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揚帆,藍色船身的「海蟹船」,與大海的顏色融為一體
「大海瀰漫無邊,不識東西,唯望日月星宿而進」……生活在當下的人,大概很難想像,先民如何憑藉帆與風相互作用的力量出海。
上月初,在深圳大鵬灣舉行的第13屆中國杯帆船賽上,多艘中國傳統木帆船應邀亮相。其中一艘是由泉州造船師傅親手打造的「海蟹船」。這種曾經在臺灣海峽乘風破浪的實用小帆船,已經許久沒有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之裡。
「當水手跳上船隻,瞬間迸發心底深處的熱愛。」11月2日,75歲的黃烏錐與兒子黃東偉,再邀上老友,同樣年逾七旬的郭水強一同登上海蟹船,由郭水強把舵,一起揚帆。當風帆張揚起,哪怕已有數十年不出海,老夥計心中也絲毫沒有慌張。「我們造的船,自己心中有數。」黃烏錐父子說。
顧名思義,海蟹船是漁民用來捕魚捉蟹的船隻。其原型船的長度,以及帆支撐起來的高度都有十來米,最多能容納十幾名漁民一同出海。這種船規模不算大,但據說可以適應抗擊臺灣海峽六七級的風浪。
黃家本是泉州蟳埔一戶造船人家。「晉江地區一帶早年的海蟹船,大都是爺爺打造的。」黃東偉告訴我們。這些年黃家父子與一些中華傳統舟船愛好者,以及泉州海外交通史研究方面的學者保持著比較密切的聯繫。
有一回,中華傳統舟船協會會長周海斌,到黃家位於新門街芳草園的船模製作場地,看到海蟹船的船模後,覺得這艘船有順風加掛的三角帆,樣式很有特色,便表示很欣賞。在一位不願具名的人士的出資之下,邀請黃家父子打造一艘按真實比例縮小了一半的海蟹船,希望能乘著「出海去溜達」。
今年國慶節前,海交館得知黃家父子欲出於公益而建造海蟹船時,館方及時提供建造場地,並派人跟蹤拍攝過程和提供志願者進行幫助,國慶節後,父子召集3名工匠一起合力造船。
在此之前,為了挑選適宜使用的杉木與樟樹已經花費了不少時間。建造中為打造十幾隻船的肋骨,並按照正規的接頭工藝拼接,也花了好幾天的時間。對外人來說,船的外觀可能差不多,實際上細到一支鐵釘的形狀都有所講究。要按照正規的傳統工藝打造一艘復古的船,其難度只有行內人才懂。
▲製作海蟹船,細到一支鐵釘的形狀都有所講究
大約一個月之後,船已造成。隨後由大卡車從泉州運往深圳。11月2日這天上午10點,與國內其它傳統木帆船一起下水。
泉州海蟹船繞行大鵬灣,出海航行了一個多小時,在返回港口時,與一艘西式帆船不期而遇。一時興起比試一把,全憑風力航行的海蟹船,速度僅略遜於擅長競速的西式帆船J80。
▲黃烏錐與外國友人一同合影,身後是海蟹船
2019年上半年開始,由中華傳統舟船協會為主體,發起了中華傳統舟船保護、傳承與復興公益行動。他們關注著「最後一代掌握中國傳統帆船建造和操縱技藝的老人」,目光也觸及泉州。
這些復原的中國木帆船,此次參加2019中國杯帆船賽。藉助中國杯帆船賽的國際性平臺,向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內外參賽者、媒體及觀眾展示中國傳統帆船。
據主辦方資料顯示,「這很可能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在大型國際帆船賽事中真正展示中國傳統帆船。」活動流程包括實船操縱體驗、巡遊、表演賽等活動。泉州海蟹船目前有望參與2020阿姆斯特丹帆船節,進行航海舟船文化交流。
截止2019年8月,據中國航海博物館葉衝為主的團隊的研究與統計,已確認中國傳統帆船的船型種類1679種,預估總數將超過7500種。中國傳統帆船待保護及研究的工作量巨大。
泉州是一片向海而生的熱土。南宋泉州人創製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船種——福船。
1974年泉州灣後渚港遺址發掘出一艘南宋的尖底海船,復原之後長度可達36米,寬11米,載重量200噸以上,是南宋泉州所造的中型貨運海船。
無論是航行規模,還是造船和航海技術,泉州都有許多史料佐證。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曾做過生動描述:「該城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我看到港內停有大艟克(一種船型)約百艘,小船更多得無數。這個港口是一個深入陸地的巨大港灣,以至與大江會合……」
時至今日,雖然現代化的船舶全面取代了傳統的木帆船,但幸運的是這門古老的手藝還留存在我們的身邊。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