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粟言
近日,各省高考狀元紛紛刷屏。
一眾學霸中,腦癱少年姚俊鵬考出了623的高分,成為最特殊、最搶眼的那個。
1歲時,姚俊鵬被診斷為腦癱,不能自己走路。
小時候靠爸爸背,長大後,他就攀住爸爸的肩膀,掛在爸爸背後,吃力地向前挪。
身雖殘,心卻堅。他從小就有一股不服輸的韌勁。
為了訓練身體的靈活性,他從幼兒園到初中畢業,幾乎從不午睡,每天都堅持鍛鍊。
在學習上,他更較真。
他雙手不靈活,寫字特別費勁,為了寫出能讓人認出的字,他就一遍一遍練。
遇到不懂的知識,即使花再多的時間,他也一定要搞懂。
一次, 抄寫作業特別多,媽媽心疼他,想幫他抄,卻被他拒絕了。
泰戈爾曾在詩中寫道:「你的付出將變成禮物,你受的苦將照亮你的路。」
他正是憑著和自己死磕的勁頭,走出了傲人的姿態。
這世間哪有什麼天賦稟異,不過都是在咬牙堅持。
忍住了寂寞,扛住了困難,努力堅持下去,終得聚沙成塔,百鍊成鋼。
高考中脫穎而出的孩子們,都有遠大的目標和高度的自律。
湖北理科狀元唐楚玥考出了725分的高分。
7歲那年,她和媽媽一起遊武漢大學,就對大學產生了無限憧憬,並起誓:
「我一定會努力學習,最高分可能會考720分,保底也是590分。」
多年的學習之旅,自律和自覺是她學習的底色。
尤其是疫情期間,儘管居家學習,她絲毫不鬆懈,嚴格遵守學校作息。
即使上網課,她也不「放過」任何一位老師,有問題就問,不明不休。
她愛反思,善總結,主動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有目標,找方法,肯堅持。
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學霸,只有日復一日地堅持和努力。
考入廣東省文科前20名的梁泳榆,高中時,就立志考清華北大。
她把參加北大夏令營時贈送的檯曆,擺在書桌上,時刻提醒自己的大學夢。
從高三開始,她就關閉了朋友圈,卸載了所有娛樂軟體,最大限度地排除幹擾。
安徽的劉傳賀一直想考體校,疫情期間沒辦法訓練,他就自製訓練器材,居家訓練。
每天,他拉輪胎在村邊跑步;
用自行車軲轆做成「槓鈴」,練習舉重;
甚至把家人扛在肩上,練習人體蹲。
沒有人幫他糾正錯誤動作,他就錄了像,自己糾正。
沒人監督,他就每天視頻打卡,激勵自己。
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說:
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真正能夠乘風破浪的人,必定是那些知道到自己想要什麼,並為自己的目標拼盡全力的人。
高度的自律和清晰的目標才是通往優秀最便捷的路。
王唯佳是一名龐貝病患者,卻考出了662分的高分,全縣理科第三。
他說:「學習沒有什麼特殊的方法,就是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
王唯佳12歲被診斷患病,他走路時常常會心衰,睡覺必須佩戴呼吸機。
他往往上到半節課,就需要休息,剩下的半節課只能靠毅力堅持。
別的同學晚上9點就能完成的功課,他卻要學到十一二點。
然而,他卻交出了滿意的答卷:直面困境,懷抱希望,永不放棄。
一切付出皆有回報,也許會遲到,卻從不會缺席。
Rehan Staton是一名底層黑人環衛工人,卻成功逆襲,被哈佛大學法學院錄取,轟動了美國。
Rehan Staton的童年是在孤獨和貧窮中度過的。
8歲那年,媽媽離家出走,為了養家,爸爸大部分時間在外打零工,他只能和哥哥相互扶持。
Rehan在學校的表現很不好,沒有朋友,成績又差,老師叫他腦殘。
高中畢業後,他成了一名垃圾清理工人。
和他一起工作的環衛工人都鼓勵他繼續學習,為了重返校園,他業餘時間都用來學習課業知識。
2015年,Rehan入讀鮑伊州立大學,兩年後轉入馬裡蘭大學讀本科。
然而,命運又一次對他開起來玩笑。
因為爸爸中風,為了支付高昂的醫療費,他不得不再次當起了環衛工人。
每天凌晨4點起床,他先去公司拖運垃圾,然後去大學上課,下課後再回公司完成當天的任務。
因為沒時間洗澡,為了避免身上的異味影響到同學,他總是坐在教室後面。
這樣艱難求學的生活,Rehan整整堅持了三年,並以優異的成績大學畢業,成為一家諮詢公司的分析師。
然而,Rehan並未就此停下腳步,他憑藉堅韌的毅力,利用業餘時間學習法律,終於如願被哈佛法學院錄取。
Rehan曾說:「沒有人能夠保證生活是公平的,但如果你把目光放在目標上,並堅持下去,一切都會實現。」
無論何時,你學過的東西、走過的路、吃過的苦,都會融進你的血液,成為照亮你人生的珍寶。
當你挺過了艱難期和瓶頸期,有勇氣和力量飛往自己的山,你一定會感謝當初那麼努力的自己。
喜歡一段話:
「每一個優秀的人,都不是與生俱來帶著光環的,雕塑自己的過程,必定伴隨著疼痛與痛苦,可是那一錘一鑿的痛苦,必能讓你收穫更好的自己。」
優秀的孩子,都有優秀的父母一路陪伴同行。
盲人考生昂子喻考出了635分的高分,是他自己的不懈努力,更有父母的傾力培養。
他小學畢業時,雙眼幾乎失明。
然而,父母卻表示,只要孩子能讀書,就一直陪他讀。
從小,媽媽就陪他閱讀中外名著、詩詞歌賦,耐心地輔導他寫作業。
高中期間,爸爸每天把練習題一遍一遍讀給他聽,三年讀過的試卷摞起來有一米多高。
這些年,父母不僅是他的眼睛,更甘願做他的陪跑者,領著他一步步跨越艱辛,趟出了屬於自己的路。
真正有格局的父母,從來不做孩子的監工,而是以領跑者的身份率先向前。
宿管圓夢園,看到三年級的兒子學習焦慮,她想到的是改變自己。
她從監督兒子學,變成了陪兒子一起學。
這種陪讀一直持續下去,直到和兒子雙雙考研成功。
護士白永旗,看到女兒考研複習不在狀態,為了鼓勵女兒,決定陪考。
她制訂了嚴格的學習計劃,抓住一切碎片時間學習。
等紅燈時,上下班路上,甚至與朋友聚會時都在背單詞。
終於,母女雙雙考研成功。
意思是,身體力行,別人就會聽從;只說不做,別人會跟你爭辯。
父母才是孩子的擺渡人。父母努力的姿態,向上的樣貌,就是呈獻給孩子最美的身影。
父母有多努力,孩子的未來就有多優秀。
腦癱少年姚俊鵬曾寫了一首詩《飛》:
「我也曾聽聞,
雲端風光的絢爛,
世界的景致,
都讓我很想去探看……
我仍然笨拙地飛,
雲端遠比傳說中更加絢爛,
我要獨自尋找,
我會記得沿途有多精彩!」
想要飛上雲端,看絢爛的風光,就矢志不渝地努力,承受住錘鍊和鍛打。
當你穿過層層雲霧,克服艱難險阻,終有一天,你會站在雲端,看到更好的自己。
作者:粟言,秉承匠人精神,打磨走心文字;以我點點粟言,予你一束微光。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