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筆者注】本章講的是孔子自己杜絕了四種人性的弱點。意、必、固、我是人性的四種弱點,一般人很難克服,孔子成功地杜絕了這四種弱點。意、必、固、我究竟是什麼意思?由於只有這四個字,解釋的空間很大。楊伯峻認為,意,指臆測;必,指武斷;固,指固執;我,指自以為是。與李澤厚的解釋基本相同。筆者認為,這種解釋值得商榷。首先說意。意是臆測的意思嗎?臆測,意思是胡亂猜測,沒有根據地猜測。孔子有時也會臆測一番。如下一句中的「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就是一種臆測。說孔子杜絕了臆測,有點不準確。而且,從字面意思來看,意是意圖之意,臆測是比意圖更遠的一種意思,多少與意沾點邊。解釋為產生不好的意圖,起了作惡的念頭或者意圖不軌,更為合適。其次說必。必的意思是,一定要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態度極為堅決。武斷是指主觀輕率地判斷,不考慮客觀情況。二者不宜劃等號。將必解釋為武斷,好像有點武斷。再次說固。固解釋為固執,應該可以。但是,固執本身並非人性的一種弱點。人有點固執,類似于堅韌,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作為人性弱點的固執,指的是過於固執,犟得像頭牛,怎麼說也不回頭,怎麼拉也不轉彎。最後說我。楊、李均解釋為自以為是。意思是,孔子杜絕了自以為是。下一句中「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楊、李均譯為「天如果不滅絕這種文化,那匡人能把我怎麼樣」。這不是典型的自以為是嗎?可見,孔子沒有杜絕自以為是。筆者認為,孔子所倡導的仁,所倡導的各種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是為了他人的利益,都是對他人好,是以他人為中心,不是以自我為中心,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我」在這裡的意思是以自我為中心,一切從自我的利益出發。
【筆者譯】孔子杜絕了人性的四種弱點,做到了——不產生作惡的念頭,意圖不軌;不過於追求達到自己的目的,不實現自己的想法就不行;不過於固執,誰的勸也聽不進,什麼道理也不理會;不以自我為中心,一切從自己的利益出發。
附:【李澤厚譯】孔子斷絕了四種毛病:不瞎猜,不獨斷,不固執,不自以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