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的未婚媽「欣欣」,談及自己未婚產子、現時需獨力撫養兒子的經歷時,禁不住落淚。圖片來源:文匯報
作者:車紅強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14歲媽媽」令香港未婚少女懷孕議題再受關注。輔導機構求助數字繼續上升,有人表示,身邊朋友性知識甚為貧乏,連最基本的避孕方法也不會,意外懷孕或墮胎已是司空見慣,更有23歲女子曾17次墮胎,情況令人痛心。(中新網3月31日)
23歲女子墮胎17次,真不知是她無知還是自虐,想想都讓人痛心疾首普。而像這樣早孕生子的新聞頻頻見諸報端,人們不禁要問,中國少女怎麼啦?
中國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不但催生了經濟的大發展,也實現了性解放的「大躍進」。從談戀愛都是以同志般的友誼相稱,到小河旁羞答答的牽手,這表現的是愛情的單純美。從繁華鬧市大膽接吻擁抱,到賓館開放如家常便飯,這展露的是愛情的熾熱度。然而這種熾熱的愛情夾雜的卻是隨意與放縱,頹廢與墮落。捫心自問,我們的責任不可推卸。
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多注重經濟方面的建設,卻忽略了傳統文化的發揚。大街上到處都是韓流的影子,唯美浪漫的韓劇讓青少年看的如痴如痴。而當伴著聖鬥士星矢的我們剛剛學會獨立,奧特曼又風靡了大江南北。窗戶打開的時候,照進來的不僅僅是陽光。伴隨著對外開放,各種低俗的文化也悄然而入,深深腐蝕著青少年的思想,衝擊這他們的觀念,性開放的尺度一次次在挑戰這我們的承受力。
蓬勃發展的市場經濟也催生了我們一切向「錢」看的思想,於是拜金主義橫行,享樂主義橫流,扭曲了的社會意識形態造就了扭曲的人生價值觀。不知何時,笑貧不笑娼,已漸成社會流行語。而「大四了,我為什麼還是處女」,則火辣辣地抽打著我們的臉頰。
形式多樣的傳播手段,高居不下的傳播頻率,讓少男少女對性的接觸從家門口到校門口。過度的性傳播和性渲染,過早地催熟了他們性意識,增強了他們對異性的渴望。於是這又導致性事故的頻頻發生。而當問題出現後,父母不是科學的疏導,而是方法簡單、態度粗暴地予以處理,這更加劇了事態的嚴重性。
當正常的獲取渠道遭遇堵塞時,人們往往會選擇灰色的,比如青少年對性知識的了解。有人說日本的A片在幫中國普及性知識方面貢獻不小,甚至有大學生戲謔說「大學不識武藤蘭,讀書四年也枉然」。面對這樣的一種現實境況,我們真的必須好好反思我們的性教育,至少要他們事後有一種自我保護意識吧。
這樣的話題總是讓人心情沉重,這樣的觸及總是讓人痛徹心扉。拯救少女我們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