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那首《常回家看看》火遍大江南北,國家又專門給了中秋假期,傳統的中秋節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團圓的節日。人們不遠千裡,回鄉探親,看望自己的父母,吃上一頓「團圓宴」、共賞那一輪圓月,不再是奢侈的事了。
可是有那麼一群人,中秋之日,早早地從杭城的各個角落出發,駕車或是乘坐地鐵,奔向位於城北18公裡處的良渚文化村,去共赴同一場特殊的「中秋團圓宴」。我,便是其中的一員。
我的父母親均已年愈80,去年他們把自己在城裡的房子給賣了,住到了位於良渚文化村的養老社區——隨園嘉樹。在那裡,他們才體會到了其樂融融的「家裡人」的感覺,那兒左鄰右舍都是老人,和諧親睦。養老院還開設了很多課程,於是他們也成了「大忙人」了,一個個課堂打卡、趕場,學起了太極、唱歌、瑜伽等,真正是「老有所樂」。可是我要看他們一面卻是很不容易了,得半天功夫。
中秋這天,我們夫妻帶上孩子,坐了1小時地鐵,又換公交車,來到良渚文化村的隨園嘉樹養老院,已是下午。只見院區門口停滿了私家車,隨時可見提著月餅禮盒和禮物的人們來看望他們的父母。院區也是張燈結彩,整葺一新,那些老年人有的坐著輪椅,有的坐在庭院中,頭髮花白,卻看得出精神不錯,喜氣洋洋的。
我們來到父母住的公寓,送上了問候和禮物,他們很高興,說今晚的中秋團圓飯半個月前就安排下了,是養老院精心策劃好的,分為三檔:「花開富貴套餐」、「吉祥如意套餐」和「金玉滿堂套餐」,菜單是精心挑選過的,適合老年人,也很實惠。
當夜幕臨近,我們來到現場,可著實地嚇了一跳,2個大廳,各擺好了20-30張大圓桌,上面各有各家的導引牌,有不少桌已經坐齊了人,一家人中有年愈古稀的老人,有60出頭的兒輩,有年輕的孫輩,還有蹦蹦跳跳的曾孫輩。服務員如流水價地上菜,有清蒸大閘蟹、鹹肉蒸甲魚、杭式東坡肉、西芹櫻花魷、滋補土雞煲、鮑魚仔排皇、荷塘小炒、蒜香雞毛菜…
宴會廳中充滿了歡聲笑語,互相祝福聲不絕於耳,間或拿出手機拍一張全家福。我們家人不多,也和另外家庭坐在了一起,互相聊起了各種趣事。鄰桌的一位老人拍著我父親的肩膀,稱呼他為老弟,後來問清年齡,才發現我父親還大著他6歲,只是看著年輕而已,遂皆撫掌大笑。
整個隨園嘉樹養老院就像是一個開心、和諧的大家庭,每一個老人都是其中的一份子,他們充滿了活力。他們還曾組成男團——隨園「老男孩」組合,曾登上央視,被多家媒體爭相轉發。其中最年長的96歲高壽,年齡最小也已經是83歲。他們是新一代的「健康活躍的老人」,更注重的是生活質量和精神層面的需求。
飯後,當我們散步於文化村公園的小徑上時,只見一輪圓月從枝頭升起,灑下無數清輝,那麼的圓滿,那麼的皎潔,那麼的靜謐……不遠處一對老年夫妻挽著手,竊竊私語著,似乎在回憶著往事。「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不正是此情此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