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融合科技和人文關懷的「新概念」博物館正在向我們走來。上海市民關注的上海博物館東館新建工程,近日實現主體鋼結構封頂,為後續項目的按時竣工奠定基礎。
目前的浦東新區花木板塊,已有知名的上海科技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這裡還將誕生一座上海博物館東館,形成文化設施的「三足鼎立」。
上海博物館東館新建項目,位於浦東新區花木板塊,西臨楊高南路、北至世紀大道、東面是丁香路,與上海科技館、東方藝術中心隔街相望。其地下室總開挖面積24241平方米,面積特別大。東館的總建築面積是上博的兩倍多。建築高度近45米,擁有地上建築6層,地下2層,整體呈矩形體塊,造型簡潔挺拔。
東館效果圖由上海建工集團承擔建設的這一項目開工以來,建設者積極應用BIM技術、智慧工地信息化平臺,推行文明施工,倡導綠色工地,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大力推進現場全面施工。
上博東館一旦建成,不但能大大提升上海博物館文物收藏的展出比例,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務,也能與周邊的文化設施形成集群效應,成為花木行政文化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
施工現場據了解,東館建築的地上部分一共六層,下面四層是展覽區域。上面兩層用於辦公、研究、對外交流、圖書閱覽等。地下部分有兩層,一層是設備用房、報告廳、多媒體廳、觀眾餐廳等,二層是停車場。
在開放空間內,除了基本陳列外還有公共服務功能,比如文創展示、學術報告廳、150座的多媒體影院,還有各種不同的咖啡廳、圖書館、教室等。
值得一提的還有,東館一改傳統博物館單一中心、外部封閉的布局,設計了大量的開放空間,大面積的透明玻璃,可以充分引入自然光,營造舒適的觀展環境。
其建築外立面的材質,採用3D列印技術製作的仿石材肌理透光材料,白天遠看與整個建築渾然一體,晚上能透出光來,還可以為陶瓷、工藝品等對自然光不敏感的文物展廳引入自然光,改善觀展舒適度。
施工現場為緩解觀眾在特大型博物館中的觀展疲勞,建築還改進了常見的封閉式流線設計,在不同位置設置敞開式的休閒邊廳、室外露臺和花園,強調建築空間與城市空間的交流互動。
東館建成後,或將以青銅器、陶瓷為主,以歷史為主線的文物展陳為主,尊重原有的展陳傳統。它將與周邊的上海科技館、東方藝術中心、上海圖書館東館、世紀公園等文化設施形成集群效應,將花木行政文化中心打造成與人民廣場相呼應的,上海又一個文化核心功能區。
建設者表示,在接下來的建設過程中, 將繼續全力以赴、開拓創新,高效優質按期完成新的節點目標。
來源:周到
【來源:周到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