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了,耶魯大學經濟學專業畢業的秦玥飛,仍留守田野,仍舊拿著每個月1450元的工資。
他如今正全心投入公益組織「黑土麥田」,這是他去年夏天發起的,旨在通過對接資源,幫助農村創業者和大學生村官發展當地產業,改變農村面貌。「我相信美好生活,也想讓更多像我父母這樣的普通中國人,過上這樣的生活」。秦玥飛說。
農村有很大空間
從湖南衡山縣到白雲村,車子要開半個多小時,要經過寬度僅供一輛車通過的鄉間小路。
秦玥飛就在白雲村工作。村婦女主任方菊華對秦玥飛評價極高:「他是村裡的第一書記,但村委幹部開會討論,他從來只提建議、想法;在湖南鄉下,鄉親大多講方言,小秦不是本地人,村委為了方便他下鄉工作,安排我和他一起,但我發現秦玥飛沒有一點語言障礙。」方菊華並不知道,秦玥飛早在第一年當村官時僅僅用了3個月,就跨過語言關。
秦玥飛到白雲村的第一件事,是用一個月走訪村裡258戶人家。「挨家挨戶,一家也沒落下,了解各家的情況、要求、困難,看需要村委做什麼」。秦玥飛善於「解決」問題。小學生上學路遠,有的要走3個多小時,現象存在多年,但他發現後通過各種努力爭取來10部校車,附近幾個鄉村的孩子都受益於此。
秦玥飛隨身帶著試包裝的山茶油,這是白雲村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要推的項目之一。這個在他口中「與橄欖油媲美」的山茶油,以前是當地村民家家戶戶零散種植榨油。現在合作社想把現有的果子全部收來,走品牌化路線。
到白雲村前,秦玥飛曾在約30公裡之外的賀家山村服務過3年。賀家山村和白雲村,雖然都是農村,但秦玥飛在兩個村的工作重心有很大變化。「以前在賀家山村時,一腔熱血,村民關心什麼,趕緊去做。」那3年,他關注孤寡老人,建立養老院;關注留守兒童,通過公益組織募集資金為學生買電腦;還有和村民相關的修路、裝路燈、修水利等事情,總是一件件不停地幹。
忽然有一天,秦玥飛意識到,光「輸血」不行:如果我走了,是不是有可持續性的辦法?中國那麼多鄉村,是不是有可複製性?
「習總書記說過一段話,大意是我們幹事業,必須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懷。我後來才明白。」就好比合作社的山茶樹,種下去5年才結果,那需要等待。
在秦玥飛看來,國家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農村有很大空間。「這兩年陸續有些年輕村民回來,和上一輩相比,他們見過外面的世界,回到農村可以做不同的事。」沒有在基層待過,就不會深知基層的力量和市場。「比如農村物流,順豐把物流解決到縣城,但如果可以『從縣城到農戶家』,那也是很廣闊的天地。」在秦玥飛眼中,這樣的需求,在農村有很多。
幫助鄉村創業者
中國有約60萬個行政村、約20萬大學生村官,如果有好的資源和方法,他們將發揮出更大作用。這是秦玥飛發起「黑土麥田」的初衷。
「也有人好意提醒,被提拔後,可以更好地開展想做的工作,但我覺得我不能那麼幹。我對農村的認識還不夠,還沒了解透;也覺得手頭的工作還沒開展完。」秦玥飛所說的工作,除了在白雲村的創業項目和合作社,就是指幫助全國大學生村官和鄉村創業者的平臺「黑土麥田」。
「如果最優秀的大學生去了基層,能夠待住、幹好,那就可以有好的去向,就會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到基層。反之,如果幹不好,從何談出路?」秦玥飛逐漸意識到大學生村官之間,大學生和社會的資源之間,需要更多的連接。
經民政部批准成立的公益組織「黑土麥田」,第一個眾籌項目是北川「高山中華土蜂蜜」。去年夏天,秦玥飛和他的團隊在平溝村羌寨調研,希望幫助同為全國「最美村官」的平溝村村支書肖琳眾籌5萬元項目啟動資金。他們調研記錄的羌寨原生態,打動了眾多網友,在隨後的3個月內,這筆5萬元的眾籌使當地有了近30萬元收入。
「從去年7月開始,黑土麥田陸續做了近10個項目的眾籌,很希望通過這種資源整合,逐漸改變中國鄉村面貌。」目前「黑土麥田」團隊中20位小夥伴,有一半是畢業於北大、清華、哈佛、耶魯等名校的「非大學生村官」,還有一半則是來自農村一線的創業者和大學生村官。
做農村工作的有心人
在基層工作,大學生村官和當地村幹部之間,其實有種非常微妙的關係。山村獨特的人情親疏、處事模式,會讓很多年輕的大學生不能適應。但秦玥飛是個特例。秦玥飛的微信群裡,有個叫「白雲大家庭」的群,211人,是村裡有微信號的所有村民的大集合。白雲村還有一個微信公眾號,發布村財務公示等信息,在外打工村民也能看到。現今,在微信群裡,不僅可以第一時間徵求村民的意見反饋,在外打工的村民之間也聊得歡。
「如果你認定要做一件事,你想過做這件事可能需要面對的各種情況,你肯定都能適應。」秦玥飛在農村再不會無所適從了——座椅再髒也馬上坐下,不會想著吹一吹、擦一擦;茶水遞過來,即便看到裡面有小蟲,也馬上喝。去年春節,秦玥飛除夕仍在村裡,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把全村的年輕人都認全。
「群眾工作都是一脈相承的,做這些事不是為了拉近關係,而是把自己變成他們的一份子。做這些,需要一點點天賦,更需要一顆開放的心。」秦玥飛說,現在的生活狀態是自己喜歡的,每一天都非常充實。
「我做這些當然不是為了錢,但是也沒必要在山村裡談理想。」秦玥飛說,「100多年前,耶魯大學就有一批家國情懷的中國本科生,容閎、詹天佑、馬寅初……這個傳統對耶魯的中國本科生是有影響的。」秦玥飛曾經是耶魯大學中國留學生學生會主席,曾組織大家很有儀式感地到古老的圖書館檔案室,把百多年前耶魯大學的留學生資料調出來看。「現在,我們同樣也想回來見證和參與國家的成長。」他說。
謝飛君:《解放日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