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軍」戰「疫」
——四川高校援鄂醫療隊的故事
《教育導報》記者 魯磊 綜合報導
「川軍」再出徵。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國難當頭,數十萬川軍奉調出徵。川軍戰士王建堂的父親送給兒子一面「死字旗」,上書「我不願你在我近前盡孝,只願你在民族分上盡忠」,告誡兒子「傷時拭血,死後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川軍英勇,激勵後世。
「我自願申請參加醫院的新型冠狀病毒防控工作,不計報酬,無論生死,願意為人民群眾健康事業奉獻一切!」1月25日,農曆大年初一,由138名醫護人員組成的四川省第一批援鄂醫療隊馳援湖北,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的20名醫療隊員在「生死狀」上簽字,按下了紅手印。
我省120餘所高等院校中,有近10所醫學類院校,在這場舉全國之力誓要打贏的戰「疫」中,這些學校的教職員工、黨員幹部,紛紛寫下請戰書、按下紅指印,在家人親友不舍擔憂的目光中,義無反顧地衝向湖北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最前線。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我省已相繼派出了八批近1200人的醫療隊。其中,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西南醫科大學、川北醫學院、成都中醫藥大學、西南交通大學、成都大學、成都醫學院等高校及附屬醫院積極響應,紛紛派出精幹力量緊急馳援湖北。
他們是一線的醫生、護士,也是講臺上誨人不倦的師者,還是家庭中的父母、兒女,他們也會害怕,也有不舍,但在事關人民生命健康的危急關頭,他們義無反顧、挺身而出,踐行醫德、師德,成為最美「逆行者」。
抓鬮上前線
「當初接到組建援鄂醫療隊通知的時候,醫院ICU的兩個護士長都爭著去武漢。爭執不下的時候,我們用了抓鬮這個辦法。」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ICU病房護士長楊人說,最後結果是她帶隊前往武漢。
楊人的朋友圈
1月23日晚,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接到支援湖北的緊急通知,全院上下得知消息後,積極報名,熱烈響應。ICU護士長楊人前往湖北的決定得到全家支持,年幼的兒子在媽媽臨行前獻上一吻:「媽媽,加油!您是最棒的,您是我的榜樣!」
「我們看著病人重拾信心,看著我們照料的第一例病人轉出,覺得一切都值得了。」如今,奮鬥在中戰疫一線的楊人說,無論接下來的任務多艱巨,都會堅守信念、無畏前行,直到迎來這場戰役的最終勝利。
在這場抗擊疫情的戰役中,很多醫護人員都像楊人一樣,他們有人「拋下」兒女、有的隱瞞父母,以小身軀扛起大使命,用行動刻畫不平凡。
金曉博
金曉博是成都醫學院附屬醫院援鄂的一名醫生,2月2日凌晨還正在科室值夜班的他,凌晨1點臨時接到醫院通知:援鄂醫療隊於2月2日前往武漢。
來不及多想的金曉博將自己的情況與科室主任郭川報告後,匆匆趕回成都家裡,「回去的時候,兩個娃娃都睡了,父母和愛人聽說後,都在家等著我,我們開了一個『特別』的家庭會議。」
「放心去,家裡有我們!」金曉博父親只是簡短地囑咐了一句,可能家人還有更多話想對金曉博說,但又不知從何說起。就這樣,出行前的「家庭會議」就這樣匆匆結束了。
金曉博是醫院重症醫學科業務技術過硬的醫生之一,面對疫情,他沒有絲毫猶豫,聽說武漢前線需要醫護人員支援時,主動「請戰」,加入到抗疫隊伍中,「義不容辭!我學醫的初衷就是為了治病救人,現在正當時。」金曉博說。
「娘子西辭成醫晨,鼠年正月赴江城;眾志成城抗新冠,祛除瘟神舉國歡。」成都醫學院附屬醫院重症醫學科蔣夢妮的愛人王智在得知妻子即將奔赴武漢時,寫詩為妻子踐行,他說「雖然萬分不舍,但卻全力支持,眾志成城才能戰勝『瘟神』。」
「國家有令,我必向前」
「國家有令,我必向前!」鏡頭中,病床上一位虛弱的老人用盡全力說出了這樣一句話。
這位老人是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第一批援鄂醫療隊隊員魏夢穗的婆婆,今年63歲,癌症晚期患者。從2019年12月以來,她已經1個多月沒吃東西,每天被無數次的癌痛折磨著。而當聽說兒媳已經前往武漢戰疫前線時,她打起精神要為兒媳錄製一段視頻,「要為她加油,為武漢加油!」
魏夢穗
這場「戰疫」中,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給予前線醫護人員強大的心理安慰和精神依靠。危急與困難,讓人們的心貼得更緊。
「爸爸說話不算數,說好一起回老家,陪爺爺奶奶過年、放鞭炮的。……」聽到兒子的電話,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呼吸科副主任張傳濤再也忍不住淚水。
1月25日凌晨,張傳濤接到醫院通知,緊急集合,出發武漢。前方疫情未知,他內心激動而緊張。去往醫院的計程車上,他把回河南老家的機票、酒店一一退訂。
他故作鎮靜地給河南老家的老母親電話說:「我要帶孩子們去海南玩,老家太冷了。……」母親囑咐他:「出去玩,也要記得吃藥,把血糖控制好,多喝水,不喝又要痛了(腎絞痛)。」
沒等母親把話說完,張傳濤就掛了電話,因為聲音已經哽咽,「母親等這次春節團圓,已經等了八年。」出發前,張傳濤屏蔽了老家所有親戚的微信朋友圈,免得有消息傳到父母耳朵。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援鄂醫療隊隊員與家人依依惜別
「你回吧!」「等你走了我再回去。......」成醫附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護士阮霞的愛人守在即將出發的車前,久久不願離開。
「他們是醫療工作者,這個時候必須上,作為家人,我不能幫上什麼忙,但我和娃娃一定是她堅實的後盾,全力支持她!」阮霞的愛人說。
「病毒猖狂,戰疫吃緊,感謝家人對我們的支持。」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重症醫學科溫遠淇護師說,因為擔心父母不理解,他背著他們報了名,用了「先斬後奏」的法子。「他們知道以後,反而叮囑我要做好防護,年輕人有這樣的擔當是他們的驕傲。」
「你們來了,我們就看到了希望」
1月26日,是四川省第一批援助湖北醫療救援隊抵達武漢的第二天,全隊人員來不及休整,就進入了緊張的崗前培訓和調研疫情行動。下午1:30正式進駐定點武漢紅十字會醫院。
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毗鄰華南海鮮市場,武漢第一批冠狀病毒患者就在此收治,是疫情重災區,也是武漢第一批疑似、確診冠狀病毒患者收治的定點醫院,四川醫療救援隊的工作任務相當艱巨。
鍾永健與張冀偉
鍾永健與張冀偉是在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重症醫學科工作了三年的兩名男護士,因受武漢冠狀病毒疫情影響,他們在第一時間報名參加了四川省第一批醫療救援隊支援湖北疫情,兩名曾經的大學上下鋪兄弟,又成為了戰疫的隊友。
因為穿上隔離衣後無法辨清對方是誰,鍾永健與張冀偉就互相在背上寫下名字和一些幽默的話語。他們說:「在防疫第一線大家的精神都高度緊張,希望通過這些短句和加油打氣的方式讓大家不那麼沉重。」
鍾永健說,在戰疫一線,看上去簡單的動作,卻是高危易感染的操作。防護服的穿脫程序很繁瑣,每穿一次,都要兩人互相協助提醒。「穿防護服還稍微輕鬆一點,脫防護服才是對醫護人員職業精神的考驗,從頭套、口罩、護目鏡、連體服等,每一道工序結束,都需要按照『七步法』進行不少於15秒的洗手,整個過程通常20分鐘左右。」
「穿脫一次至少有27個步驟,如遇特殊情況,還要增加。洗手12次。所以,在崗時間醫護人員一般都不會把防護服脫下來。」張冀偉說,穿著防護服值班的時候,醫護人員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上廁所,所有人都穿著尿不溼。
雖然困難重重,但四川醫療救援隊成員把肩上的重任,化作一個個具體的工作:查病歷,閱片,配製藥品,從微量泵等儀器的維護和使用,到患者生命體徵檢測及病情觀察記錄,每一個步驟都有條不紊。中午換班時,每個隊員的手腕上、臉上、額頭上,都被防護服留下深深的壓痕。由於防護服內溼度較大,壓痕像被水泡過一樣泛白。
1月27日晚上10:50,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呼吸科主任範忠傑向四川醫療救援隊發來這樣一段話:「衷心地感謝四川遠道而來的同道,你們的到來,讓我們看到了勝利的曙光,給我科全體人員疲憊的身心注入了一劑強大的能量,我心裡只湧出二個字:感恩,感恩,感恩!」
張傳濤看到後,眼淚在眶內打轉,他說每天都會有人給他說謝謝,可是一家人何必說謝謝。「十二年前,全國也是這樣援助四川地震救援的,現在該我們來做些什麼事情了,武漢,湖北,加油。」這是「川軍」說的一句話,也是四川對湖北武漢的承諾。
西南醫科大學醫療隊
2月3日一早,從首批馳援武漢的西南醫大附屬醫院醫療救援隊傳來好消息:他們負責的病人邵某經過兩次核酸檢測都成陰性。這意味著患者邵某即將治癒出院。
「值了!」隊長李多哽咽著說道。
邵某體重近200斤,醫護人員都親切地叫他「胖哥」。因其體胖,血管特別難找,這給隔著防護服、護目鏡和三層手套的醫護人員帶來極大挑戰。
為了減少反覆靜脈穿刺給「胖哥」帶來痛苦,每次打針時,當班的三四個護士都會聚在一起,相互協作,要比其他病人多花許多倍的時間和精力。有好幾次,醫護人員想改變治療方案,以吃藥代替打針,但考慮到最佳治療效果,最後還是堅持採用麻煩的打針治療。
「你們來了,我們就看到了希望,謝謝你們!」出院後的「胖哥」感慨:「非常感謝四川的醫生護士們,相信這次的疫情,在全國人民的努力下,會儘快過去,大家一起加油!」
援鄂醫務人員背後是整個四川
不論在前線,還是後方,堅守在崗位上的生日都有著特殊的意義。1月28日19:30,四川援助湖北醫療隊臨時黨委為生日在2020年正月十五日以前的隊員過了一個集體生日。
西南醫科大學的鄒林帆、蘭黎豔是其中的二位「壽星」,大家聚在一起開心地唱著生日歌,他倆還收到了溫馨的小禮物,包括一瓶護手霜。
「我們因為長期使用手套與消毒液,手部皮膚皸裂特別嚴重,後勤工作人員特別貼心,一瓶護手霜不僅滋潤手,更溫暖了心。「鄒林帆說。
1月24日,大年三十,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感染呼吸科副主任黃富禮主動請纓,當班值守,而當天也是他44歲的生日。等他堅守完10個小時的發熱門診,脫下厚厚的防護服,掏出手機看到數不完的惦念和祝福,才發現是早已被他忽略了的生日。
「向戰鬥在防疫一線的剛哥致敬:生日快樂!安康吉祥!」在西南醫大附屬醫院感染科的醫生辦公室裡,一束鮮花靜靜綻放——1月26日,是吳剛的生日,親朋好友紛紛在微信送上祝福,「因為太忙了,沒來得及回復,其中一位兄弟就直接讓快遞送來了一束鮮花。」
戰疫一線,有困難,更有溫情。四川省委省政府要求要為直接參與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一線醫務工作者和支援湖北醫療隊「全力做好保障工作,為你們解除後顧之憂,做你們的堅強後盾」。各相關高校積極行動,從政策、物資供給、後勤保障等多方面給予支持。
2月9日,四川省教育廳發文,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和省指揮部相關要求,切實解決好在省指揮部公布的定點醫院直接參與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一線醫務工作者、我省支援湖北醫療隊全體人員子女入園入學的後顧之憂,為其子女在接受學前教育到高中階段教育期間提供一次按意願選擇學校(幼兒園)機會和參加高考服務指導。
抗疫有「我」
四川高校附屬醫院在行動
《教育導報》記者 董志文 綜合報導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為抗擊疫情,每個人都在盡己所能做著力所能及的事情,醫護人員是打贏這場戰疫的關鍵力量。四川高校附屬醫院的白衣「戰士」們紛紛逆行,助力抗「疫」。
四川大學:
4批次208名醫護人員逆行援鄂
1月25日,第一批25人;2月2日,第二批26人;2月7日,第三批131人;2月13日,第四批26人……
華西四院醫護人員踴躍報名
截至記者發稿時,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第四醫院、華西第二醫院的感染管理部、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重症醫學科、感染性疾病中心等部門共計派出了4批208名醫護人員逆行援鄂。
華西醫院醫療隊專家組組長羅鳳鳴教授在武漢抗疫情前線
「在重大疫情面前,我們是醫生,治病救人義不容辭;我們還是黨員,不能辜負院黨委的信任,要以身作則,帶領團隊努力出色地完成救援任務。」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第一批援鄂醫療隊隊長羅鳳鳴承諾。
華西醫院隔離病房的規培住院醫師李曉冉本已返回河南老家,大年初一接到科室取消休假返回科室的通知後,立即動身返回醫院。回到隔離病房的第一個夜班,她就收了6個病人。李曉冉一邊安慰患者,一邊進行相應處理。她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不做英雄,不當逃兵,但是穿上白大褂,對於病人,我們就是白衣天使。」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在來勢洶洶的疫情面前,川大華西一名名黨員挺身而出,一個個戰鬥堡壘巍然矗立。無論是在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還是在成都公共衛生臨床研究中心,還是在華西醫院本部,無時無刻都能感受到川大華西共產黨員在抗擊疫情戰鬥中的責任擔當與家國情懷。」四川大學黨委書記王建國說。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醫療隊
成都中醫藥大學:
逆行路上,成中醫人爭當先鋒
「疫情當前,我是黨員,我作表率,我先上!」「戰疫情,誓言錚錚。黨旗飄揚在哪裡,黨員就戰鬥在哪裡。」成都中醫藥大學校組建援鄂醫療隊的通知一發出,短短半個小時,很多科室醫生、護士積極響應,紛紛報名。
成都中醫大附院醫護人員主動請戰
1月25日上午,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19名首批赴湖北武漢醫護隊員在醫院內莊嚴宣誓,奔赴一線;2月2日,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四川省中醫院)第二批赴武漢救援隊出發……截止2月18日,該校附屬醫院已有86名醫護人員分批參加了四川省六個批次的援鄂醫療隊。
成都中醫大附院醫療隊
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
國有戰,召必回,戰必勝!面對疫情,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醫護人員衝鋒在前,留下「最美逆行者」的身影。成都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劉毅說:「成中醫附院醫護人員紛紛請戰,讓人感動。醫護人員與時間賽跑、跟病毒搏擊,在病毒面前築起一道道健康防線,讓人民群眾真切體會到什麼是白衣戰士的無畏、堅韌、奉獻。希望此行醫護人員能發揮中醫藥在防病治病方面的優勢與特長,為湖北疫情防治做出成中醫的貢獻,積極展現整個醫界的使命與擔當!」
召開戰地黨支部會議
隊員黃嬝的孩子剛滿1歲,她在抗疫前線寫下了入黨申請書。
西南醫科大學:
前赴後繼再出徵
疫情如火,「逆行者」迎難而上!1月25日,西南醫科大學第一批35名醫療救援隊員放棄休假、告別家人離瀘馳援武漢;2月2日,第二批援鄂醫療隊14人再次集結出發;2月13日,西南醫科大學再次向湖北派出一支由20名醫護人員組成的援鄂抗疫醫療隊。截至目前,已有69名來自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附屬中醫醫院的醫務人員戰鬥在湖北疫情防控戰場。
西南醫科大附院醫護人員主動請纓
助援湖北醫療隊整裝待發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因為自己是一名黨員,覺得這個時候應該挺身而出了。」援鄂醫療隊隊員、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90後護師邱少平說。
呼吸科教授李多去年12月剛結束為期一年對口支援涼山州普格縣醫院工作,一個月後,他的名字又出現在了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第一批赴湖北援助醫療隊的名單上。除夕這天,他原計劃帶著妻兒回老家看望父母,「家人都知道我要去湖北,她們理解,但更多的是緊張和擔心。」
醫護人員在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呼吸七病區開展醫療工作
25歲的溫遠淇是瀘州人,是第一批援鄂醫療隊員中最年輕的一位。今年春節本該她輪休,但看到援助通知時,還是背著父母報了名。父母當晚得知她將赴湖北後,雖然擔心,但還是理解,鼓勵她:這是一次歷練的機會。
「媽媽要去打小怪獸,你們在家好好的,等著媽媽凱旋而歸!」臨行前,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援鄂醫療隊隊員吳翠玲對她不到兩歲的雙胞胎女兒說。
守護在病人身邊的白衣天使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普通患者醫師組組長劉操(中)「我是一名黨員,國家有需要,我必須義不容辭。」
成都醫學院:
再危險也要向前衝
1月25日,還在和家人一起守歲的張坤,接到跟隨四川省第一批醫療隊出川援鄂的電話,第二天中午12點準時出現在省衛健委門口。「我父母親都快八十了,他們都非常支持我!」張坤說,一定不辱使命,得勝歸來再與父母團聚。
成都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院感專家張坤(圖一中)奔赴湖北武漢
2月2日,成都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10名醫護人員出發馳援湖北武漢;2月13日,學校兩所附屬醫院33名醫護人員作為四川省第七、八批援鄂醫療隊員再出徵……目前,學校兩所附屬醫院共派出三批次44人醫護人員支援武漢抗疫。
成都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醫療隊
1992年出生的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小護士陳泳潔是去年8月剛入職的護理「新兵」。作為黨員的她第一時間主動請戰,希望能到疫情最前線。「寫下請戰書之前,也想過去前線可能面臨的一些困難。但我覺得4年的重症醫學科護理經歷,給自己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可以應對。」陳泳潔說。
「等你走了我再回去……」成醫附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護士阮霞的愛人守在即將出發的車前,久久不願離開,他說,作為家人,我不能幫上什麼忙,但我和娃娃一定是她堅實的後盾!
石菡(左一)大年三十晚上參加會診
「作為醫療工作者,在選擇從醫這條道路的時候,就想到過會加班,會熬夜,會因為各種臨時或突發情況錯過與家人的團聚時光。面對疫情,我作為感染科醫生,更是責無旁貸!」擁有16年黨齡的石菡認為,疫情面前,這是作為一名黨員的責任與擔當。
成都醫學院「90後」戀人王旭濤與肖雪梅雙雙「請纓」赴前線。
川北醫學院:
讓黨旗在防控一線高高飄揚
26天,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第一批援湖北醫療隊20名隊員在堅守;18天,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第二批援湖北醫療隊10名隊員正奮戰……記者從學校獲悉,截至2月18日,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已派出兩批共30名醫護人員赴湖北支援。
隊員龔宗煉身穿防護服站在隔離區內,他手裡拿著一個寫得密密麻麻的本子,上面記錄著病人的情況,正與隔離門外的同事緊張溝通。
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援鄂醫療隊醫師組組長周仲輝說,疫情防控、患者救護,這是一場特殊的戰鬥,我們要發揚川北醫附院人「敢打硬仗、敢啃硬骨頭」優良傳統、發揮專業技術優勢,繼續保持昂揚的鬥志,用優良的專業素質堅決打贏戰「疫」。
取下防護鏡,隊員王浩臉上留下深深印痕。
「援鄂醫療隊迅速成立臨時黨支部,將黨組織的戰鬥堡壘築建在疫情防控最前沿。在這支隊伍裡,無處不活躍著黨員的身影,他們自覺擔負起先鋒隊員、突擊手的責任,奮戰在救治患者的前線。」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援鄂醫療隊臨時黨支部書記雷震介紹,「現在病區每天都有治癒出院的病人,這對我們來說比過年還高興!」
疫情防控,義無反顧,川北醫附院人以血肉之軀,衝鋒在前,與時間賽跑,彰顯大愛情懷。他們將初心寫在行動上,把使命落在崗位上,讓黨旗在防控一線高高飄揚!
一位80多歲的患者為醫療隊隊員寫的感謝信
一對夫妻在川北醫學院援鄂隊員的精心護理下,治癒出院。
成都大學:
「80後」「90後」挺進抗疫一線
疫情如令,有召必上,抗疫戰士出徵戰場,成大醫者馳援湖北!2月2日,成都大學附屬醫院(以下簡稱「成大附院」)第一批20名醫護隊員隨四川第三批援鄂醫療隊赴武漢支援;2月13日,第二批28名醫護人員跟隨四川省第七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出徵。
成大附院醫護人員出徵時相互鼓勁
成大附院出徵隊員主要來自重症醫學科、急診重症醫學科和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大多是80後、90後。一對80後小夫妻在角落裡緊緊相擁。戴著眼鏡的大男孩哭了,「你一定要照顧好自己,你莫擔心我,我也是熟手了,而且還有那麼多的同事在一起……」重症醫學科護師謝文均和愛人依依不捨,「如今發生了疫情,我就要衝在第一線,這是我的職責,更是我的使命。」
成大附院醫護人員主動請戰
年紀最小的是重症醫學科的90後護師鄧利蘭,個子小小瘦瘦的她只有23歲,在隊員們中顯得特別突出。「前不久,她外公去世了,我們本不讓她去,她卻反覆請纓上前線。」護理部副主任王效惠說著就哽咽了。同樣是90後的高雪琴是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的護士,新冠肺炎來襲,她積極報名,「這是一份責任,我隨時待命。」援鄂醫療隊到達湖北後召開首次臨時黨支部支部大會後的第二天,高雪琴就在火線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隊員高雪琴長期佩戴護目鏡後,臉上滿是壓痕。
成大附院11位隊員在赴武漢5天內,在疫情防控最前線紛紛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成大附院醫護人員堅守在發熱門診一線
醫務人員奮戰到凌晨,為保證接下來高強度的工作,在椅子上稍作休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當擔,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
四川各高校附屬醫院用實際行動
詮釋著醫務工作者仁心大愛,
也彰顯了高校的責任與擔當。
文 | 魯磊 董志文
圖 | 受訪學校
編輯|向穎
在這裡,見證教育無限可能!
微信號 : jydb1988
新浪微博:@教育導報1988
地址:成都市上南大街49號吉祥大廈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