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傳說中的獸原型探秘
玄武是中華民族創造出來的神獸,原型為以龜為主的龜蛇混合體,古人肯定沒見過南美和澳洲出產的蛇頸龜類,也很難見到體型碩大的象龜,玄武的原型更多來自身邊常見的龜種,如烏龜,我國的龜種絕大多數屬潮龜科。東南亞是潮龜科成員非常豐富的地區,不少獨有物種單獨成屬,都瀕臨滅絕。
主要分布於舊大陸的潮龜科也稱淡水龜科,是和新大陸的河龜科為平行發展的龜鱉類,約21-24屬56種,如蔗林龜屬單型種蔗林龜(見上圖),背甲呈橢圓形,微微隆起,甲上有三條隆起的稜脊,尾緣呈輕微的鋸齒狀,背甲青銅色;腹甲桔黃色,尾緣較寬,有黑斑,頭部前端為黃色,喙呈鉤狀,嘴尖有紅斑,虹膜為紅色,頭頸表面呈棕黑色,四肢及尾部淡棕色,分布於印度南部海拔300米以上樹木茂密的丘陵地帶,穴居於地下洞穴,數量極為稀少。白頭龜屬獨有種白頭龜(見上圖),別名蘇拉威西白頭龜、蘇拉威西葉龜(地龜),雄龜頭部灰白色,雌龜頭部棕褐色,背甲低平呈茶褐色,有三條隆起的脊稜,背甲中線偏黃,腹甲棕黃色,盾片邊緣黑色,分布於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的北部及米納哈薩半島哥侖打洛港口附近,棲息於林間淺水水域,為印尼特有物種。
池龜屬僅1種,即黑池龜(見上圖),別名哈米頓氏龜、金龜、草龜、山龜,背甲長10-12釐米,最大約20釐米,頭頸側面有明顯的黃色線狀斑紋。背甲上有條縱向隆起的脊,後緣不呈鋸齒狀。背面褐色或黑色,有放射狀的花紋,腹面略帶黃色,均有暗褐色斑紋,分布於亞洲南部的印度、巴基斯坦等地,我國見於長江流域及西南地區。黑池龜以植物、蝦、小魚為食,是瀕危龜類。草龜屬僅冠背草龜(見上圖)1種,別名冠背龜、花冠龜,體長達55釐米,頭部的黃線從鼻後通過眼睛,一直到頸根。嘴上緣呈鋸齒狀,分布於南亞和尼泊爾,生活於沼澤、池塘、湖、河中,食物為雜食性,但基本植食性,為瀕危物種。
潮龜:兩棲鎧甲勇士
類別:爬行動物 科目:龜鱉目潮龜科
產地:亞、歐、非、南美 瀕危:瀕危
巨龜屬僅馬來巨龜(見上圖)1種,別名澤巨龜,背甲長可達1.2米,頭較寬,吻部向上傾斜,鼻孔較大,上喙呈鋸齒狀,頭頂後部有鱗,頭頸背部呈黑褐或淡灰褐色,腹部呈淡黃或乳白色。背甲扁平呈黑褐色的長卵形,每塊盾片中央有同心圓紋,背甲後緣呈鋸齒狀,腹甲淡黃色,無雜色斑點。腹面淡黃色,覆有大塊鱗片,趾、指均具強爪,趾指間具豐富蹼,生活在馬來西亞、蘇門答臘和婆羅洲大型河流和湖泊中,生活習性不為人熟知。果龜屬獨有種為果龜(見上圖),別名馬來果龜、扁山龜、六板龜等,頭部呈褐色,背甲呈橄欖色、淺黃褐色或紅棕色,扁平背甲上的6或7塊椎盾可區別於其他龜類,分布於東南亞,棲息在長有豐富水生植物的沼澤、溼地、溪流等淺水中,主要以吃水生植物,但曾有2隻攻擊1條象鼻蛇。
潮龜科的稜背龜屬也稱高背龜、鋸背龜,因獨特的外形特徵而引人注目,也是南亞的特產,共4種,如阿薩姆稜背龜(見上圖),多數種類產自印度及周邊國家,少數產於緬甸,更因產地的開發破壞而瀕臨絕境。印度稜背龜(見上圖),別名印度鋸背龜,甲長可達26.5釐米,背甲高聳並有小黑點,尤其是第三節椎盾特別,背甲中部龍骨終止於五邊形的第三椎盾一突出的結節上;腹甲黃色,幼體腹甲橘黃帶黑色斑;頭頂黑色,兩側為黃色;頸部黑帶細黃色細紋,分布於印度、巴基斯坦一帶,棲息於南亞的大型河流、流速平緩或靜水中。
潮龜屬6種,與稜背龜屬關係密切,雌龜常難以區別,分類上存在爭議,如均面臨滅絕危險的紅冠稜背龜(見上圖)、緬甸稜背龜和三線稜背龜常劃歸到稜背龜屬。馬來潮龜(見下圖)與鹹水龜為近緣龜種。鹹水龜(見上圖),別名鹹水泥彩龜、彩龜、泥龜、三線龜、西瓜龜,常單獨成屬,背甲長達76釐米,淡灰色或棕色,中央隆起較高,前寬後窄,呈橢圓形。背甲中央有黑色粗條紋,似西瓜紋,每塊緣盾上有大塊黑色斑點,後緣布呈鋸齒狀。腹甲淡黃色較窄且長,甲橋淡黃色較寬。頭部灰色或棕色,中央有一粗條紋,顏色因性別而不同。頸部棕灰色,上頜中央無缺刻。四肢灰黑色,趾間具蹼。尾短。鹹水龜為水棲龜類,主要生活在東南亞的港灣、江河與海洋銜接處,雜食性,吃小魚、螺、海水魚、海藻、植物莖葉等。
潮龜屬毫無爭議的種類為印度潮龜(見上圖),俗稱潮龜、巨河龜,甲長達60釐米,表面及柔軟部份呈橄欖褐色,下面呈黃色,成體甲殼呈橢圓形,甲面光滑幾乎無稜,幼體有明顯的中央脊稜,與親戚稜背龜相同有小突起,側稜略可見,腹甲甲橋寬大,並在過渡到腹甲處形成稜角。喉盾特點明顯,縱向很短,橫向寬與其它腹盾差不多。印度潮龜曾廣泛分布於南亞至東南亞沿海地區,是一種高度水棲龜類,能棲於大河之中,主要出現於河口和潮間帶,成體素食性,因體型大、產卵多,是當地重要的食物來源,近年因過度捕捉貿易及棲息地喪失,數量銳減,僅在馬來半島到印尼能見到野生種群。
地龜屬共2種,如分布於琉璃群島的日本地龜(見上圖),過去作為地龜的亞種。地龜(見上圖),別名楓葉龜、黑胸葉龜、長尾山龜、泥龜,背甲長僅12釐米,頭較小呈淺棕色,背部平滑,上喙鉤曲,眼大且外突,自吻突側沿眼至頸側有淺黃色縱紋。背甲金黃色或桔黃色,中央具三條嵴稜,前後緣均具齒狀,共十二枚,故稱「十二稜龜」。腹甲棕黑色,兩側有淺黃色斑紋,甲橋明顯,背腹甲間借骨縫相連。後肢淺棕色,散布有紅色或黑色斑紋,指、趾間蹼,尾細短。地龜分布於東南亞和我國華南地區,生活於山區叢林、小溪及山澗小河邊,為半水棲龜,是我國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食螺龜屬也2種,過去馬來食螺龜和食螺龜(見上圖)常作為一種。馬來食螺龜(見上圖),別名馬來龜、蝸牛龜、食螺龜、食蝸龜等,最大甲長21釐米,頭較寬大,頂部呈黑色;邊緣有一「V」型白色條紋,過眼框上部延伸到頸部,且條紋逐漸變粗;吻鈍,眼部周圍被白色眼線包圍,似戴一眼鏡;鼻孔處有四條白色縱條紋,自眼眶前端有一黃白色斑點,上頜中央呈「A」型,下頜中央有2條白色粗條紋,延伸到頸部,頸部呈黑色,有數條,粗細不一的縱條紋。背甲黑色,中央3條脊稜較明顯;緣盾邊緣呈黃色(幼體明顯),甲橋處有黑色斑塊;腹甲黃色,每塊盾片上有大黑斑塊。馬來食螺龜分布於東南亞地區,生活於溪流、沼澤、稻田中,擁有強而有力的上下顎,可輕易咬碎淡水甲殼類動物,喜食蝸牛、小魚、蚯蚓、蠕蟲及申殼類小動物。
黑龜屬包括三稜黑龜(又名三龍骨龜,見上圖)和黑山龜2種。黑山龜(見上圖),別名印度龜,分布於印度、尼泊爾、斯裡蘭卡、孟加拉國和緬甸,亞種達7個,甲呈棕紅色、深棕色或黑色,三條黃色脊稜隆起明顯,甲長最大可達38釐米,腹甲呈黑褐色,兩側有黃色鑲邊,頭部呈棕黑色,有黃色或橘色斑點,一些個體還帶有網狀圖形,四肢和尾部呈黑色、棕褐色或灰褐色,為喜水的半水棲龜類,雜食性,但主要以植物為食。
粗頸龜屬包括粗頸龜和巴拉望龜(見上圖,又名雷島粗頸龜)2種。粗頸龜(見上圖),別名沼澤龜、白頰龜,背甲可長達20釐米,背甲幾乎黑色,後部有鋸齒狀邊緣,頭部有黃色斑紋,幼體獨特背甲上有3條脊稜而成體1條稜,背甲後部有鋸齒狀邊緣,成體椎盾區域扁平,分布於東南亞地區,棲息於水流流動緩慢或靜止的沼澤、池塘、溪流和湖泊中,大部分時間躲藏在水底的泥裡,主要以蠕蟲、軟體動物、甲殼類、兩棲類、小魚為食,也吃食腐,有時也吃水果、草葉等植物性食物。粗頸龜是東南亞獨有的淡水龜類,因過度捕捉和貿易,已被列入11種瀕危亞洲龜名單當中。
東方龜屬背甲褐色,中央有明顯的黃色脊陵;背甲後緣具鋸齒,腹甲棕黃,有褐色放射紋;頭暗灰,上有棕色斑點,共4種,如刺山龜(見上圖)。扁東方龜(見上圖),別名緬甸山龜、亞洲山龜,背甲中央較平,脊稜隆起明顯,顏色為亮棕色,上有黑色雜斑,尾緣略呈鋸齒狀;腹甲呈黃褐色,盾片上有深棕色或黑色斑點或放射狀條紋;頭部呈棕灰色,四肢、頸和尾呈棕黃色,分布於東南亞緬甸北部的潮溼山林陸地,為雜食龜,極度瀕危,最後的觀察報告是於1908年,最初相信已經滅絕,但於1994年重新發現了一些標本。
東方龜屬分布於東南亞,如廟龜(見上圖),別名黃頭龜,頭較小,頂部呈黑色,散布有黃色小雜斑點,吻部較尖,眼眶黑色有黃色碎斑點,上頜中央呈「W」型。頭側部無縱條紋。背甲隆起較高呈黑色,腹甲淡黃色,四肢黑褐色,指趾間具蹼,尾適中,生活於江湖、溪流,能短時間生活於海水中。大東方龜(見上圖),別名亞洲巨龜,背甲達44釐米,重22磅,是硬殼、半水棲的亞洲水龜中體型最大的一種,呈灰褐色,高聳成拱形,後端為鋸齒狀,中央有明顯突起的脊稜。頭部呈灰綠色至褐色,點綴黃色、橙色或粉紅色的斑點。腹甲暗黃色,每塊盾片均有光亮的深褐色線紋,組成顯著圖案,趾間有蹼,分布於東南亞的河流、溪澗、沼澤、湖泊及溼地,以植物為主的雜食性龜類。
眼斑龜屬僅2種,眼斑龜(見上圖),背甲長10釐米,頭背平滑無鱗,灰褐色或黃綠色,有黑褐色蟲紋;枕背兩側各有1或2個眼斑,如每側有兩個眼斑,每一眼斑中央有1-3個黑點。背甲略扁,灰褐色或紅棕色,其上密布黑褐色蟲紋。四肢較扁,指趾間全蹼,是中國特有龜類。四眼斑龜(見上圖),別名六眼龜、四眼龜、四眼斑水龜,頭頂皮膚光滑無鱗,上喙不呈鉤狀,頭後側各有2對眼斑,每個眼斑中有一黑點,頸部有條縱紋。其背甲棕色且具花紋,後緣不呈鋸齒狀或略呈鋸齒狀。腹甲淡黃色,每塊盾片均有黑色大小斑點,背甲與腹甲間借骨縫相連。指、趾間具蹼,分布於我國長江以南地區及越南北部,性情膽小,一般喜棲於石塊下、拐角處的水底黑暗處,是珍稀罕見的龜類。
沼龜屬也稱孔雀龜屬僅印度沼龜(見上圖)2種。緬甸沼龜(見上圖),別名緬甸孔雀龜,背甲長20-25釐米,因為背甲上的黑斑類似孔雀尾羽上的眼斑而得名,幼龜背甲高聳,雄龜成體背甲邊緣比較突出而翹起,腹甲較狹長,洩殖孔距腹甲下緣較遠,雌龜背甲較渾圓,腹甲葉較寬大,洩殖孔距腹甲下緣較近,主要分布於緬甸南部的森林河流湖沼區,是水棲龜類當中十分少見的純素食龜種,因過多被捕捉貿易和食用,數量銳減,亟待保護。
潮龜科最有名的當屬烏龜屬,包括我國特產大頭烏龜(見上圖)、黑頸烏龜等3種。烏龜(見上圖),別名金龜、草龜、山龜、泥龜,背甲長10-12釐米,頭、頸側面有黃色線狀斑紋,背甲有三條縱走的隆起,後緣不呈鋸齒狀,雄體背部黑色,雌體呈棕色,腹面略帶黃色,均有暗褐色斑紋,四肢較扁平,有爪,指、趾間具全蹼,分布於中國、日本、朝鮮,是最常見的龜鱉目動物之一。烏龜生活於河、湖、沼澤、水庫和山澗中,有時也上岸活動,主要以蠕蟲、螺類、蝦及小魚為食,也吃植物的莖葉。
我國另一種常見的物種為擬水龜屬,共7種,如希臘擬水龜(見上圖)、安南擬水龜(見下圖)。分布於中國南部的有些個體為藻類所附著,這些背上附著藻類的龜即著名的綠毛龜。黃喉擬水龜(見上圖),別名石龜、石金錢龜、水龜、黃板龜、黃龜、香龜,甲長15-20釐米,頭小,頭頂平滑,橄欖綠色,上喙正中凹陷,鼓膜清晰,頭側有兩條黃色線紋穿過眼部,喉部淡黃色。背甲扁平,棕黃綠色或棕黑色,具三條脊稜,中央的一條較明顯,後緣略呈鋸齒狀。腹甲黃色,每一塊盾片外側有大墨漬斑。四肢較扁,外側棕灰色,內側黃色,指趾間有蹼,尾細短,體色變化以頭部顏色的變化最快。主要分布於我國南部和越南,常見於丘陵地帶半山區的山間盆地或河流谷地的水域中,常於附近的小灌叢或草叢中,雜食性,是培育綠毛龜的優良龜類。
擬水龜屬的中華花龜(見上圖),別名花龜、珍珠龜、長尾龜、臺灣草龜、條頸龜,有時單列為花龜屬,背甲長20釐米,頭部,頸部和四肢暴露的皮膚上都長著亮綠色和黑色的細條紋,長有蹼足,成體背甲深褐色,背甲上常沿著稜突長有不甚明顯的略帶紅色的斑塊,後緣無鋸齒狀。腹甲棕黃色,每一甲片具有一塊大墨漬狀斑塊,兩側有圓珠狀圈斑。幼體緣盾的腹面具黑色斑點,似珍珠,故又名珍珠龜。中華花龜已能大量人工繁殖,尤其在中國臺灣地區人工繁殖量較大。中華花龜分布於中國南部、臺灣及越南北部,高度水棲,生活在低洼處水流緩慢的池塘,沼澤和溪流中。主要以水生植物為食,也吃無脊椎動物。
木紋龜屬是潮龜科唯一分布於南美的龜類,多達9種,如斑點木紋龜(見上圖)。 麗環木紋龜(見上圖),別名南美木紋龜,俗稱木紋龜,最大甲長20.6釐米,具有腳趾間無蹼、上顎未呈鉤狀及頭部具數條斑紋等特徵,擁有最鮮豔顏色,面上布滿紅色的幼線,而四肢,股部,腹甲和尾巴均有紅和黑色的花紋。細小的頭部而其顎骨的邊緣則呈微細的鋸齒狀,龜甲以淺啡色為主,布滿黃和紅色的花紋,是該屬體型最大也是最漂亮的龜種。木紋龜亞種4個,其中亞種南美木紋龜和宏都拉斯木紋龜較常見,分布於墨西哥、哥斯大黎加、瓜地馬拉、宏都拉斯,棲息於鄰近河川的樹林間,陸棲性,也善於遊泳,為典型的雜食性龜類,習性類似箱龜,也是極少數十分耐寒的熱帶龜種。
欣賞蔗林龜屬的蔗林龜
欣賞池龜屬的黑池龜
欣賞草龜屬的冠背草龜
欣賞稜背龜屬的印度稜背龜
欣賞巨龜屬的馬來巨龜
欣賞果龜屬的果龜
欣賞池龜屬的黑池龜
欣賞地龜屬的日本地龜
欣賞黑龜屬的黑背龜
欣賞黑龜屬的三稜黑背龜
欣賞東方龜屬的扁東方龜
欣賞東方龜屬的刺東方龜
欣賞潮龜屬(常單獨為鹹水龜屬)的鹹水龜
欣賞潮龜屬(或為稜背龜屬)的紅冠稜背龜
欣賞潮龜屬的馬來潮龜
欣賞擬水龜屬的黃喉擬水龜
欣賞粗頸龜屬的巴拉望龜
欣賞沼龜屬的緬甸沼龜
欣賞眼斑龜屬的眼斑龜
欣賞烏龜屬的烏龜
欣賞烏龜屬的黑頸烏龜
欣賞木紋龜屬的麗木紋龜
Author:左左302
Editor:rly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