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為了讓虛擬教師加盟真人教學 這所大學成立全國首個AI教育學部
近日,在華中師範大學舉行的「後疫情時代高等教育教學方式變革」高端學術論壇上,華中師範大學黨委書記趙凌雲說,後疫情時代,學校將面臨教育理念、教學平臺、教學方式、教學關係的全面變革。學校整合相關學院與科研資源,組建了人工智慧教育學部,以提升學校推動教育變革、創新教育技術的能力。
主動變革迎接「人工智慧+」
當前,人工智慧技術正在逐漸滲透到我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工智慧+」將會深度影響、改變乃至顛覆目前的人類社會,人工智慧專業人才有著廣泛的就業面和更高的潛在價值。
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劉三女牙表示,比如在本次科技抗疫中,人工智慧在疫情演化建模與分析、送餐機器、病毒診斷分析系統等方方面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發展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和理論的關鍵是人才。為此,2018年6月,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人工智慧創新行動計劃》,布局人工智慧領域的科技創新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人工智慧領域人才培養需求迫切。
華中師範大學副校長、人工智慧教育學部部長夏立新說:「作為一所知名師範大學,需要深刻思考如何開展人工智慧等前沿科技領域的師範教育,為國家培養更多優秀的『未來教師』,這是我們作為師範大學的使命擔當,也是新階段我們面臨的重要發展契機。」
打破學科壁壘建立協作平臺
近日,華中師範大學打破學科壁壘,正式組建成立人工智慧教育學部。夏立新介紹,學校將建設「人工智慧+教育」集成攻關大平臺,構建「人工智慧+教育」複合型高水平人才培養模式,打造「未來教師」職前培養、職後培訓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
在我國,一個教師常常需要面對幾十個學生,沒有技術的支撐,很難做到精確了解每個學生的特徵,沒有人工智慧的支持,要想實施因人而異的個性化教學也很困難。進入人工智慧時代,在全面採集、分析學生學習過程數據的基礎上,人機協同既可以實現群體班級的規模化管理,也可以實現適應每個個體發展的個性化教學。
夏立新說,隨著未來教師角色和職能的轉變,未來課程也將發生改變,一名教師沒辦法獨自完成多領域的綜合性課程,必須輔以教師間協同、教師與人工智慧協同的環境結構支持。今後,一門課可能由多位教師負責,其中包括學科專家、教學設計師、知識傳遞者、活動設計者、人工智慧助教等。
因此,未來教育中教師將與人工智慧虛擬教師共同協作承擔教學任務。教育部信息化專家組秘書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黃榮懷表示,要重新定義大學的形態,改變教育工作者的角色,要通過新技術變革教學方法,整合正式和非正式學習,縮小學生群體差距,形成以個性化、情景化、數據驅動、新教育生態為基本特徵的智能技術變革教育。
全面推動教師教育改革
「疫情期間,華中師範大學建設完成800多門優質數位化學習課程資源,為師生開展在線教學和居家學習提供較為充分的資源保證。智能時代,教育資源依然是師範教育重要的建設內容。」夏立新說。
華中師範大學成立人工智慧教育學部,是學校基於辦學優勢,順應時代發展、整合學科資源、對標國家戰略需求、實現創新突破的重大契機。學校將通過創新體制機制、全面深化改革,以應對智能時代教育創新研究與實踐挑戰。
通過搭建「人工智慧教育學部」這一重要平臺,可以極大促進人工智慧與教育的融合創新研究和實踐,攀登人才培養、科研創新以及智庫研究的新高峰,全面推動教師教育的改革。
華中師範大學校長郝芳華表示,面向未來,如何提高教師教育和科學水平,始終是師範大學必須著力解決的重大課題。
人工智慧教育學部將在治理模式、學科建設、人才培養、人事制度、科研服務、資源配置、校企合作、國際合作等方面深化改革,最大限度地激活辦學活力,最大限度提升辦學效益,形成改革示範效應,完善學校治理體系。
本報記者 劉志偉 通訊員 黨波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