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胡桶子 來源|獵聘(ID:liepinwang)
最近,福布斯中國發布了2020年30歲以下精英榜。
上榜的精英主要是藝術工作者、專業人員、創業者等,平均年齡為27.9歲,入選者最小年齡為17歲,是自由式滑雪運動員谷愛凌,來自文娛體育行業。
不得不說,有實力的人真的能「出名要趁早」。
17歲,在大多數人的眼裡,該是愁高考的年紀,而有些人卻已成為社會精英。
什麼年齡做什麼事,成為了很多職場人的緊箍咒。從榜單中的優秀青年來看,年齡並不會阻礙職場發展。
很多人做事要先考慮技能、知識、經驗和興趣等,常常用「不合適」來為自己找藉口,這就形成了錯誤的職業觀念。
錯誤的觀念在職場人心裡根深蒂固:總以為自己經驗不足,就挑簡單的事做;不敢輕易嘗試,怕犯錯,怕被責備;渴望穩定的工作等等。
帶著沉重的腳鐐,在充滿競爭的職業之路上行走,不僅步履維艱,還可能止步不前。
再看一下福布斯中國榜上的那些年輕人,他們的優勢在於思想開放、勇於嘗試、敢於突破,才能迅速成為精英。
01
被錨定效應所局限
懼怕風險
知乎上有個問題:什麼樣的人不適合做銷售?
高贊回答中有句話是:對於銷售這個崗位來說,性格內向或外向並不是關鍵,有沒有強大的內驅力與抗壓力才是關鍵。
也就是說,做銷售不用考慮合不合適,幹就是了。
還有人做了個形象的比喻:學遊泳時在岸上不敢下水,是因為你總在擔心會不會嗆水,會不會淹死,這樣你永遠不會遊泳。
職場中,要找一份新工作,你總得「下水試試」吧。
很多人考慮的是性格、年齡、性別等,整天在糾結自己適合什麼職業,這幹不了那幹不了。
職場人為什麼總用「不合適」來約束自己呢?
喬納·伯傑教授在《傳染》中提到純粹接觸效應,說的是某一外在刺激僅僅因為出現的次數的較多,人們就傾向於選擇該刺激的現象。
職場中的純粹接觸效應比比皆是:
銷售人員裡年輕人比較多,就認為銷售只適合年輕人做;
文員、會計等不耗體力的崗位女生比較多,就認為這些崗位只適合女生;
管理者大多能說會道,就認為內向的人不能做管理者……
這些所謂的「適合」是因為見得多了,就變成了枷鎖,把職場人局限在窄小的範圍內,從而導致職場之路就越走越狹窄。
福布斯中國精英榜單中有一個人特別突兀,那就是綜合格鬥員張偉麗。
在大眾眼裡,從事格鬥運動的大都是男生,沒想到一個女生能成為格鬥運動員。
酒店前臺、幼兒園老師、收銀員、保鏢,到最後的健身教練,張偉麗最高月薪近兩萬。但她就是不安心工作,她曾說「女性除了生理期,其他的和男人沒有區別,也可以展現女性力量,而且做得比男性還漂亮。」
憑著一股幹勁,無視所有的未知數,她拿到了UFC女子世界冠軍,成為世界級的格鬥明星,身價也隨著水漲船高。
張偉麗的成功在於突破了錨定效應,不看別人的眼光,不懼風險,才獲得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
但職場人不需要像張偉麗那樣「另闢蹊徑」,只要在自己想要從事的方向,大膽地往前走。
不管走怎樣的路,風險都會有;不管走哪條路,風險都是越往前走越小的。
02
佛系混職場
越混越焦慮
在《你說的都不對》中,儲殷和馬丁在辯論:年輕人不到大城市拼一把是不是沒出息?
儲殷教授認為:年輕人應該去大城市奮鬥,那裡有更多公平的機會,應該趁著年輕為20年後的自己積累抗壓資本,否則就是「沒出息」。
這裡我們不關注要不要到大城市,而應該關注年輕人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工作。
無疑,溫水煮青蛙式的工作狀態,悠閒舒適,能夠勉強度日,可無法抵抗風險。
電視劇《安家》中,朱閃閃入職靜宜門店兩年三個月,沒開過單,業績為零。
她每天在辦公室裡放著視頻,描眉化唇,學習化妝。她還很享受這種狀態,「沒開單,就拿基本工資唄」!
她拿基本工資的日子不長了,因為來了新任店長房似錦。公司的規定是入職六個月沒有業績就可以走人了,但房似錦沒直接開除朱閃閃,而是讓她去發傳單。
拿到跳跳虎服裝,朱閃閃非常不願意,但她無絲毫討價環節的餘地,只能穿著玩偶服到馬路上風吹日曬。
在房似錦眼裡,這類佛系員工一無是處,早該開除了。徐文昌卻解釋說:朱閃閃是我們店的「吉祥物」。
有哪家公司需要「吉祥物」呢?在領導眼裡,「佛系員工」就是沒有上進心的代名詞。
曾經聽一位高管開會時說:「員工工資越高,我越開心,因為工資高代表著能創造高效益,公司就能發展,但是你們要給我個漲工資的理由啊!」
而佛系員工做什麼事都沒有欲望,看淡了升職加薪,公司給員工的待遇和職位也相應的「佛系」。
2020年被稱為「史上最難求職年」,很多職場人面臨失業、降薪、離職,撲面而來的生活壓力,讓「吉祥物們」不敢再「佛系」,相反地越來越焦慮。
正如儲殷教授說的一句話:這個世界是變化很快的,沒有人能承諾你安穩和幸福。
「佛系」慣了的職場人,拿什麼去應對變化呢?
「佛系」混職場只能一時穩定,在瞬息變化的職場競爭中,只有持續不斷地自我增值才能獲得真正的穩定。
03
把工作當工作
職業無法突破
有多少人曾問過自己:到底是為了什麼而工作?
我相信大多數人是為了工資,可有沒有想過:為了工資而工作,獲得的只能是一份餬口的工作;而把工作當事業的人,收穫的是不斷地成長。
疫情期間,在舉國上下都躲在家裡抗疫時,有個快遞員卻不懼生死為醫護人員提供後勤保障。
汪勇是武漢的一個快遞員,他牽頭組織志願者從日常出行、用餐、到修眼鏡、買拖鞋,成功地幫助了幾千名醫護人員。
在武漢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他想得最多的是:醫護人員需要什麼,我能提供什麼,最後很多事情都被他做成了。
國家給他頒發了《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他的經歷被寫成《生命擺渡人》出書。
疫情結束後,汪勇被連升三級,破格提拔為湖北順豐速運有限公司礄口分公司經理。
汪勇到《樊登讀書》講書時,樊登說:「我那個群裡邊全是企業家,他們就說,這人是個特別牛的項目經理。就是那麼複雜的問題,他能夠對接得如此細緻,而且能夠井井有條,指揮這麼多的人。」
他是怎麼挖掘自己的管理潛能的呢?
他自己說道:最開始,就是出來接送醫護人員,之後再想解決什麼其他的問題。內心有個很迫切的想法,就是我要解決這個問題,不管用什麼方法。
其實,在汪勇的眼裡,快遞已經不只是一份工作了,他把快遞當成了自己的事業。
有事業心的人,不會只管分內之事,而是會為了「解決問題」積極去探索。
而很多職場人只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他們心裡想著:幹完自己的活,其他的一概不管。
工作的時間越久,我越發現沒有絕對的工作邊界。公司裡的每個崗位都有互有交集,可以互相延伸,都可以深入拓展。
橫向拓展,可以思考跨崗位的,如銷售、採購、行政等崗位的業務內容;縱向深入,可以提高本職崗位的業務技能,軟能力和硬實力全面發展。
職場人上班不能為了工作而工作,而應該把工作當創業,在崗位上深挖潛能,不斷前進。
有一句話說的很好:「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
職場路上的持續增值是個不變的話題,錯誤的觀念無法打破「蛋殼」,只會讓職場人被外力推著隨波逐流。
打破以上三種妨礙職場進階的觀點,才能用內驅力讓自己重獲新生。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獵聘(ID:liepinwang),作者:大胡桶子
本文來源獵聘,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