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朋友在一起閒聊,聊起「酒」和酒文化,於是帶著興趣和問題,查閱了一些資料,對其略有了解,今天分享出來與大家一起探討。
酒,從字面上來看,是由三點水和酉字組成。三點水相對來說比較好理解,就是酒也是水組成的,到底是不是這個意思呢?還有酒的右邊為啥是個「酉」字,酉是12時辰之一,為何偏偏選了「酉」這個時辰呢?
還有就是酒為什麼會叫做「jiu」呢?而不讀作其他的讀音?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往下看。
關於酒的起源,據有關資料記載,最初應該是落地的野果自然發酵而成的。所以,很多人將酒的出現,看作是天公的造化,而非人類發明。即便如此,第一個發現「酒」這種飲料的人,自然也是難能可貴的。
如果酒本是天然而成,那麼酒又是什麼時候進入人類社會的?
考古文獻裡記載,在廣漢三星堆遺址(公元前4800年至前 2870年),已經出現了陶和青銅酒器;山東莒縣大汶口墓葬(距今4000年),出現濾酒、貯酒、飲酒器具等。由此可見在距今至少7000年前已經出現了酒。
其中,在西晉江統的《酒誥》裡,還有關於釀酒的記載:
「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有飯不盡,委餘空桑,鬱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此,不由奇方。」
那麼,在中國到底是誰最先掌握釀酒技術,並惠及後世呢?關於這一點,中國歷史上的說法眾多,但最令學者認可的就是「杜康造酒」。
古文獻裡詩詞裡,有很多關於杜康酒的說法。最有名的三國時曹操的《短歌行》裡就寫到:「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相傳杜康是軒轅黃帝手下的一位大臣。軒轅帝在位時,國泰民安,物阜民豐,軒轅帝就把管理糧食的重任交給了杜康。要知道在古代農耕時代,糧食是一個國家的命脈。領到此任務以後杜康很是盡心竭力,唯恐做得不好,辜負軒轅帝信任。
可不巧的是,有一天雷聲大作,一陣暴雨過後。下邊兵卒上報有一處糧食被暴雨淋著了。杜康趕緊帶著人去看,到的糧倉,正看見雨水已經滲透糧食,慢慢地往下滴。
杜康順手沾了點雨水品嘗,發現水滴裡有一種奇特的味道。初嘗時有些苦澀,但是細品之,又清香怡人。杜康又令人接了半碗品嘗,嘗後甘甜清爽,唯一遺憾的是略帶一些土味。
五穀雜糧,皆取之於大地,有些土味是再尋常不過了。杜康接下來讓下人們品嘗,大家品嘗後也是讚不絕口,唯一反饋的不佳的地方,就是這股子土味著實影響飲用的情緒。
此後,杜康多方面調整配方,可是那股子土味終究還是去除不掉。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有一天晚上,杜康忽然夢見一個白鬍子老頭給他傳授了「去除土味」的方法。
方法是:在酉時,去看的順眼的三人三滴血,便可去除土味。
第二天,杜康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果然照做。命人將釀好的一壇酒擺在大門口,等待順眼的3人到來。路上行人絡繹不絕,杜康第一位看上的是一位書生,看他文質彬彬,氣質瀟灑,於是書生過來品嘗美酒,書生喝後表示不錯,就是有一股土味。杜康告他,需要借用他食指的一滴血,就可去除土味。書生欣然,照做。
杜康選上的第二位是一位武將,看見他在馬背上器宇軒昂,威風凜凜。武將與書生一樣,聽了杜康的話也照做了。
這第三位嘛,杜康遲遲等不到合適的人選。眼看酉時即將過去了,在不找個人,豈非前功盡棄?這時候忽然看見河邊有位瘋癲的痴人在嬉水,於是便拉過來,取了最後一滴血。
說來也怪,自得了這3滴血後,這酒中的土味一下字就沒了。杜康大喜,隨後「杜康酒」名揚天下。這時候有人問他這種飲品,到底叫個什麼名字好呢?又該怎麼書寫?
杜康沉吟片刻道:「這種飲品,得3人之血,在酉時方成,就寫作『酒』吧。」於是,現在的酒字就是三點水,加一個「酉」字。至於它的讀音,杜康詢問身邊人,釀了多久能成,身邊人答說:「這是第九天」,於是便讀作「jiu」。
另外關於酒的另一層含義,每一個喝酒者。在剛開始喝酒時,舉止文雅,像極了書生;喝到六七分時,便滔滔不絕,大放厥詞,嫣然武將風範;到得最後,都會成了瘋瘋癲癲,胡言亂語,也正映襯了造酒時的三人之血。
讀者們,關於「酒和酒文化」的說法,大家有怎樣看法?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