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類型》 榮格著
你知道什麼是心理類型嗎?你知道自己屬於哪種心理類型嗎?
心理類型即性格類型。心理類型理論的首次出現是在1913年。當時正值召開國際精神分析大會。榮格在該次會議上提出個性的兩種態度類型:內傾和外傾。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分析心理學命題。榮格把人的心理傾向劃分為外傾型和內傾型兩種基本心態,並歸納出四種心理功能,即思維、情感、知覺和直覺。在他看來,不同的心態與心理功能的組合形成人的不同心理類型,從而導致性格的根本差異。
1921年他在《心理類型學》一書中又作了詳細的闡述,並提出了四種功能類型,即理性功能的相互對立的兩種類型──思維功能與情感功能和非理性功能的相互對立的兩種類型──感覺功能和直覺功能。心理類型共有八種:外傾思維型、內傾思維型、外傾情感型、內傾情感型、外傾知覺型、內傾知覺型、外傾直覺型、內傾直覺型。雖然人的性格千差萬別,但每個人必定較為明顯地傾向於某一種心理類型,如科學家主要屬於外傾思維型,哲學家多為內傾思維型,而文學藝術家多為內傾直覺型。
榮格跟弗洛伊德「分手」之後,沉澱了好幾年,思考為什麼人與人之間差距如此之大?為什麼有的時候「雞同鴨講」,相互之間完全不能理解對方?榮格發現,原來每個人的人格類型是不一樣的,我們既是這個世界上普通的一個人,而又是如此與眾不同的個體。學習人格類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自己,了解他人。
基於榮格的心理類型,現在可以用MBTI測試來測試自己是什麼類型的人格。MBTI職業性格測試是國際最為流行的職業人格評估工具,作為一種對個性的判斷和分析,是一個理論模型,從紛繁複雜的個性特徵中,歸納提煉出4個關鍵要素——動力、信息收集、決策方式、生活方式,進行分析判斷,從而把不同個性的人區別開來。
2.《欣賞你的大腦》 嶽曉東、應力、毛紫瓊 著
相較專業的心理科普書籍,這本書屬於比較淺顯的知識普及類書,算不上嚴謹,也不前沿,但貴在易懂,適合新手父母和初中以上學生讀。
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嶽曉東博士,也就是《登天的感覺》的作者啦,是心理學向腦科學發展的一個裡程碑。裡面的內容深入淺出,幫你更全面、立體的了解大腦。比如:你知道為什麼青少年的情緒難以控制嗎?那是因為,這個時期青少年的腦發育也在一個劇烈變化的時期,掌管情緒的前額葉還沒有完全發育好,因此情緒容易起伏、易怒,且難以控制。
偉大的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先生破天荒地創立了人的無意識理論,認為人的心智是意識、無意識相互流動、交互作用的結果。這對「人由純粹理性主宰」這一信念提出了挑戰,他被稱為心理學的夢想騎士。隨著腦神經科學、心理學的不斷發展,對生命無意識領域的研究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研究成果也更為清晰地揭示了無意識對生命的巨大影響力。可以這麼說,很多有意識的決策、思考、感知,都與無意識的活動密切相關,即與你的腦活動密切相關。
3.《精神問題有什麼可笑的》 魯比·懷克斯 著
現代人的生存壓力與日俱增,面對的心理壓力與焦慮情緒也往往更多更猛烈,精神問題在現代人中已經屢見不鮮了,但仍有許多人對精神問題充滿偏見,認為這是可笑的,無語的,怎麼可能發生的,甚至對於有精神問題的人們帶來加倍的痛苦,但我們真的對精神問題了解嗎?這是會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的,可能比糖尿病、高血壓來得更常見,精神問題不是精神病,面對人類的普遍心靈苦惱又有什麼可笑的呢?
有研究表明,全世界每4個人中,就有1個在人生中某個階段飽受心理和情緒問題的困擾。因為我們都需要面對很多相同的問題:我們都有快樂、憤怒、悲傷、恐懼、驚訝和嫉妒這六種基本情緒,會時而感到有壓力和煩惱,時而享受成功和喜悅。從少年到老年,在我們的人生之路中,無處不在的壓力令我們無法逃避。在承受壓力時,我們往往會失眠、憤怒、恐懼或抑鬱,各種疾病也會接踵而至。
這本書以詼諧幽默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了如何有效應對壓力和情緒管理是我們幸福生活的需要。作者用滿滿的幽默、樂觀,充滿誠意的語言,讓人突然覺得不用再害怕擔心,即使大腦生病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人類發明了登月機器人、計算機、星巴克咖啡店……相比物質,我們的情感卻還停留在石器時代。我們為生存在21世紀準備得太潦草了。
當還是原始人的時候,沒人得強迫症。如果遇到危險,人會自動進入一種或打或逃的狀態,要麼吃了敵人,要麼被敵人吃掉。
回到現在,問題就來了。遇到危險時腎上腺素仍會受到激發,但我們卻不可能因此就吃掉一個交通管理員或者一個房產經紀人,於是大腦隨時處於警戒狀態,就像汽車警報器一樣不停地鳴叫。
其實我們就是自己的烹飪師,大腦如何工作,決定了我們是會成為鮮嫩的烤裡脊,還是一塊咬不動的老烤肉。我們頭顱裡這個「豆腐塊」充滿智慧,我們卻對如何利用它知之甚少。這感覺就像擁有一輛法拉利,卻沒有車鑰匙。所以,你真該學學大腦的使用指南,當你知道如何順應心智而好好利用它時,就會體會到前所未有的幸福和平靜。
4.《看臉》 華沙 著
我們常說「這是一個看臉的世界」。閱讀面孔似乎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可是很多人並不知道,我們在看臉的時候,看的到底是什麼?看臉這件看似膚淺的事情其實有著深刻的科學依據,面孔能傳遞信息的豐富程度遠超我們的想像。
遠在奧斯卡王爾德的年代,科學家們就對於面孔飽含興趣。弗朗西斯高爾頓可能是有記載以來第一位用實驗手法探索麵孔與美麗關係的科學家,儘管是誤打誤撞的成果。面孔研究領域,作為視覺、認知神經科學領域成長最迅猛的分支,已經成為了認知心理學裡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許多科學家此類研究也樂此不疲。
第一類科學家是想要通過面孔來了解大腦處理信息的方法,面孔這一種最為特殊的視覺信息依靠複雜的大腦處理方法。通過研究面孔,科學家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大腦,理解人的神經系統活動。如果想要充分了解人的神經系統活動和工作原理,甚至希望能對於計算視覺等相關研究起到幫助。放心,這本書裡有足足乾貨等著你。
第二類科學家想要通過理解面孔來理解社會交往。倘若你要是在衝洗膠片的暗房工作過你就能理解能看見對方的臉對於社交有多麼重要。這一類科學家通過分析面孔,最為重要的社交信息,來理解人與人的交往。他們分析面孔的情緒,以及社會特徵來破解人與人的關係。如果你想要知道「這個社會究竟多麼地看臉」,這本書一定令你滿意。
5.《我已經夠好了》 布萊尼·布朗 著
許多現代人的身上總充斥著自卑的影子,可能是我們習慣了總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可能是我們習慣了社會對於強者的讚賞,對於美麗的追求,對於失敗的不屑,對於普通的厭惡。
我們總是習慣找自己身上各種各樣不好的地方,總把減肥掛嘴邊,每天都充斥著大量的廣告,好像女生不美不瘦不打扮不化妝都有罪。其實,我們已經夠好了。
不是你不好,而是那些好你還沒看見。喜歡自己是件挺難的事, 因為總會有聲音提醒我們「 不夠好」。不夠漂亮,不夠有錢,沒別人的人緣好,比不上人家能力強……一個又一個的「不夠好」衝擊著我們本就不那麼強悍的自信心,讓我們慢慢變得自慚形穢,甚至開始懷疑起自己存在的意義:「我為什麼總是不如別人?難道我生來就是個loser ?」
這種將自己視作卑微的感受,便是自卑。自卑中的我們自己瞧不起自己,常常因為一個缺陷,就把自己看成是商場裡低價甩賣的殘次品,不配被人珍惜被人愛。我們的身體雖然存在於人群之中,內心卻早已給自己關了禁閉,在自我營造的封閉空間中,不斷反芻著對自己「不夠好」的焦慮,直等到有朝一日痛感退去。然而卻沒有人告訴我們,在我們沉溺於此的時候,還將因此失去些什麼。
自卑將那些「不夠好」的地方放大、加深,讓我們以為全世界只有自己這麼糟,讓我們認定永遠無法擺脫「不夠好」的困擾。而在這本書中,布萊尼•布朗通過她從訪談中聽到的真實故事,用溫暖的話語讓我們相信:那些以為只存在於你身上的「不夠好」,同樣也會出現在別人身上;那些看似無法原諒的錯和傷,其實是你自己想的太誇張;你認為自卑奪走了人生所有的快樂,那是因為你把時間都用在了對「不夠好」的怨恨上。
這是一本給予我們信心的治癒書,更是一本教會我們如何克服自卑的實戰集,布朗通過剖析自卑恢復力的四大要素,告訴我們自卑是如何產生和運作的,我們又該如何一一破解自卑帶來的恐懼、憤怒和孤立,並最終將克服自卑的勇氣...
(全國「抗擊疫情從心開始」心理專項志願服務 志願者: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