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明信|對本雅明的幾點看法

2021-02-20 暴風驟雨

作者:弗雷德裡克·詹明信(Fredric R. Jameson)

我們的時代是一個反理論的時代,也就是說,是一個反知識分子的時代。原因很明顯,即體制一直都明白,它的敵人就是觀念和分析以及具有觀念和進行分析的知識分子,於是,體制制定出各種方法來對付這個局面,最引人注目的方法——在學界——就是怒叱所謂的宏大理論或宏大敘事,但同時卻鼓勵各個學科中使人較為舒服的、局部的實證主義與經驗主義。譬如,如果你對付關於總體的概念,你不太可能碰到對所謂晚期資本主義或資本主義全球化這個總體的尷尬模式和分析;如果你籌劃關於局部和經驗的概念,你則不大可能需要處理有關階級和價值這樣的抽象概念,但沒有後者就無法理解體制。

在對這種反理論策略的診斷中有幾個著名的先例:我想佩裡·安德森是一個例子,他寫於1964年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當前危機的根源》譴責了英美傳統中的經驗主義,認為它們是各種防範機制,以對付充滿政治與革命劇變的世界現實;最近的一個例子是保羅·德曼的《對理論的抵制》,該書引起了對意義與事物之間的斷裂的恐怖;再一個例子是西奧多·阿多諾對他所說的普遍的實證主義所發起的討伐,所謂普遍的實證主義,換言之,即從現代思想和日常生活中全面取消否定與批評、取消被界定為否定的理論。

我想就這個爭論發表點個人的意見,我要探討的是規避一切抽象概念這個問題,同時也就以下事實提出問題,即在這樣一個見證了大多數激進思想家和文人的身價都在下降的時時代,為何瓦爾特·本雅明卻獨享出人意料的運氣與聲望。我們可以推測說,本雅明的好運(至少在北美)在於,(正如葛蘭西)他的作品直到現到也沒有全部被譯成英文,因此永遠不呈現為完整的著作,而只是提供了一些純粹和極具挑逗性,然而又充滿傳奇色彩的片段。我在別處曾經提出,本雅明也許滿足了如今重新統一的德國的急需,因為它需要那些沒有被從前的各種概念或人的化身(聯邦德國,經由希特勒,再回到魏瑪或威廉敏娜時代)所浸染過的文學先驅和傳統。作為一個可算前納粹時代的流亡者,本雅明填補了當今德國傳統中的空缺,他那些複雜的自相矛盾,其各個極端可在一種意識形態意義上以令人感到安慰的方式相互砥礪,趨於中性化。

然而,從我上述所提到的反理論的語境出發,我腦海中出現另一個疑慮,我並不完全認可這個疑慮,但我覺得需要表達出來。能將本雅明與那些認為理論和抽象概念有害的人相提並論嗎?在本雅明的著作中,那些理論之處不是被整個神秘主義的超驗強光所遮蔽了嗎?而在其他地方,對哲學的激情不是被歷史的縮微索引卡片所替代、抽象名稱與概念不是被引文和晦澀、零星的實例所替代了嗎?這個與理論的疏遠不是在本雅明與阿多諾就我還是願意叫作《拱廊街》(Passagenarbeit)的形式與謀劃的大量通信中得到了極致的表達嗎?在一封回信中阿多諾告訴本雅明,事實上,如果他想讓讀者從各種展品和蒙太奇中得出辯正的結論,他就必須自己講清楚、說出自己的闡釋、用概念的語言表達他的辯證法的內容,這是本雅明不願意做的,有可能是出於美學的考慮,但也肯定有意識形態(甚或哲學)的原因。

可與這樣一個或許可作為新歷史主義先驅的本雅明相提並論的還有其他一些以不同方式屬於理論範圍的人。比如,我總有些驚訝,在這樣一個以對抗任何和所有關於原初或原始的人類本質概念為其顯著特徵的時代,一門關乎體驗的、似乎是人文的學說——就保存在本雅明對經驗的缺失和破碎所產生的後果的考問中——竟然絲毫無損他作品的信譽。

這樣一種學說作為一種難以歸類的概念而存在,它界於心理學和形上學之間——這兩門學問在眼下都不是太有聲望的域,都與心理分析大相逕庭,至於本雅明對心理分析的偶爾涉及沒有說服力,並不能去掉讓人覺得僅僅還是在心理學層面的感覺。的確,在他傑出的具有象徵意義的三篇文章中——以「講故事的人」開始,經由論波德萊爾的「主題意象」的論文,最後以「機械復時代的藝術作品」收尾——本雅明提出了毫無疑問是建立在社會基礎上的關於經驗之統一性的概念,以此來譴責現代心理和經驗的破碎,但是結果不過是提出了將來對這一切的烏託邦改造而已,且其形式也不必被認為是有機整體性的。即便如此,在當今這個沒有根基、反有機整體性的時代,引起懷疑疑慮、異議,甚至也許是意識形態批判的正是這個有關經驗的某種有機統一性的前提。

在此,我們面對兩個相悖卻顯然相關的現象:一種對理論和對辯證法的對抗,與之相伴的是一種現象學或前現象學性質的人生哲學(Lebensphilosophie)那未經檢驗的前提的蹤跡。也許兩者都暴露出一種對哲學概念的對抗,前者的旗號是對抽象的美學拒絕,後者的旗號是對「具體」的現象學承諾。

在本文中,我並不打算深究本雅明本人的作品中所存在的這個問題,而是覺得可通過重溫本雅明的一個最重要的先驅和前輩的作品來對這個問題提供一些有用的看法,因為在這個人的作品中,上述兩個特徵就更加明顯。無疑,我所說的是格奧爾格·西美爾的著作,他似乎知道眼下對對他的著作興趣的復興,因為在上個世紀的前一代知識層中,他的巨大但卻隱蔽的影響已經被全部忘卻和抹掉。

我需要補充的是,儘管本雅明1912年參加了西美爾主持的研討班,但我並無意設想某種直接的影響。本雅明在後來對西美爾著作所作的反應(如,在1917年12月23日寫給格淆姆·蘇勒姆的信中)可能是輕蔑的,但是他所寫的關於城市的論述還是逃不出西美爾思想的影響範圍,於是他評價道——對阿多諾,也許是作為種心照不宣的煽動——也許時機已經成熟,應該「給他以公正評價,稱他為文化的布爾什維克主義先父」了。總而言之,我要提請注意的是一些過程的一種可比較的節奏,是一大套疑慮、規避、理論決策,是一種與經驗性的關係,而這些奇妙地成為這兩個思想家的共性。由於篇幅限制,我在此只能提及西美爾的兩個文本,一個雖然短小但卻經典——即著名的「城市與心理生活」,文中已經可見本雅明式的人生哲學(Lebensphilosophie)的端倪。另一個文本是一部線索混亂的大書,《關於金錢的哲學》,從中可發現,原來那種使辯證法存活的辯正的不情願之根原正出自於此。

評價西美爾也就是衡量他給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思想家(從芝加哥社會學家羅伯特·帕克到喬治·盧卡奇,從馬克斯·韋伯到本雅明)所帶來的激勵,他自己明白這點:「我的遺產就像現金,分給許多繼承人,而每人則按自己的稟性去使用。」我竭力去想像這種知識之激動,甚或知識之生產力的傳播,屬於被法國現象學的存在主義所激發的一種覺醒,這種存在主義向如此眾多的人們展示了如何對日常生活、對那些表面上最無哲學意義的東西、對事件進行理論化闡述。因此《關於金錢的哲學》這引人好奇的書名本身就包含了一整套計劃,即,事物本身就已經是哲學性的了。它們(我們打開「它們」的目錄:德·色多在城市中的漫步;雷蒙·阿倫的著名的啤酒,這顯然已經被重新被指認為一種薄荷油(crème de menthe);薩特的「觀看」;胡塞爾的數學運算;在海德格爾那裡是汽車方向信號;而對西美爾本人來說就是賣淫)並不需要大規模應用外在的哲學和闡釋的機器來處理,它們以其存在狀態自身已經帶有知識和哲學的意蘊。

但是西美爾必須要為如此廣義的聯想付出慘重的代價,這是一個當代教條(doxa)通常不願意承認的代價,即,對哲學體系的拒絕以及在書寫的文本細節中對術語和新詞的拒絕,正是用這些術語和新詞當代最權威的哲學和理論暴力性地取代了言說,使之成為無數蘊藏激情的名稱,表示一種具體的個人語型的運作。當今理論正是以此為代價而給自己的商品打上許多邏各斯的標記,並將自己那些在眼下公共領域的吵吵嚷嚷的集市上的特色產品包裝起來。

本文原載《生產》(第一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相關焦點

  • 肖瓊 楊曉鴻 | 如何解讀歷史:來自伊格爾頓對詹明信「永遠歷史化」策略的批判
    [7] 詹明信:《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張旭東編,陳清僑、嚴鋒等譯,三聯書店2013年版,第148頁。[8] 詹明信:《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張旭東編,陳清僑、嚴鋒等譯,三聯書店2013年版,第120頁。[9] 詹明信:《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張旭東編,陳清僑、嚴鋒等譯,三聯書店2013年版,第122頁。
  • 詹明信|法國批評傳統
    法國批評傳統弗雷德裡克·詹明信著,劉象愚譯選自《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三聯書店,1998年。
  • 細讀詹明信專題系列‖ 餘琴:語詞之後:寫作的政治性
    詹明信通過文化批評距離撤消的現狀,提出「認知繪圖」這一思想和現實的中間物,企圖通過文化重新自主來抵抗被空洞的時間所掌控的晚期資本主義。回到文本,我們可以發現詹明信對城市的思考有著林奇「疏離的都市」提法的痕跡,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如果要在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內尋求自我的定位,傳統的「都市」概念已經顯得不合時宜了,詹明信需要跨過城市這條線,為「認知繪圖」的實踐尋找當下更一般的統一空間。
  • 布萊希特與本雅明:傲嬌詩人與怪異哲學家的相愛相殺
    在二十世紀的西方文壇,本雅明與布萊希特的往來是被眾人談論最多的話題之一。很多人(主要是本雅明的朋友往外傳)認為本雅明與布萊希特的交往從源頭上就是錯的,兩人間的關係雖是互相依賴卻極不對等,本雅明比布萊希特年長十多歲卻總是被懟,甚至還有傳聞稱布萊希特對本雅明及其作品頗多刻薄評價。布、本之間的真實關係究竟是怎樣的?今天帶大家有理有據的吃瓜。
  • 本雅明,歐洲最後的知識分子
    本雅明曾在弗萊堡、慕尼黑、柏林和波恩研究哲學。1919年,本雅明以《德國浪漫主義的藝術批評觀》一文獲得波恩大學博士學位,但未能順利取得大學教授資格。他的教授職位論文《德國悲劇的起源》曾被法蘭克福大學否決,其評介是「像一堆爛泥,滿紙不知所云」。但如今該書卻成為二十世紀文學批評的經典。因為沒有謀求到大學教職,本雅明在柏林以一個自由作家和翻譯家的身份謀生,還做一點類似佔星術的精神病理學的研究。
  • 悼念克萊夫·詹姆斯︱克萊夫·詹姆斯論本雅明
    在本雅明這裡,「氣質」是關鍵詞。本雅明的可悲命運也在於,他的名字在知識界被四處拋擲,而知識界的很多人並不清楚何以如此,他們隱約知道他是文學批評家,卻不知他為什麼總是越過文學評論去談論別的東西:他進入了理論的範疇,在那裡,作品晦澀難懂的文學評論家會被視為哲學家。他一直很聰明,卻甚少通透:這樣的天資組合正適合達到玄妙高深的地位。屢被提及卻鮮有完整引用,本雅明已經成為多元文化視野的一個代名詞。
  • 本雅明《單行道》,風格獨特的箴言集
    內容上,基本為本雅明對社會現象、物體,還有文學等細緻觀察後的所思所感,其中不少是關於夢境的描寫。有些篇章內容與題目緊密相連,有些又看似兩者毫無聯繫。總的來說,全書似乎並沒有一個統一的中心思想。當然,表面的混亂無章也許蘊含了一個精密嚴謹的邏輯結構。
  • 接受史與誤讀史:本雅明思想遺產的真實面貌?
    不同於系統化將學者思想按照不同主題進行編排的紀念範式,我們選擇以一種或許更契合本雅明性情的方式來切入本雅明的世界。在第三期圍繞本雅明之死的筆談中,秦露、楊俊傑、林雅華和謝俊引領我們重回本雅明最後歲月的思想現場。
  • 現代「文人」——本雅明和他筆下的波德萊爾
    這正適用於本雅明。然而西塞羅也有一句話說的卻是某種相反的東西:「如果在死後贏得勝利的人在活著時也是勝者,一切將會多麼不同。」這也適用於本雅明。十五年後,厚厚兩卷本《文集》在法蘭克福出版,立即給本雅明帶來巨大的名聲。60年代以來,激進學生、左翼知識分子以及批評界把本雅明越抬越高,近乎神秘,成了「說不盡的本雅明」,以此做論文也成時髦。在這方面,本雅明與他的同類卡夫卡有著相似的待遇。他們身後的巨大名聲在他們生前的朋友們看來,不過是理所應當的事情。的確,身後之名往往在身前伴有來自極少數人的最高的論評。
  • 【非一流·學術】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告訴你:如何閱讀本雅明
    20世紀60年代末,歐洲與北美就經掀起過「本雅明熱」,而在中國80年代末「文化熱」興起之際,本雅明與他的這部名作也被國內學者納入重點研究的視野之中,並且研究的熱度一直持續至今。但是綜觀各種對於本雅明以及他的《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的論述,又會發現他的觀點「被簡化」和「被挪用」的情況普遍存在,這主要表現為對他觀點的單面化理解。出現
  • 本雅明 | 關於歷史概念的論述
    譯者按:原文完稿於1940年春,用德文寫成,本雅明本人曾將部分章節譯成法文,後收錄在他的「法語文集」(Écrits français, Gallimard : 1991)之中。本雅明的法語文本與德語文本有一定的出入。
  • 藝術及其複製——從本雅明到格羅伊斯
    本雅明思考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該如何理解,石印、攝影和電影等機械複製的技術使藝術變成無數的複本,藝術的機械複製與公共傳播帶來了大眾民主與「光暈」(aura)的喪失。藝術複製是現代性流通的重要內容,認識到這一點才會理解為何複製會帶來「光暈」(aura)的消失,才會理解本雅明為何會將複製問題與現代性政治形態聯繫起來。複製根本上並不是藝術如何生產出逼真的副本的問題,而是藝術品如何離開其出生的地點而進入無限流通的問題;光暈也不是副本與原作在物質形態上的差異,而是流通帶來的脫域問題。這在本雅明的討論中都已經包含,但後世學者的研究都只強調前一點。
  • 本雅明的神秘行李箱裡有什麼?這本圖畫書提出的三個謎題隱藏著另外...
    本雅明先生是誰?本雅明的確與眾不同,他的研究計劃過於龐大鬆散,他的論著文筆過於飄逸感性,他的為人處世過於孤僻木訥,他的哲學思考過於空靈玄妙,他的政治立場過於獨立不倚。而本雅明先生最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比其他人擁有更長的童年。
  • 對「南大碎屍案」的幾點看法?
    今天主要說一下,對南大碎屍案的幾點看法和解析。看法與解析第一點:刁愛青人際關係簡單,長相一般,兇手可能是隨機作案。當天刁愛青一個人離開學校,剛好被兇手一個人或者團夥目色上,對其下手。殺人目的為了刁愛青身上的某個器官,器官交易買賣。
  • 童書·新書|本雅明先生的神秘行李箱
    《本雅明先生的神秘行李箱》張蓓瑜著繪,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本書改編自瓦爾特·本雅明的真實故事,一段關於自由、真理與勇氣的生命之旅。本雅明先生是一位喜歡思考,腦子裡永遠充滿各式各樣想法的哲學家。然而有一天,本雅明先生為了躲避納粹的迫害,尋求菲特科太太的協助,展開了一場翻山越嶺的大逃亡計劃……而且,堅持帶著一隻沉甸甸的行李箱。本雅明先生的行李箱裡到底裝著什麼東西呢?為什麼他寧願冒著生命危險,也堅持要保護這個神秘的行李箱?後來他成功越過邊境,抵達自由的國度嗎?
  • 對當下小學教育的幾點看法和感想
    因此對於自己的親身經歷以及相關網絡的報導,來談一談我的幾點看法和感想。一,適當的體罰學生是很有必要的為什麼這樣說?自古就有嚴師出高徒的說法。現在的小孩都很機靈,很小就有自己的思想,甚至會揣測家長和老師的心思。如果沒有體罰學生的「手段」,有的孩子根本就管不住。當然網上會時不時得報導一些被老師體罰後出現輕生,死亡的例子。
  • 關於廣東學生偽造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幾點看法
    這兩天廣東一名學生偽造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的事情在網上引發關注,其真實成績為理科235分,與清華大學的錄取分數差了還不是一星半點,其父親不辨真偽,拉橫幅宣傳慶祝,鬧出這麼大的笑話,在此我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 在線教學融入學校教育的幾點看法
    3月16日,應天長小學邀請,無極互聯資深運營郜貴文在線上為各個老師分享《在線教學融入學校教育的幾點看法》。非常榮幸受樓校長的邀請,本次通過直播的形式於與大家分享在線教學融入學校教育的幾點看法。首先我自我介紹下,我叫郜貴文,是浙江無極互聯科技有限公司的,一直負責學校的一線運營,同時也一直在網絡教育領域工作5.6年。
  • 針對「你這麼有錢 為什麼要我賠」談談幾點看法
    針對【你這麼有錢 為什麼要我賠】小編談談幾點看法:1、全國的快遞公司及各配送公司的配送員,在馬路上橫衝直撞,逆行,騎行人行道沿等等嚴重問題難道還少嗎?是不是應該對員工進行最起碼的交通安全培訓呢,如果你們沒有能力,可以尋求交警部門幫助,生命誠可貴!
  • 心理學家對提高學習成績的看法,提高學習成績,這幾點一定要知道
    心理學家對提高學習成績的看法,提高學習成績,這幾點一定要知道。人們在普遍認為,學習成績在一定程度上與智力相結合,或者心理承受能力,但是學習技能、習慣和態度也會在極大程度上影響學習成績。改善學習習慣的第一步,學習常常是一個辛苦的事實,如果出現了不想學習的想法,就不用強迫自己了,就有必要制定有組織的學習計劃來提高學習效果,心理學家Sibert和Karr認為,制定學習計劃應該考慮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