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則「開放停車場」的消息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一是自8月20日起,威海面向全體市民錯時開放首批77處機關企事業單位院內停車場地,工作日下班時間,市民可入場免費停車,周末和節假日全天候開放停車。二是濟南奧體中心A區地下停車場升級改造完成,目前233個車位已經正式投入使用,市民到龍奧大廈辦事在限定時段內免費停車。
停車難是不少城市的難題。為此,各地陸續推出了不少應對措施,或發展公共運輸,減少私家車出行,或開闢停車場,緩解供求矛盾。無論哪一類措施,都要花費巨大的人力、財力和時間。在這個意義上,威海和濟南的做法值得推廣,在不加大投入的情況下,兩地充分利用了現有的資源,通過統籌安排,一定程度地緩解停車難問題,在為市民提供了便利的同時,也提高了公共治理的親和力與公信力。
公共資源理當儘可能地為民所用。但如今,仍有不少機關事業單位不願意向社會開放手中的公共資源。比如,不少機關事業單位在停車場中明明有富餘車位的情況下,仍用一塊「非本單位車輛禁止入內」的牌子將群眾的車輛或所謂「社會車輛」拒之門外,造成了資源的閒置浪費。
出現這種現象,可能有多種原因。一些單位對對外開放的必要性缺乏應有的認識,一些單位雖然認識到了對外開放的必要性,但因為怕「麻煩」而不願付諸行動。畢竟,對公眾開放停車場涉及很多問題,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甚至還得要承擔不少「額外」的風險。這種心態,說到底還是缺乏服務意識。
應該看到,機關事業單位對外開放停車場不僅是一項具體而微的便民措施,對改進城市環境、改善城市形象也有積極作用。當前,各地均將城市形象塑造、傳播作為一件大事來抓。從民眾需求著眼,轉變服務意識,開放公共資源,或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畢竟,一座願意「成人之美」的城市,自然會讓人們念念不忘。在這個意義上,威海、濟南開放機關企事業單位停車場之舉,體現了服務意識的提升,具有很好的示範和導向作用。對一些有條件的機關單位來說,不妨也像威海、濟南政府這樣,在不妨礙日常辦公的情況下,儘量開放辦公區域的停車位。
誠然,開放停車場等公共資源會對機關事業單位內部管理帶來某些「麻煩」,但這並非是不可解決的問題。事實上,在此次威海、濟南政府開放閒置車位之前,鄭州、貴陽、呼和浩特、上海等地政府也有類似舉動,雖然一開始遇到些管理上的麻煩,但經過科學規劃、制定規矩,依舊取得了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