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八樓象女士
真的很奇怪,我對秦牛正威這個人一點都不感興趣,但不知為何,總能寫到她。或者說,她說得話、講得事,總能戳到我。
今天寫她的原因,是她在節目中講自己小時候的故事,說那時候家裡條件不好,她和媽媽在北京租了一個又破又小的房子。
為了讓在場明白這個「小」的概念,秦牛正威張開雙臂,告訴大家當時住的房間只有兩個雙臂張開這麼大。
房間只有幾平米,只能放下一張床和一個小桌子,再也塞不進更多東西。
秦牛正威當時問媽媽,我們什麼時候才能住大一點的房子?
我覺得這不是一個很好回答的問題,特別是提問者是自己的女兒,年紀尚小,該怎麼回答才是最合適的,我一時間很難想到。
但秦牛正威的媽媽給她做了個類比:你想像自己是一顆珍珠,因為珍珠也是住在一個很小很小的屋子裡,但是不會影響別人看到它打開時候的光芒。
這幾乎是,最完美的回答。
既讓女兒對日後產生了美好的期望,又不會讓女兒因為住所條件不好而感到自卑。
這個片段在這兩天大火,大家都說秦牛正威的性格那麼穩當,應該是受家庭的影響。既然她媽媽能說出小房子如珍珠蚌一樣的比喻,那在生活中一定有更多給予女兒強大動力和自信心的話語。
這時候,再回想秦牛正威說的那句「如果我做什麼都會被罵,那證明我做什麼都可以」,完全是受環境影響,她不會把惡評吐槽看成完全貶義的一件事。
我是覺得,從秦牛正威這件事來看,我們中國人大多缺少「好好說話」的基本思維。
我的家庭環境非常非常的「中國式」。
街坊四鄰、大姑大舅,對我媽的評價向來是「刀子嘴豆腐心」。我姥姥,我媽的親媽,曾非常公允地說我媽是家裡心眼最好的孩子,就是嘴上不饒人。
太多例子可以展開說。
我小時候有一回發高燒,燒了好幾天才好轉,但當時是大夏天,我熱得不行想吃根雪糕,於是自己偷偷跑到冰箱裡拿了一個很小很小的冰棒,唆了幾口趕緊放了回去。
也不知道是不是那幾口雪糕的事兒,沒過幾個小時就又燒了起來,我是被燒得頭昏腦漲,家裡人趕緊讓我媽請假回家。
在我媽回家路上,我向姥姥坦白了自己幹得「錯事」,貪吃了幾口雪糕。姥姥讓我只管躺著,她負責跟我媽解釋。
沒過一會兒我媽到了家,姥姥剛把吃雪糕的事兒告訴我媽,還沒解釋呢,只見我媽風風火火走到床邊,指著我說:XXX(我大名),你別給我找事兒啊!
我當時被嚇得不行,一句話不敢說。
後來去醫院掛水,我媽又說,「你再這樣燒下去指定被燒傻,你自己怎麼就不能上點心?有你這樣的孩子嗎?發著燒吃雪糕?不想活了是不是?」
長大後我才知道,我媽當時是真的怕我被燒傻,一天一宿沒睡。
你看,這明明是愛啊對不對,可是說出來就讓我心驚膽戰的。
我媽這脾氣一直持續到現在,我年初因為疫情原因在家待了好久,最後實在忍不住買了肯德基吃,我媽硬生生數落了我一天。
這件事,我當時有記錄在微博上,引來朋友們的深度共鳴,總結為五個字:我媽也這樣。
我有個老家是東北的同事,她給我講她媽媽的說話方式,我聽過之後真覺得天下媽媽都一樣。
我同事說,媽,我想吃雞腿。
她媽媽回,你看我像不像個雞腿!
我同事說,媽,我想吃雞蛋羹。
她媽媽回,你看我像不像個雞蛋羹!
更有意思的是,同事媽媽這樣說完之後,會立馬去給同事做好放在餐桌上,沒有例外。
同事就覺得哭笑不得,「你看她明明還是會做,懟我那麼兩句是幹嘛呢。」
我越長大越覺得,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愛可能是全世界最濃厚、最無私的。不管我們長到幾歲,是否成家立業,在父母眼中都是孩子,他們會下意識地操心著我們的一切。
但很多中國父母會將這份愛進行「包裝」,用不太客氣的話說出來。
所以我覺得秦牛正威的媽媽真的很棒,她盡最大可能去保護了孩子,全程沒有任何憤怒和不耐煩。
一個情緒穩定的家庭,更容易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
想要讓我的父母去學習這件事,學著好好說話,其實蠻難的。說實話我也不希望他們變得很溫柔,因為我已經習慣了那種不客氣但充滿愛的環境,我習慣了一家人沒好氣地說話,我習慣了去挖掘不客氣話語裡藏著的愛意。
我只是希望自己有朝一日成了媽媽,做了父母,能有一個穩定的情緒,能把愛意用不拐彎抹角的方式傳遞我的孩子。只有我先做到了溫和從容,我的孩子才會學著從容。
以前,我特別相信那句話,「爸爸,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頭一次當爸爸。」
現在,我覺得這句話還是多少有些偏頗。父母在得知自己有了孩子到孩子真正出生,其實是有時間去學習的,比如學著如何給孩子營造一個充滿愛的環境。
「爸爸,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頭一次當爸爸。」更像一句漂亮的藉口說辭,因為我們原本是有機會有能力可以做得更好的。
希望我們能先學著從容起來,學著去做一個情緒穩定的人,然後再去教育我們的下一代,去更好地傳達愛意。
我相信我們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