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來天津濱海圖書館之前,我一直以為濱海圖書館只是一個圖書館。
圖書館自2017年建成之初就爆紅於網絡,一度被評為「中國最美圖書館」。
▲濱海圖書館效果圖
單看數字,六層、建築面積將近3萬4千平方米、藏書120萬冊,也足矣撐起一個中型圖書館的名號(規範規定中型圖書館的藏書量為50~150萬冊)。不過到了這裡,我才發現其實這裡被稱為文化綜合體可能更加合適。因為在這個被稱為「濱海文化中心」的巨大建築裡,有美術館、科技館、演藝中心、市民活動中心、文化長廊、甚至還有商業等多種功能,圖書館只是其中一個模塊,面積也只佔總面積的十分之一而已。
但網絡的力量是無窮的,在這個「看臉消費」的時代,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被圖書館那魔幻的效果圖吸引而來——至少,我是。
圖書館(我們暫且這麼稱呼它),位於天津市濱海新區,距離天津市大約40多公裡的樣子。
穿過一條被巨大建築覆蓋的「隧道」,向左轉便來到了它的主要入口。
▲濱海文化中心主入口外觀
坦率的說,僅僅根據那張網紅照片,我沒想到這個建築的外觀居然如此平淡無奇——兩個30米高的金屬鏤空傘蓋將黃、白兩個「豆腐塊」強行聯接在一起,「裙擺」是一條誇張的、直通二層的坡道和兩組樓梯。
精緻,但似乎並不精彩。
入口門前的廣場也很排場,綠植繁茂,遠方是一座我叫不上名字的高層玻璃建築聳入雲端,時隱時現。
▲停車場全貌
停車場車位數量很多。進出之際我轉了一圈,沒發現專用的無障礙停車位,更沒見無障礙標識。缺憾!
在停車場與建築入口廣場之間有一步路牙。往遠處看,東南角一處緣石坡道。
▲停車場邊緣的緣石坡道
坡道很窄,而且還被凸出的井蓋佔據了一部分寬度,輪椅通過有些困難。
▲坡道邊上的井蓋
▲從緣石坡道回望文化中心主入口
入口平坦,無臺階,可以暢達。
▲文化中心首層入口
進入建築物之後,看到內部高大開敞。門口那兩個鐵傘的設計手法被貫穿至整個室內廊道(即所謂的文化長廊),天光從空中傾瀉而下,兩側是一個又一個、幾十米高的方盒子建築分列廊道兩側——據說每個建築都是由不同的建築師完成設計的。
▲文化中心首層
首層更像一個商業街,「鱗次櫛比」的店鋪分列兩側。不過由於疫情,商鋪並沒有都開放。
▲文化中心首層扶梯
▲文化中心首層仰望天頂
乘直梯來到二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科技館。想想自己的年齡,進科技館仿佛不太合適,果斷放棄。
好吧,我承認,我沒進科技館是因為要花錢買票!
▲文化中心二層
下一個模塊是美術館,免費。為了表現得更像一個文化人,我決定進去看看。
▲濱海美術館入口
▲濱海美術館入口大廳
年畫,不喜歡。
▲年畫
國畫,嗯,還行。
▲國畫
泥人張,生動傳神。
▲泥人張雕塑
美術館內部有通往樓上展廳的直梯,但因為疫情被臨時關閉了,所以看了二層展品之後就出來了。
前方終於找到了傳說中的圖書館,在建築的中部。
▲從文化長廊向圖書館中庭張望的效果
隔著玻璃窗,就看到了若隱若現的「濱海之眼」(展廳中央的白色球體)和「書山」(一層層,直入「雲端」的書架)。
震撼麼?至少當場我沒有。
▲濱海圖書館入口
▲步入濱海圖書館的通道
---
先來說說我的直觀感受。
大廳沒有我想像中那麼大。在一個巨型白色球體周圍(當時我沒搞清楚裡面是幹嘛用的),是一層層的書架。
可是意義呢?
書是假的——除了下面的幾層書架有書,其他幾層書都是用彩色列印在白色穿孔鋁板噴繪上去的!
▲圖書館內景-1
▲圖書館內景-2
其實就算書是真的,頭上那層層「浮雲」上的書,讀者又怎麼夠得到?
書山有路勤為徑(建築創意)——可是面對逐級而上的臺階,你讓我們這些腿腳不靈便的讀者怎麼夠到臺階上面的書嘛!
這真是書山有路,腳下無涯。
▲濱海圖書館臺階
▲濱海圖書館臺階下列印的書籍
圖書館,在一個巨大的矩形盒子裡,放一個圓球,四壁浮雲到頂。好看,震撼,適合打卡,但不適合讀書。這是犧牲了建築功能的空間藝術品,是室內設計師的勝利,但與建築無關。
---
印象結束。下面來說說經過理性分析之後我的觀點。
首先,我誤會了一點——大家看到的這個光鮮的外表(中庭),其實只是圖書館的多功能報告廳,作用是讓讀者坐在裡面聽講座或者看展覽之用。它並非圖書館的主體。我們看整個圖書館的各層平面圖,就會發現:一般圖書館應該具備的功能:閱覽區、藏書區、辦公區、設備區、生活區……在建築其他各層一應俱全。
▲濱海圖書館二層平面圖
換而言之,這個引人矚目的網紅中庭並不是讀書、借書的地方,它只是一個精神空間,所以能因為它的「華而不實」就說整個圖書館設計的有問題。
其次,中間的白色球體是一座多功能報告廳,能容納200人;裡面還是一個球幕影廳。所以,它也不是毫無功能意義的。
自建成以來,濱海圖書館這個中庭的高曝光率,致使圖書館、乃至整個文化中心的名氣直衝雲霄。因此,這個圖書館的設計還是相當成功的。這就仿佛一個滿腹詩書的女孩,長了一張漂亮的臉蛋。就算中庭這麼設計浪費了一點空間,但美女要想集寵,花錢買點化妝品總還是值得的。
▲濱海圖書館文化長廊
▲文化長廊內的童車租賃處
圖書館由荷蘭建築事務所MVRDV出的設計方案。而將各個大師設計的不同功能模塊(美術館、科技館、圖書館等)整合在一起,構成整個濱海文化中心,也是由他們來完成的。
▲荷蘭建築事務所MVRDV聯合創始人韋尼·馬斯
我覺得,能將商業融合在其中,可能也是整個濱海文化中心成功的原因之一。因為以前我參觀過很多大型的單體科技館、美術館或者圖書館,雖然功能單純,卻常常由於面對的遊客類型單一(如只看展覽或者只看演出),缺乏配套的輔助功能(比如國家大劇院就缺少餐飲,國家圖書館和中國科技館也有類似問題)而導致建築空間缺乏人性化,使用不便,利用率不高。而天津濱海文化中心則避免了這些問題。來這裡的遊客,無論是附庸風雅的、還是溜孩子的、「Shopping」的,都能在這裡各得其所,因而雖然地處邊遠,卻人氣很旺。
這不正是一座理想的文化中心應該具備的品質嗎?
來源:易度空間
推薦:全國無障礙通用設計研修營
撰稿:張屹
轉發:無障礙智庫-無障礙文化
編輯:燕飛
為大美無障愛點讚!
長按掃碼關注我們
主辦:無障礙環境建設智庫
協辦:福建省自強助殘助學基金會
承辦:福建自強育才無障愛文化(北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