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小鹿 LicorneUnique
不足4釐米的一顆玉髓,憑什麼值千萬?
19世紀的頂級珠寶世家,
除了尚美巴黎,
還有誰…
在獨角鹿專訪中,珠寶史學界權威黛安娜·斯卡斯布雷克談起了她擔任尚美巴黎歷史顧問的經歷
「
一件古董珠寶也許是脆弱的,
遭遇耗損時,雕刻會被磨平,
琺瑯會破裂,寶石脫落,
你看,「存活率」是很低的。
」
2017年「尚之以瓊華——始於十八世紀的珍寶藝術展」由故宮博物院攜手拿破崙御用珠寶世家尚美巴黎CHAUMET舉辦 (圖片來自新浪微博@故宮博物院)
提起著名珠寶世家尚美巴黎(Chaumet),總會回想起2017年故宮博物院「尚之以瓊華」大展。那些震撼人心的珠寶講述著法國王室的過往,也展現出珠寶世家對匠藝的極致追求。
「尚之以瓊華——始於十八世紀的珍寶藝術展」中的珠寶(圖片來自新浪微博@故宮博物院)
國際珠寶史學界權威黛安娜·斯卡斯布雷克(Diana Scarisbrick)也在獨角鹿的專訪中分享了她多年前擔任尚美巴黎歷史顧問的快樂回憶。
小鹿也擁有一本黛安娜女士為尚美巴黎冠冕珠寶撰寫的書籍,這本2003年出版的書中,還能看到清代婉容的照片
原來,曾在2017年讓眾多中國珠寶愛好者熱血沸騰的尚美巴黎,黛安娜女士早有密切接觸。而除了尚美巴黎,在她40多年的研究生涯中,還遇到更多令人著迷的珠寶故事,這些往事與近年驚豔了國際拍賣界的珍品竟有千絲萬縷的關聯……
這枚來自馬爾伯勒珍藏的黑玉髓凹雕珠寶(intaglio)長3.4釐米,2019年以2,115,000美元成交,現在約合人民幣1436萬元(圖片來自christies)
聽她細說頂級珍藏的故事,我們才真正意識到,原來,珍寶的完好留存竟如此不易。
頂級珍藏竟「無人問津」?
2019年,來自馬爾伯勒珍寶的珠寶在佳士得高價成交,您可以介紹一下這個珍藏嗎?
2019年上拍佳士得的一批珠寶、寶石,當中不少來自馬爾伯勒珍藏(圖片來自christies)
黛安娜:我真的對馬爾伯勒珍藏深感嘆服。我一直覺得,想擁有好的收藏,就需找到好的古董商,而古董商必須要有好品味,還要有一雙雪亮的眼睛。
「
要是一件珠寶是來自馬爾伯勒珍藏,
它的意義和價值要遠大於
其他不知源流的作品。
」
從前收集拍賣上的那些馬爾伯勒珍藏的人是一名義大利古董商。這位出眾的古董商注意到偉大的馬爾伯勒珠寶進入市場,卻無人問津。
那是1950年,當時很少人對它們感興趣,因為看起來很不當代。
洛杉磯蓋蒂博物館的這枚凹雕珠寶也曾是四世馬爾伯勒公爵的珍藏(圖片來自getty.edu)
於是他有機會收藏到當時流入市場的頂級卡梅奧,他的家人也保持了這些藏品的完好。
黛安娜女士的好友John Boardman教授為義大利家族珍藏的珍寶做了著錄,黛安娜本人多年前也曾參與到這個研究中(書封圖片來自cvaonline.org)
最後,這家人還是將這個收藏拍賣了。然後,公眾終於意識到它們有多了不起。這些藏品中很多就來自馬爾伯勒珍藏。
馬爾伯勒珍藏是在19世紀末流散各地的。
所謂馬爾伯勒珍藏(Marlborogh Gems),指的是由幾代馬爾伯勒公爵收藏傳承的珠寶,畫中的四世馬爾伯勒公爵是最重要的一位(圖片來自wikipedia)
這是因為,雖然馬爾伯勒公爵一家非常富有,但他們的金錢來自土地。19世紀《穀物法》允許從美洲進口穀物,英國農產品價格變得相對昂貴,農民難以賣出穀物,因此難以繳納田租。
馬爾伯勒公爵家族居住的布倫海姆宮與壯麗莊園(圖片來自b4business)
所以,像馬爾伯勒公爵這樣擁有土地的人也就不得不出售各式各樣的財物珍藏,繪畫、藏書……以及那批震撼的卡梅奧珍藏。我覺得這特別可惜。
這一枚紫水晶雕刻也來自馬爾伯勒珍藏,長僅1.9釐米,曾以1,575,000美元成交(圖片來自christies)
現在,布倫海姆宮(Blenheim)還珍藏著一幅當年收藏家馬爾伯勒公爵與家人相伴的畫作,那是當年Joshua Reynolds為他們畫的。畫裡裝著卡梅奧的紅盒子就在旁邊,他的小兒子拿著他最喜歡的卡梅奧。他希望,這偉大的珍寶能與他的家人一樣,一起記錄在畫中。
如今的英國布倫海姆宮中,保留著四世公爵與家人的畫像(圖片來自wikipedia)
可他們還是不得不把這些珠寶賣掉。馬爾伯勒珍寶曾被兩次出售,一次在1870年,一位伍斯特的藏家把藏品全買了。這位藏家過世後,大約是在1899年吧,這次,藏品全部被分散各地。
洛杉磯蓋蒂博物館中有多枚曾為馬爾伯勒公爵珍藏的卡梅奧珠寶,此前在佳士得拍賣中以千萬成交的凹雕如今也進入了蓋蒂博物館館藏(圖片來自getty.edu)
我想,正是因為曾在19世紀末散軼,馬爾伯勒珍寶後來才會隔三差五地進入拍賣場。那些研究珍寶著錄文獻的人是聰明人,如果遇到謊稱來自馬爾伯勒珍藏的珠寶,他們能辨認出來。顯然,要是一件珠寶來自馬爾伯勒珍藏,它的意義和價值要遠大於其他不知源流的作品。
這枚卡梅奧有個小缺口,但仍然極其珍貴(圖片來自getty.edu)
貴族的懷古幽思
在19世紀,我們看到了考古風格的復興。可以請您介紹一下當時珠寶商以古希臘、古羅馬或希臘化風格為靈感的原因嗎?
收藏於大都會博物館的這款1870年代考古風格項鍊是義大利珠寶世家卡斯特拉尼的作品(圖片來自metmuseum.org)
黛安娜:卡斯特拉尼(Castellani)對義大利的統一深信不疑。對他們來說,作為珠寶匠,復興曾用來製作伊特魯裡亞、羅馬和義大利珠寶的金銀細絲工藝(filigree)、黃金造粒工藝(granulation)也是愛國的使命。
大都會博物館館藏的1860年代卡斯特拉尼胸針上就有採用黃金造粒工藝(圖片來自metmuseum.org)
而且他們很聰明,不只是復原工藝和古代款式。他們賦珠寶以實質,讓它們宜於穿戴,能夠搭配19世紀的繁複服飾。換句話說,他們能夠把古典與現代結合起來。
19世紀法國名家安格爾的布羅格列公主肖像,紐約巴爾研究中心的一場展覽中曾以公主在畫中佩戴的黃金首飾說明考古風珠寶在當時歐洲貴族階層的流行。(圖片來自metmuseum.org)
當然,我還認為得說到瓦爾特·斯科特(Walter Scott)的小說。
Sir William Allan / 1844年的瓦爾特·斯科特肖像 / 蘇格蘭國家美術館。
他詳細地描寫了過去時代的珠寶、服飾與習俗,人們討論這些時,也聯想到工業時代生產的理想化同一性。那些來自先輩們所處世界的珠寶,讓人們充滿了懷古情感。
斯科特小說插圖(圖片來自british library flickr)
另外,我想當時的知識分子希望他們擁有的東西能與「資本家」或者說因為工業革命而興起的新富階層區別開來。
《千燈閃耀》書中的茜茜公主配圖,她也佩戴著鑽石珠寶
這些新富階層不止是工廠主、銀行家,還有商人。他們得到的巨大財富都以非常傳統且奢華的方式、通過極為昂貴的鑽石體現出來。
《千燈閃耀——跨越三百年的珠寶珍藏》書中展現了華麗的鑽石珠寶藏品
因為在1870年代,在南非發現的鑽石礦場讓市場上首次能供給大量鑽石,能負擔得起鑽石價格的人都可以擁有很多的鑽石。但在此之前,鑽石是為王室成員和其他貴族所壟斷的。
鑽書珠寶的造型也別具意義。《千燈閃耀》一書中對像樹葉造型等等的文化與傳統做出了仔細的解釋。
原標題:《價值1000萬的寶石無人問津?讓Chaumet歷史顧問告訴你為什麼》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