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稱金陵、建鄴(後東晉定都南京,為了避諱皇帝司馬鄴的名諱,改成建康)、建康、江寧、石頭城、天京等,是中國四大古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歷史上每每群雄亂局進入南北對峙時,南京(建康)便往往被戰勝者選來統領整個長江流域,其悠久的文化和絕美的風景吸引著來自大江南北的遊客們觀光遊玩。
在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裡,有一條河,被稱為中國第一歷史名河——秦淮河。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親河」,東起東水關淮青橋秦淮水亭,越過文德橋,直到中華門城堡延伸至西水關的內秦淮河地帶,包括秦淮河兩岸的街巷、民居、附近的古蹟和風景點,是南京最繁華的地方;是孕育金陵古老文化的搖籃,其內秦淮河全長五公裡,史稱「十裡秦淮」。
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在歷史的長河中,南京在歷史上曾經十一次定都,六朝時代,夫子廟地區相當繁華,烏衣巷、朱雀街、桃葉渡等處,都是當時高門大族所居。這裡酒樓、茶館、小吃,青樓紅院應有盡有,內秦淮河上「槳聲燈影連十裡,歌女花船戲濁波」、「畫船蕭鼓,晝夜不絕」,描寫的就是當時秦淮河上的畸形繁華景象。
歌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句詩就是描述十裡秦淮的景象。
在秦淮河風光帶景點很多,這幾處特別值得去看:
一、科舉博物館
科舉制度自隋創立、唐完備、宋改革、元中落、明鼎盛至清滅亡,歷時逾千年。數不清的中國讀書人在科舉的道路上,以經史子集為本,以「學而優則仕」為綱,窮其一生,竭盡全力,換取仕途功名。科舉之利弊,自有眾人評說,然而它確實又是我們不可或缺的一段歷史,其影響依然可以從當今高考等各類考試中窺見一斑。
科舉博物館寶匣長36 米,寬36 米,高20 米,整體沉入地下,上部為一個靜靜的淺水池。當參觀者穿過貢院牌坊,與明遠樓相對,博物館如同一面古鏡(古稱「鑑」),將明遠樓的倒影收入其中,讓人聯想到「以史為鑑」的古語。
博物館的參觀過程猶如探寶。這個塵封已久的寶匣深埋於地下,遊客由坡道的狹長空間環繞而下,一邊是布滿文字的經匣,另一邊是瓦礫堆積的立體庭院,參觀者在漫步中逐漸遠離市井的嘈雜,洗滌胸中的浮躁,開始體驗當年科舉路途的艱辛。
二、江南貢院
這是我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之一。始建於南宋,起初為縣學、府學考試場所。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後,集鄉試、會試於此。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這裡留作鄉試考場。後經不斷擴建,至清光緒年間已形成一座考生號舍達20644間的中國最大考場。僅清一代,通過江南鄉試後考中狀元者達58名,佔全國狀元總數的一半以上。唐伯虎、鄭板橋、吳敬梓、吳承恩、方苞、袁枚、林則徐、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陳獨秀等名人均與江南貢院有著直接聯繫。
目前,江南貢院主要陳列、展示科舉文物史料及研究中國科舉制度。館內至今仍完好保存著二十三塊《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貢院碑刻》等一批珍貴歷史文物,濃縮了中國科舉制度的精華。這裡還定期舉行「狀元巡遊」,「跳龍門、拜魁星」,「模擬鄉試」,古裝攝影等活動。
三、遺址公園
公元1408年,南京城外的天禧寺被一場大火燒成灰燼,四年之後,永樂皇帝朱棣決定重新修建天禧寺,徵調了超過10萬名夫役,共耗費大明國庫250多萬兩銀子,由於工程浩大工藝複雜,整整修建了12年,到朱棣臨終之時,這座琉璃塔依然沒有竣工。
公元1428年,宣德皇帝責令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三寶太監鄭和負責繼續修建此寺。最後報恩寺塔竣工時,前後歷時17年之久。
大報恩寺佔地面積400餘畝,四周總長號稱「九裡十三步」,寶塔共9層八面,相當於26層樓高,高聳入雲,塔頂和每層飛簷下都垂懸風鈴,共計152隻,數十裡外就能聽見風鈴清脆的聲音。當時在南京城的任何一個地方,人們只要抬頭南望,就能看到它雄偉的身姿。
塔內144盞佛燈晝夜通明,「白天似金輪聳雲,夜晚似華燈耀月」。而每當暮色來臨,無論是在鐘山腳下的叢林之中,還是大江之上的漁舟之內,人們都能夠看見這座燈火通明璀璨奪目的高塔。報恩寺內還有100名僧人輪流值班,專門負責給油燈添油剪芯,一年耗燈油數萬斤。
大報恩寺被西方作為中國建築的標誌,被譽為「世界中古七大奇蹟」。
可惜,太平天國期間,大報恩寺不幸毀於戰火。
1839年,安徒生在童話《天國花園》中寫道,一位叫東風的少年穿了一套中國人的衣服,剛從中國飛回來,關於對中國的印象,東風是這樣告訴他的媽媽:「我剛從中國來,我在瓷塔周圍跳了一陣舞,把所有的鐘都弄得叮噹叮噹地響起來!」安徒生筆下的這座東方瓷塔,並不是他所幻想的,這正是南京大報恩寺中的琉璃寶塔。
四、泛舟秦淮
泛舟秦淮,您不僅可以得到全程免費導遊講解,更可以飽覽沿岸的名人故居、歷史遺蹟、著名橋梁、江南名園、秦淮燈彩等四十餘處景點和景觀,聆聽導遊為您道來的歷史典故、軼聞趣事。如今「乘畫舫、遊秦淮」成了遊客來南京首選活動。沒到夫子廟乘畫舫遊秦淮,就等於沒到過南京。
如今秦淮河已成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夜泊秦淮」更有讓人懷想千年的歷史金戈鐵馬和傷感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