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國高校圖書館發展論壇」分論壇之五專題報導
2018年6月8日上,「2018中國高校圖書館發展論壇」分論壇之五在雲南昆明雲安國際會議中心樓3號廳舉行。此論壇的主題是「機構知識管理、開放獲取及數字學術研究」,會議由山東大學圖書館副館長、CALIS山東省中心建設與服務推廣負責人程蓓主持。
(暨南大學圖書館館長、教授史小軍)
首先由暨南大學圖書館館長、教授史小軍作主題報告:《「雙一流」大學背景下的特色資源建設使命與路徑》。史小軍教授介紹說,暨南大學圖書館的特色資源建設,一是僑校+名校特色資源:1995年,經國僑辦審批成立「華僑華人文獻信息中心」,成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和文獻保障機構、出版物及專題資料庫。二是利用學科優勢建立生物醫藥、新聞傳播學特色資源庫:如組建生物醫藥學科群,建立慧科新聞搜索研究資料庫、人民日報圖文資料庫、全國報刊索引、中國知網等圖書數字資源庫,積累了大量重要數據資源。三是利用學科特色建立中國語言文學特色資源庫,作為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專業的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暨南大學的古籍研究所擁有大量古籍典藏。然而,「雙一流」建設經費應加大對學校公共服務平臺的投入比例;加強特色資源建設,這是圖書館立身之本,是圖書館在高校體系中擁有地位和話語權的保證;應該深度整合紙電資源,加強智能推送,推動資源建設共同體,以體現圖書館的價值。
(楚雄師範學院圖書館館長李全華)
接下來,楚雄師範學院圖書館館長李全華作了題為《民族地方高校圖書館特色資源建設模式新探》的報告。李全華館長在報告中指出,目前高校圖書館正處於傳統圖書館向新型圖書館的轉型期,地方院校需把握特色資源民族性、地方性的定位,以地方民族資源為核心,以項目為支撐,以資料庫及其網絡展示傳播平臺為途徑,開展特色資源建設的模式探索。他認為這種模式的探索與實踐關係到當地的發展戰略、資料庫企業和特色資源建設聯盟的構建等諸多要素,需地方政府與產業的共同構建。李全華館長還就地方院校院圖書館資源建設的不易與突破進行闡釋。他說,楚雄師範學院圖書館在中央財政支持下,已經邁出了兼有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職能的重要探索,須通過利用大數據時代的網絡信息技術迅速突破時空限制,使資源共享成為現實。
(重慶大學圖書館館長、研究館員楊新涯)
重慶大學圖書館館長、研究館員楊新涯在大會上作了《大學圖書館助力「雙一流」建設策略及實踐》的主題報告。關於圖書館資源建設,楊新涯館長認為,應該突出以大數據為中心的智慧圖書館資源整合功能,建立機構知識庫和學術成果總庫。圖書館資源的信息化管理與服務,還要發揮大數據的基本功能,建立一套完善的系統流程,從數據源到數據應用,形成可持續的數據建設、網絡服務。楊館長強調,在建設「雙一流」的大背景下,高校圖書館需要突出「網際網路+」的重要功能,將高校各部門職能以及大學核心生態圈,利用模式匹配、機構實體識別等方法,結合數據編輯的人工處理,面向高校各職能部門提供基礎數據統計服務。這是一個值得在高校中推廣的大數據服務保障體系。
(北京美斯齊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數字文獻資源研究員王先安)
最後,北京美斯齊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數字文獻資源研究員王先安作了題為《基於古籍特色文獻數字資源圖像在線發布平臺的研究及拓展》的報告。王先安研究員從古籍文獻資源開放與獲取、數字環境下的古籍整理、資源圖像平臺的研究拓展三個方面,釐清了古籍文獻資源在向數字資源發布平臺轉型時期圖書館所做的研究成果以及未來拓展方向。報告中介紹了從我國古籍到國外古籍的獲取、整理過程中所作的大量工作,其間統一標準、規範數位化、國內館際間的互聯互通、國際合作共享,減少了古籍數字資源獲取的壁壘;數字環境下的古籍整理,由大量專業人員傳統整理模式,轉型為自動+專家,實現了古籍智能校勘、索引、編纂、注釋、翻譯、檢索。與此同時,還創建了數字資源發布平臺,使古籍文獻資源在線分享形成一個集合了文化資源使用、賞析和分享的信息化平臺,為圖書館提供專業化古籍知識管理並推動數字學術發展。在資源圖像平臺拓展方面,PC端、移動端一體化,將實現發布平臺、數據關聯、可視化、語義分析、歷史地理信息系統的共建。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 本網凡註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兩周內與本網聯繫,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