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昆明專項活動啟動已有一個月。目前,來自中央財經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和雲南大學等高校的68個團隊、578名大學生正通過線下、線上開展「青研究、青實踐、青傳播」三類暑期實踐活動,為昆明書寫別樣青春。
品牌活動報名火爆
「我叫李芬,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的學生。我是從祿勸縣第一中學考出去的。這個暑假,我想和同學們一起為家鄉的孩子們做點事情。」7月30日,2020年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昆明專項活動方案公布當天,昆明團市委辦公室的電話響個不停,很多像李芬一樣的「家鄉寶」紛紛請纓,想通過社會實踐過一個不一樣的暑假。
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昆明專項活動已連續舉辦三屆,成為昆明大學生實踐活動的一張響亮名片,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凝聚更多青年智慧為昆明發展獻計獻策。本屆活動立足防疫實際,由雲南籍返鄉大學生和駐昆高校留校大學生開展線下活動,線上活動面向全國各高校在校大學生開展。
短短10天的報名時間裡,活動吸引了來自中央財經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和雲南大學等高校單獨或聯合組建的150餘個團隊報名。經過共青團昆明市委和昆明市改革發展研究中心的共同評審,最終68個團隊、578名大學生入圍2020年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昆明專項活動。
用實踐書寫別樣青春
李芬組建的「青才傾智耀春城之青實踐CPU團隊」,由4名從祿勸一中考入廣東、江西等高校的大學生和他們在大學中結識的3位小夥伴共同組成。收到入圍通知後,她和她的隊友們就迅速忙碌起來。在皎平渡鎮紅軍小學開展志願服務的同學為貧困山區的孩子們帶來了課業幫扶、生命教育等課程,在線上開展網絡直播授課的同學們精心準備了審美培養、心理建設等互動活動,線上線下相結合、寓教於樂、讓孩子們展示自我的活動方式,很快讓這些「00後大學生」和「10後小學生」打成一片,一起排演紅色經典小話劇、完成課業複習闖關小遊戲,歡聲笑語迴蕩在校園裡。
「在我們的求學路上,如果沒有來自祿勸家鄉父老、老師同學和社會各界的傾力幫助,沒有一大批好的教育政策,我們不可能考入理想的大學。所以我們要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回饋家鄉,用我們的經歷來鼓勵這些孩子,用知識改變命運,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正是這樣的初心和使命,讓李芬和她帶領的團隊,給皎平渡鎮紅軍小學的孩子們帶來了一個不一樣的暑假。
在東川區易地扶貧搬遷房起嘎安置點,土生土長的東川女孩許德留鳳正在快樂小屋中給留守兒童們講授扎染課。這支由雲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的同學們組成的暑期社會實踐小分隊為留守兒童舉辦了一期以傳承雲南少數民族非遺文化和美術繪畫知識,深入了解手工扎染及製作的夏令營活動。在這支隊伍裡,有一位年僅18歲的小老師李思琦,來到易地扶貧搬遷房起嘎安置點僅僅兩天的時間,小老師就成為孩子們的大隊長,她對孩子們的接受能力、動手能力以及藝術創新能力印象深刻。她說:「扎染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悠久。這些孩子通過學習傳統手工技藝,不僅能很好地完成傳統圖案的手工染色,還能發揮想像,做出很多創新的作品,這讓我很驚訝。如果他們能夠有更多機會接受藝術薰陶,一定能做出更好的作品。」
用青春視角推介昆明
活動開展以來,像「青實踐CPU團隊」這樣的7支實踐隊伍、55名大學生已在東川、尋甸、祿勸三地開展線下志願服務活動,服務留守兒童和貧困兒童400餘名。還有8支實踐隊伍、72名大學生在網上開展公益直播課程教學52場次,教學內容涵蓋少數民族文化、課業輔導和藝術鑑賞等方面,近3000名少年兒童觀看網課直播。
除了「青實踐」,在共青團中央青年發展部的指導幫助下,團市委精心設計了「青研究、青傳播」兩項活動內容。「青研究」活動鼓勵各駐昆高校和全國高校間跨校、跨地合作組建高質量團隊,搭建駐昆高校和全國高校「雲上」合作平臺; 「青傳播」活動圍繞「我皆昆明奧利給」主題開展公益視頻、動畫和文創作品大賽,用青春的視角宣傳昆明、推介昆明。
目前,23支實踐團隊、143名大學生正在圍繞「我皆昆明奧利給」主題開展公益視頻、動畫和文創作品創作,用青春的視角發現昆明、宣傳昆明;還有30支「青研究」團隊,正活躍在昆明市特色產業發展前沿、滇池生態保護一線和基層治理的最小細胞等地,圍繞昆明市高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市域治理現代化和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建設各項工作開展課題調研,形成高質量課題報告,為昆明市委、市政府部署提供決策依據或意見建議。
「團市委連續3年承辦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昆明專項活動,就是希望整合全國高校創新資源、搭建開放合作交流平臺,服務大學生成長成才、為昆明引才引智。」團市委書記王彥彥表示,今年團市委統籌疫情防控,大力倡導省內、省外高校跨地跨校合作,圍繞復工復產、社會治理和生態保護等中心工作開展暑期實踐,做到選題精準、調研深入、成果有效,讓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昆明專項活動這一活動,在「雲上」產生更大影響力,更好地宣傳和展示昆明。
首席記者杜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