南南人權合作、中歐人權對話、人權國際條約履行等,進一步消除種族歧視、實現人權。 

通過三個小時的熱烈研討,與會專家就應對種族歧視問題達成了三點共識:首先,種族主義問題歷史悠久,要想在短時間內消除難以做到,各國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方法應對該問題,例如教育、法律、政策、國際合作、消除貧困等等;其次,縮小全球貧富差距,解決飢餓貧困問題是消除種族歧視的根本途徑。中國在2020年如期完成了脫貧攻堅任務,在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如何穩等多方面有許多經驗可以分享,其他國家可以借鑑中國精準扶貧、脫貧的做法,積極與中國開展人權合作,促進全人類發展權的實現,最終共同消除種族歧視;最後,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南南人權合作以及種族歧視的應對提供了思路。南南人權合作是促進發展中國家發展和人權進步的重要途徑。南南國家之間應以同舟共濟、權責共擔、互幫互助、合作共贏的精神,堅持以團結促合作,以合作促發展,以發展促人權,努力實現更加充分的人權保障。當今世界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各國面對種族歧視問題都不能獨善其身,必須攜手共同應對,發達國家也不能以人權問題為藉口幹預發展中國家,而應同發展中國家一起推動全球人權治理朝向更加合理公正的方向發展。

相關焦點

  • 清潔能源國際研討會在我校微尺度國家實驗室成功舉辦
    8月17-19日,由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ICQD)主辦的清潔能源國際研討會在微尺度國家實驗室一層科技展廳成功舉辦。  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增長,能源危機及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正嚴重威脅著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ICQD充分認識到發展清潔能源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組織並成功舉辦了此次會議。
  • 「當代美學的論爭與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杭州召開
    央廣網杭州12月21日消息(記者李佳 通訊員高瓊)12月19-20日,「當代美學的論爭與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五屆浙江社科界學術年會分論壇在杭州成功舉辦。本次國際學術論壇結合了線上直播,為中國、美國、英國等多國研究者提供了共同探討當代藝術與美學議題的平臺。
  • 「孝老與老齡化法律應對研討會」在京舉辦
    2018年6月24日,北京老齡法律研究會、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共同舉辦的「孝老與老齡化法律應對研討會」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舉行,專家、學者、律師、老齡產業精英等60餘人參加了研討會。此次研討會是北京老齡法律研究會策劃的「老齡化的法律應對」系列主題沙龍的第一期,由北京老齡法律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市一法律師事務所執行主任王冬梅律師主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其要義之一就是要實現:孝老法治。報告明確提出了孝老,這是對老齡法律完善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務。
  • 第三屆「食品乾燥」國際專題研討會暨首屆「生鮮食品加工與保鮮」研討會在江南大學成功舉辦
    此次會議由江南大學食品學院、江南大學「生鮮食品加工與保鮮」國際聯合實驗室主辦。大會的主題為「產學研共贏應對食品高效智能加工的挑戰」。  此次會議還邀請江南大學食品學院院長陳衛教授和國際交流與合作處處長鍾芳教授參加並為國家高端外國專家項目專家昆士蘭大學Bhesh Bhandari教授和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Benu Adhikari副教授授聘,食品學院副院長周鵬教授主持受聘儀式。
  • 2014細胞治療國際研討會在上海成功舉辦
    上海2014年6月22日訊/生物谷BIOON/--2014年6月20~21日,由生物谷、中國醫藥城、華東幹細胞庫、遼寧省腫瘤醫院、細胞產業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國家幹細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聯合組辦的2014細胞治療國際研討會(2014 China Cell Therapy Conference)在上海成功舉辦。
  • 「當代美學的論爭與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五屆浙江社科界學術年會分論壇在杭舉辦
    2020年12月19-20日,由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浙大美學與批評理論研究所主辦,中華美學學會馬克思主義美學專業委員會、延安大學、《浙江社會科學》雜誌社協辦,浙江大學當代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中心、《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編輯部、浙江省美學學會承辦,杭州乾堂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浙江大學當代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基金支持的「當代美學的論爭與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五屆浙江社科界學術年會分論壇在杭州成功舉辦
  • 2019年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前沿管理研究國際研討會成功舉辦
    【MBA中國網訊】近日,由中山大學管理學院主辦的2019年前沿管理研究國際研討會(2019 SYSB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rontier Management Research)在中山大學成功召開。
  • 第六屆形式語言學國際研討會在清華召開
    交流探索 學習共進第六屆形式語言學國際研討會在清華召開  清華新聞網11月20日電 11月8日至9日,第六屆形式語言學國際研討會暨語言獲得、語言障礙及語言評估國際研討會在清華大學舉辦。來自中國內地、香港、臺灣、巴西、法國、美國、日本、匈牙利、義大利、伊朗、以色列、印度等12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本次會議分為大會發言和分組發言兩部分。大會發言在主樓接待廳進行,六位專家從不同的語言研究領域,介紹了目前語言學的最新動態和前沿課題。
  • 北京香山論壇視頻研討會:攜手應對國際安全新挑戰
    本次論壇的議題為「加強國際合作:攜手應對國際安全新挑戰」,邀請了來自12個國家共32位國際知名專家,分析世界大勢,預判安全風險,探究應對之策,尋求合作之道。王雨思 攝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科研部研究員、北京香山論壇秘書處副主任趙小卓接受記者採訪,介紹了本次研討會的亮點:「這次研討會有兩個比較大的特點。一是通過視頻的形式展現;二是本次研討會有很多重量級的專家參加,包括美國哈佛大學的榮休教授傅高義和約瑟夫·奈等。希望通過此次研討會,在相關議題上進行有效的交流、溝通。」
  • 燦芯攜手中芯國際成功舉辦臺灣研討會
    (「中芯國際」,紐交所代號:SMI,港交所股份代號:981)成功在臺灣的臺北和新竹分別舉辦了針對半導體生態系統發展的研討會。  研討會上,燦芯半導體向與會嘉賓闡述了燦芯半導體的IC設計發展規劃以及同中芯國際、客戶建立良性的半導體生態系統。
  • 全球人才流動和國際移民學術盛會成功舉辦
    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副主任於運全表示,當前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正在發生歷史性變化。中國已由移民來源國逐步轉型為移民目的國,跨國交流與出境人數穩居世界第一。面對由保守主義、種族主義抬頭帶來的對世界人民遷徙自由的嚴重威脅等挑戰,國際社會應凝聚共識,共同構建安全、有序、正常的國際人才流動與移民環境。
  • 東莞紡織服裝行業協會舉辦應對歐美童裝最新法規研討會
    東莞紡織服裝行業協會舉辦應對歐美童裝最新法規研討會 2012-04-26 11:07:42 來源:網上輕紡城 近日,SGS與東莞市紡織服裝行業協會聯合舉辦的
  • 【學術盛會】「中共十九大與中共未來」國際學術論壇在美成功舉辦
    論壇紀要第一場: 中共十九大與中共未來(伯克利會議)當地時間2017年11月13日,由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山東大學當代社會主義研究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東亞研究所聯合舉辦的第二屆國際中共學論壇第一場研討在伯克利分校東亞研究中心學術報告廳成功舉辦
  • 徐之凱︱建構「差異」——從愛因斯坦看當代種族主義
    與古代基於「文明與野蠻」的宗主歸屬觀念不同,現當代「種族」意識的起源,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對進化論的扭曲詮釋。弗朗索瓦·貝尼耶(François Bernier)於1684年首次用種族一詞表示了人種類別的意思。對於貝尼耶而言,種族完全只代表一種體質區別:看上去不相像的人顯然就是不同種族的成員,這並不存在什麼社會身份上的評價意義。
  • 世界翻譯教育聯盟翻譯教育國際研討會在威海舉辦
    人民網威海9月26日電 9月21日至22日,由山東大學(威海)翻譯學院、世界翻譯教育聯盟主辦題為「翻譯教育與新時代翻譯實踐」的翻譯教育國際研討會在威海校區成功舉辦。,來自全國十餘所高校、出版社的近百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論壇。
  • 文化創意與桂林國際旅遊勝地研討會在廣西桂林舉辦
    文化創意與桂林國際旅遊勝地研討會在廣西桂林舉辦 2017年06月09日 16:07: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6月9日桂林訊 6月8-10日,文化創意與桂林國際旅遊勝地研討會在廣西桂林舉辦。
  • 跨越兩國五地 東航·中意高校文化交流研討會成功舉辦
    【環球網報導】11月30日,東航聯合義大利路易斯大學、義大利比薩聖安娜大學和南開大學共同舉辦的《中意民航合作與文化旅遊發展》為主題的線上研討會成功舉行。來自上海、北京、天津、羅馬、比薩的媒體、企業代表、高校學者等近三十名嘉賓通過遠程視頻連線的形式進行了友好交流。
  • 「考古學與當代社會——首都師範大學公眾考古學中心成立五周年專題研討會」成功舉辦
    2020年11月15日上午,「考古學與當代社會——首都師範大學公眾考古學中心成立五周年專題研討會」在北京紫玉飯店舉行。會議由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中國考古學會公共考古指導委員會主辦;首都師範大學公眾考古學中心、考古觀察站(國家文物局支持公共考古平臺)承辦。來自各高校和文博考古機構的專家學者、學生及媒體記者參與了本次會議。
  • 「中國法律的傳統與創造性轉化」學術研討會成功舉辦
    2020年11月28日,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主辦的「中國法律的傳統與創造性轉化」學術研討會在北京成功舉辦。
  • 哈佛專家成功經驗探索應對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差異問題
    在線語言教學如何應對外教和學生文化認知的問題?近期,在哈佛大學研討會上,十餘位資深教育專家和gogokid在線少兒英語團隊一起揭開了迷霧。  眾所周知,英語是國際通用語言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廣泛使用的語言,隨著中國教育行業國際化進程的加快,學習英語的必要性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