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備孕期間,很多年輕準爸媽都會注意補充葉酸、維生素等,可很少有人考慮到補碘。要知道孕期如果缺碘,也存在很多健康隱患。孕婦缺碘不僅會對自身造成危害,也會影響到胎寶寶的生長發育。造成新生兒碘缺乏,甚至可能會影響新生兒智力發育、身體發育等。
自從普及加碘鹽後,身邊缺碘的人似乎很少見了,但由於孕婦特殊群體,懷孕期間生理變化,孕婦對碘的需求量會比正常成人要少,所以更容易缺碘。
以上這種生理原理,導致孕婦對碘的需求量較正常成人要高,所以為了保證母體與胎兒的需要,孕婦要注意孕期是否存在碘缺乏的問題。
碘是胎兒神經發育不可或缺的元素
懷孕後大家都非常注重營養,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等人體基本元素不可缺少,其實對碘也是一樣。碘在人體中的含量只有20~50毫克,平均30毫克,只佔人體重量的二百萬分之一,因此屬於微量元素。儘管含量很低,卻是神經系統發育的重要元素。
胎兒時期碘缺乏可以導致早產、死產、流產、先天性畸形、克汀病及亞臨床克汀病。
新生兒缺碘可引起先天性甲狀腺機能低下症檢出率的升高,兒童青少年對碘缺乏比較敏感,可影響智力發育、身體發育,造成運動、視覺、聽覺障礙,突出的表現是甲狀腺腫大。
嬰幼兒碘缺乏程度較輕,將可能成為亞臨床克汀病或僅有輕度智力低下,可表現為對周圍的人和食物的反應呆滯、自身智能和生長發育落後。
孕期缺碘,造成不可逆損害
懷孕後缺碘,可能會導致流產、早產、胎兒先天畸形等後果。如果母體攝入碘不足,胎兒也會缺碘,這樣甲狀腺激素也會存在供應不足,會導致胎兒生長發育系列障礙,首當其衝的是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分化受到阻滯,引起胎兒腦損傷。
這種腦損傷不可逆,即便在胎兒後期補充再多的碘也沒用,對已經造成的腦損傷無濟於事。
當碘缺乏時,對胎兒的影響要大於對母親的影響,而且往往處於不可逆的局面。所以,如果孕期缺碘,補碘迫在眉睫。
如何知道孕婦缺碘?
懷孕期間,孕婦對碘的需要增加,如不及時增加含碘多的食物,就可能發生甲狀腺腫大。想知道孕婦是否缺碘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去醫院檢查,可以做相關的檢查,能夠明確。
我國的膳食指南推薦孕婦碘的攝入量從非孕時的120μg/天增加到230μg/天。
這說明孕婦對碘的需要量比一般人需要量要高,而且快高出2倍的量,這是因為胎兒的生長發育旺盛,各系統的發育對甲狀腺激素的需要量均會增加。
首先我們要知道補碘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分為碘劑補充以及食物補充。懷孕後最常用的補碘的方法就是通過食鹽加碘為主,而且一日三餐都少不了鹽,這樣能夠保證碘規律攝取,這也是一種最為簡單、實用的方法。
同時,雖然食物中含有的碘量相對碘鹽較低,但有些海產食物含碘量比較豐富,如海帶、紫菜等。
正常人一天推薦攝入6g碘鹽,可以保證攝入120μg的碘,但對孕婦來講還需要再攝入110μg的碘,這樣每周可以吃1-2次海產品即可。例如,100g鮮海帶、2.5g紫菜乾、30g貝類、40g海魚,這些種類中任何1-2樣即可獲得110μg碘。(僅供參考)
溫馨提示
孕婦食用碘鹽建議在正規超市購買,必須有完整包裝以及碘鹽標誌。因為碘鹽保存不當,會加重碘的流失,所以買回家的碘鹽要放在陰涼、乾燥處,免受日光直射和吸潮,離開灶臺或有熱源的地方存放,這樣避免高溫造成影響。
煮菜放鹽太早,碘鹽也是白瞎
別以為把碘鹽買回家,放好就足夠了,如果吃不對,碘鹽吃了也是白搭。
孕婦在食用碘鹽的時候要知道這幾樣:
有人聽說補碘與胎兒智力有直接關係,生活中會不停的想補碘。生活中除了進食一些含碘豐富的食物外,不能隨便亂用碘劑,否則過量的碘一樣會對胎兒造成危害。
2013版《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指出:
懷孕的時候每天攝入230(μg)碘,哺乳期每天需要240μg碘,而每天攝入600μg以內的碘都是安全的。
就目前來講,並沒有確切的證據說明攝入過量的碘,與甲狀腺癌發病風險增加相關。
如果短期急性碘攝入量過量,孕婦機體可以自我調節,抑制甲狀腺激素的合成,這種生理稱為「碘阻滯效應」;如果長期碘攝入量過量,正常機體會產生「碘脫逸」反應,恢復甲狀腺激素的合成以及分泌
如果孕婦罹患自身免疫甲狀腺炎等情況下,她的碘脫逸功能會受損,在高碘環境下就很容易出現甲減。
另外,還有相關研究發現過量的碘攝入導致婦女和新生兒(TSH)風險明顯增加,可能會影響胎兒神經發育。
因此,孕期警惕碘不足的同時,也要避免碘攝入過量。
過猶不及,孕期任何營養素都應該適量,無論是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還是如碘一樣的微量元素。如果孕期缺碘嚴重,切勿盲目補充碘劑,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本文為【天天話育兒】的原創內容,【天天話育兒】專注育兒領域深耕細作,默默日更,提供更專業的育兒科普。
關注,分享更多母嬰育兒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