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千卷花萼樓
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
#萬閱典藏第二屆古舊書博覽會# 潘家園書展觀感記
獲知10月15日書展開幕,心動悅盼,想聽聽各位名家對疫後行業發展的見解。天地賜福,恰逢家女降生,好不熱鬧,在安頓好幼女出院後,於18日趕在閉幕前一日才奔赴潘家園。
這是一次熟悉又不同的書展,熟悉的是面孔,自18年起每年打卡春秋兩季書展以來,很多參展商和參展古籍也都混熟了,雖「新坑」不多,但仍掩藏不出我藉機學習的欣喜之情。說不同,是我越來越看中看展期間與同業交流的機會,這也是看展比淘書更有收穫之處。
先逛常設攤位。書展臨時新增的那些玉石手串類攤位如鄉下趕集一般火熱,我卻避而不見,沒有意思。在眾多舊書攤裡,舊書多而古籍少。在成春書攤前,一部乾隆版全6冊大開本《古文雅正》,一下吸引了我,除首冊書衣脫落,堪稱美品。與攤主大哥邊聊邊賞玩,標價7500,最低5500,我沒議價,過眼即所得。另外一套重修過的道光版《金石苑》,也是大開本,十分難得,心中暗暗比較著自己收藏的《金石索》,還是大開本看著舒服。老闆說現在玩金石的人多,所以這類工具書好賣。我是反其意而行之,不管金石熱不熱,我是把這類書統統當作學習古代版畫及了解古代生活史的機會了。
其實,一年當中很少來潘家園,雖然都在北京,距離卻不算近。遇見有臉緣的老闆就多聊幾句,有好東西也願意入手。在另一個攤位上,擺著一套品相完美的大開本《欽定春秋》,全20本缺1,冊冊完整,老線裝訂,無函套。我抬頭看了下這位戴貝雷帽穿牛仔的20多歲「攤主」,報價1萬2。話不多,聊不起來,只嘆自己沒有遇到這套書的原主。
轉來轉去,掃過一個個書攤的舊書,只想從中尋找線裝本或手抄本,可是鳳毛麟角。最終只買了3封舊書信、一種手抄及幾張舊花箋紙。
一直想刻藏書章,難得來潘家園一趟,希望能圓夢。在舊書攤盡頭拐角處,就有一個刻章的小攤位,便詢了價討論起刻字內容,後來才了解到,這個不起眼的攤位,是有「天下一刀」之稱因刻肖像印而聞名的舒先生的,舒先生已經給國內外不下100位名人刻過肖像章治過印。我便一口氣定了3枚印章,且聽從舒先生的建議,從宣紙店買了西泠印社頂級的硃砂印泥。
辦完刻章的事,這時已下午4點半,才到古舊書交易展區,匆匆過一遍,寂寂寥寥,一如去年秋日的落葉。偶然發現了半部《金索》,與我的《石索》正好做配本,可最終還是捂住口袋,沒有開口問價,買買買固然很爽,書展買書我卻仍十分謹慎。在熱愛與自由之間,有時會選擇現實。
肚子餓了,打算回通州,再次走過書攤區,十家有八家已收了攤,我在零散不多的雜書裡看到了那本《中國肖像畫選集》,就拿過來一邊假裝認真地看,一邊砍價,短暫議價後果斷拿下。這本南京博物館出的精裝書,匯集了我喜愛的曾鯨及其他明清人物畫家的經典畫作,曾想買下因嫌貴而作罷。
我很喜歡蔣兆和先生給杜甫、張衡、李時珍、祖衝之、劉徽等歷史名人造的畫像,蔣先生筆下的古人如鄰家老人,把歷史的隔閡打破了,但時空感沒有減弱,反而引發人們更強烈的穿越念頭。但我也懷疑是不是古代畫家就這樣畫人物。其實是挺失望的,我們都見過很多古人畫像,面如卡通或戲曲臉譜,生硬呆板,多是臆造,包括除清代帝王朝服像之外的其他朝代帝王像,猶如皮影。當看到張卿子和徐渭的畫像時,我才放心了。原來我們中國傳統人物畫也是很講究比例和透視關係的,對比同時期西方文藝復興追求的「人性高於神性」理念,很奇妙的是,東西方之間人物畫風格默契地相似。
總結幾句:看展的心態是來交朋友。線下淘書一般比線上貴,但也能淘到好東西。不要總抱著撿漏的心態,雙方都合適就行。古籍永遠是個圈子,生意本質上也是圈子。
在展區看到幾張老花箋紙,十分精美,正好一位帥哥也在挑選,店主報價單張300,我覺得不太開門,他也猶豫不決,素未平生的兩個人這樣一言一語的交流,這感覺很好。
我們別無所求,只因熱愛,所以雅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