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家長問:「編程真的好難呀,孩子真能學會嗎?」
這句話翻譯一下就是:我一個成年人都覺得編程難,小孩子恐怕更學不會吧。
今天這篇文章就來聊聊,為什麼我們覺得編程難?是真的所有人都覺得難嗎?
快來一起看看吧!
01
沒有接受過解決問題的訓練
在我們這一代及之前,所有人受到的教育都是應試教育,終極目的只有一個:考取理想的學校。每一張張考卷都是一個個堆砌起來的知識點:三角函數,解析幾何,數列,函數…...
這麼多知識點,很多時候都是死記硬背,或者說的更高級一點,理解它們。
即便是強調思辨和分析的「文科類」,靠背誦答題模板拿分更容易,就連高分作文都要有標準的框架。
可以說我們是非常擅長理解和記憶的,套公式就是小case。但我們熟悉的這一切,到了學編程這裡,統統都不奏效了。所以我們覺得很難。
要知道編程的核心,不是編程,不是語法,甚至不是算法或數據結構本身,恰恰是如何分解問題——發現規律建立解決問題模型,映射到合適的數據結構和算法上,最後才根據算法寫程序實現。而在我們接受的應試教育中缺乏的恰恰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
舉個例子:我想喝咖啡,那我可以請求你:「可以幫我倒杯咖啡嗎?」但這句話如果想讓電腦聽懂,我得先告訴它哪個是「杯子」、哪個是「咖啡」、什麼是「倒」,然後再告訴它怎麼去倒,比如先直走5米,左轉75度,左臂下放50度……
編程,是找出解決方法的能力,把現實問題轉換為代碼邏輯的能力。只有認清這一點,才能更好地攻克它。
02
沒有學過創造,創新力缺乏
因為填鴨式的教學,我們大部分人的思維都是固定的,完全沒法用所學的知識創造出任何東西來。而編程則極需要創造力。因為沒有「題型」和「公式」能把你解決問題的過程簡化成填空,編程提出的問題基本都是空而泛,需要根據腦子裡的邏輯推斷,利用所學程式語言的各項功能組織成代碼,來解決問題。
這種情況下,我們只有保持「實驗者心態」,不斷探索自己的想法,質疑自己的假設,從所犯錯誤中學習寶貴的經驗,才能在編程的魔法世界中得到更多寶藏。
03
沒有「知識共同體」,無法深刻了解世界
學編程,往往學的也不僅僅是計算機本身,而是將各行各業,結構力學,生物細胞,光學聲學……等千百萬個行業,抓住它們的重點,迅速理解並且教給CPU,讓它代替人類工作。而課堂的學科則為了實現教學效益化劃分生物、物理、化學、歷史.....仿佛每個知識只存在於真空中,與外界事物毫無關聯。
這些劃分限制了學生的理解,對世間萬物運行規律的理解產生了偏差。但其實整個世界都是相互關聯、依存、影響。而編程世界是真實世界的縮影,我們之所以覺得難,其實是因為我們喪失了獨立並深入探究知識細節的能力,而計算機是不允許我們冠以籠統的態度求知,因為計算機聽不懂模稜兩可的語言。
那麼我們大人都覺得難的編程
孩子也覺得難嗎?
當然不是!
1.孩子們的教育方式已經逐漸改變。應試教育的缺陷已經被整個社會所重視。80後及90年代的年輕父母除了關注孩子的成績,也更注重孩子的創新、邏輯思維的培養。
且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少兒編程受到越來越多家長的關注。很多孩子甚至從幼兒園就開始接觸「不插電編程」,對這部分孩子來說,編程是有趣的,而並不難。
2.孩子學習的少兒編程是根據年齡階段進行學習的,伴隨著孩子的認知水平不斷進階,絕對是孩子可以攻克的。
所以,並不是編程難
而是對於我們這部分思維固化的大人來說難
"學以致考"和"學以致用"不一樣
記憶和創造不一樣
學好學科和理解世界不一樣
而我們家長遇到的真正難題是
如何教才能發揮孩子的個性,才能長成更好的少年
(本文來自:STEAM創客)
別再覺得編程難了
快帶孩子學起來吧
早學早培養
點擊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