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9 16:24 |浙江新聞客戶端 |通訊員 王曉銘 李廷巧 編輯 趙仙芳
文化的魅力是神奇的。
7年前,諸暨山下湖鎮解放村的那一片土地還是以傳統農業為主的湖畈區。米果果小鎮的建設者以文化創新改變了這片土地,把一個既無自然景點、又無歷史沉澱且拋荒嚴重的傳統農業湖畈區,打造成為國家旅遊4A景區和全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先進典例,創造了江南特色的農業田園綜合體奇觀。
如今,米果果小鎮已成為農旅融合、文化創新的代名詞。
農耕文化觸及心靈
進入暑期,一批批學生來到米果果小鎮的夏令營,呼吸來自山野的涼風,採摘大自然饋贈的果實,撒下一串串歡樂的笑聲……在蝦蟹垂釣、珍珠工藝、種植採摘、特色土灶、農業科普等眾多適合青少年的遊樂項目中,玩得不亦樂乎。
2016年6月,浙江米果果生態農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照米趕到紹興市教育局,要求審批素質教育培訓基地的辦學許可證。
陳照米說:「現在的孩子親近大自然、接觸大自然成了一種奢望,許多孩子連一日三餐糧食和蔬菜都認不出來,有的孩子連草都不敢碰。我們有義務和責任為孩子補上農耕文化這一課。」
很快,米果果集團成立了青少年素質教育基地,組建了一支有實踐經驗的素質教育團隊,與教育部華中師大開展合作,為基地定製了實施綜合實踐活動基地品質提升計劃,量身打造一系列新時代農耕文化研學課程。
從此,米果果小鎮的廣袤田野成為孩子們參與實踐的好課堂。每當新學期一開始,數以萬計的中小學生輪流走進米果果小鎮,下田體驗各種農村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體驗農村生活的酸、甜、苦、辣,初步認識「三農」。
這幾年,米果果青少年素質教育基地已開發出7大類近100個農耕文化實踐課程,其中包括大地種植、手編草藝、歡慶豐收、果蔬育苗、古法捕魚、挑水灌溉等等,還有包粽子、細磨豆腐、趣味陶吧等動手課程,米果果小鎮在田野上建起了80多個教室,真正把課堂「搬」到了大自然中。
2018年,一位來自上虞的小學生來到米果果小鎮。因父母離異,他的性格有些孤僻,與家人和同學的關係相處也不融洽。他在米果果小鎮參與了一系列的傳統文化課,特別是聽了孝德文化課後,內心有所觸動。在一次串珍珠加工課中,他突然提出要親手串珍珠手鍊送給母親作為禮物。校長激動地對陳照米說:「米果果短短幾天這樣的教育,讓孩子心靈產生了震撼。」陳照米聽了特別高興,後來還特意到上虞去看望這個學生,與他約定好好學習,長大成材。
鄉村氣息的民俗文化活動
「老寧東西」「起翹頭」「烏毛蠶」「溫吞鱉」「拗起拗倒」「白頭亂念」……這些諸暨方言,許多諸暨年輕人都已陌生,卻出現在米果果小鎮紫藤長廊的一塊塊展板上,讓外地遊客感到很新奇,也讓諸暨遊客頗有興趣。
米果果小鎮把中國農業的發展歷程和民間傳說故事收集,作為「鄉愁」精心展示出來,還精心策劃舉辦各種具有鄉村氣息的民俗活動。
迎春廟會,俗稱「會場」,是諸暨傳統的農村物資交流會。米果果小鎮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都會舉辦迎春廟會。會場期間,諸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農耕趣味活動、猜燈謎、特色美食小吃火龍果年糕、草莓採摘等,吸引人們觀賞體驗。
農耕季節,米果果小鎮定期舉辦稻草文化節。園區準備了大量精心設計的稻草人,擺設在道路兩側及通景公路旁。稻草人以卡通形象以及人們熟知的人物、動物為原型製作,充分展示了小鎮景區的稻草文化。
米果果小鎮還有一個知名的「鄉村記憶館」,館內收藏著諸暨地方的老物品。在這裡,有村民自發捐獻出來和陳照米四處收購來的歷代農具、生活用品、古老家具、字畫、龍燈、戲服、道具、老照片等,那些犁、耙、水車、獨輪車、石臼、石磨……是農耕文化遺留的寶貴記憶,成為米果果小鎮的「鎮館之寶」。
田野裡的中華文化大觀園
這幾天,米果果小鎮幾十名員工頂著烈日施工,抓緊建設「百菜園」「百果園」「農業嘉年華」三個展館。陳照米的夢想是要讓中華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在米果果小鎮「落地」。
如何讓土地產生更大的效益,就必須讓農業園區「好吃好看又好玩」。在陳照米看來,「文化是農業園區的根與魂,也是農業園區的核心競爭力。」 在他的精心布局下,米果果小鎮在景點設計中融入中華傳統文化元素,把中華五千年的歷史和文化,通過實物、雕像、圖片、文字展示出來。走過5000平方米的大廳,猶如穿越5000年中華文明的隧道,可以領悟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春節、七夕、端午、元宵、中秋、重陽節……還有十二生肖,孝文化等等。
據悉,展館將在今年十月份建成。這也是國內首個建在田野裡的中華文化大觀園。
15626606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