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的逐步發展,多種教育形式的不斷湧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壓力也日益增加。其中一個非常明顯的表現,便是作業量的增加,以及作業方式的日趨繁多與複雜。
學校在實施教育工作時,往往會採取通過家長來約束孩子,配合教育的方法,讓家長去直面自己的子女教育過程中邁出的每一步,督促學生在作業量以及學習壓力越來越繁重的情況下,能夠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地成長。
可是,隨著以上教育過程的實施與發展,「抄襲」的一種表現——「抄作業」的現象也變得越來越嚴重。
「抄作業」的行為,自古以來變換了各種方式,代代相傳,沒有窮盡。我們每個人回首各自的成長曆程,大多數人都不能有底氣地說:「我從來沒有抄過作業」,這一點,給老師,給家長,給自己,帶來了無數的青春校園時光中的或明或暗的回憶色彩,或引人發笑,或引人深思。
但當我們成為父母,面對我們的子女時,回想起我們曾經的校園時光,卻發現自己的子女也正在發生抄襲作業或者說抄答案的情況,面對這個問題,我們到底該如何去解決呢?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問題——何為抄襲?
抄襲其實是一個非常廣泛的問題,不單單可以針對在子女的教育學習過程中。「抄襲」往往可以分為多個程度,由輕到重,粗略來看:
第一層不過就是糊弄作業,抄襲答案。這是一個成本很低的過程,同時帶來的風險和後果也遠遠到不了嚴重的程度,屬於較為輕的搬運過程。
再往深裡講,到了第二層。如果這個不加以約束,很有可能會發展成考場上抄襲,那麼這個便把徵信問題放到了有確實後果的檔案留存裡,稍有不慎便可成為人生的歧路的開端。
第三層,便是走出了校園這所象牙塔,踏入了社會,走上了工作崗位,演變惡化成為工作成果或者研究成果抄襲。
或許抄作業的嚴重程度的危害程度還遠遠達不到上述所說的後者,但是,卻很有可能是後續一系列悲劇與無可轉圜的大錯的開端。所以我們可以明白,在根源的時候就把不好的苗頭掐斷,是對教育特別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這時我們會對一個問題抱有疑問,我們很多人都參與過「抄作業」的行為,為什麼看似大家並沒有走上特別歪曲的道路,也好好地發展至今了?
為什麼要制止這樣的抄襲行為或者說抄作業?我們每個人從學生時代走來,曾經或許多多少少都曾陷入過抄作業的泥潭。或許當時的我們是這樣以為的,「抄作業」往往成為情義深厚,革命友誼的依託和象徵,多年以後老友相見還能夠說一聲「當年我們可是互相幫助抄過作業的關係」。
但是,看似只是一個很簡單的想法,一個風險很低的經年玩笑,實際上,抄作業帶來的影響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貫穿了我們的一生。「抄作業」不僅僅是答案的搬運,再多的藉口都掩蓋不了它暴露出來的問題本質。當我們回首往事,除了它帶來的那一點點稍縱即逝的笑意,其實更多的是對自己不思進取,想當然的愚昧的悲哀。
這些負面影響從曾經那一點點的小苗,已經成長為了一顆不可撼動的大樹,影響我們此後的每一步。所以這樣的影響一定要在下一代的時候果斷切斷,才能夠不讓他們從小就養成簡單獲得這種虛假的努力成果,虛假的勝利,虛假的快樂的習慣。
那麼,當我們發現自己的孩子抄襲時,為人父母應該做些什麼呢?
第一,一定要把是否抄襲確定得清楚明白,千萬不要出現孩子被冤枉的局面,這切實關乎到家庭教育的互相信任的問題。
曾經有無數個案例,不僅是家長,也有老師、學校多方的責任,不合理的懷疑,毀掉了無數孩子曾經上進真誠的靈。所以一定要在開始做到清楚明白,才能夠繼續進行相應的對策。
第二,注意與孩子溝通並嘗試解決問題的態度和方式。
這個需要在平時就建立起與孩子良好的溝通關係,但是不要擔心,無論曾經是否已經建立,這次就是建立或者推進你們彼此信任以及解決溝通問題的一個契機。
不要發火,不要打罵,要心平氣和地了解相應的情況,然後以我們的親身經歷也好,或者身邊的故事也好,去溫和善意地與孩子交流,而不是空談大道理。
說教式的教訓,甚至是帶有惡意的呵斥,這些都是不可取的。在孩子青春成長的關鍵時期,往往我們需要轉換作為父母的溝通方式,才能夠與孩子達成良好的溝通效果,實現最高效率。
第三,我們要明白「抄作業」這個問題的本質
要麼就是作業太多,要麼就是作業太難,這其中的根源無非就是對學習整體或者是對學習某一部分產生了畏難心理。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就是去完善某個或某些學科,從心理接受,到切實訓練,為孩子重建良好的基礎,這便是不畏難,勇敢面對問題的底氣。
父母要時刻關照他的學習進度,或者相應地做出一些經濟上的支出,在學習這一方面去輔導自己的孩子,提高自己,這樣孩子反而在寫作業的時候發現,自己學會的知識點能夠清晰地展現在解題思路當中,這樣的成就感會使他們發自內心地願意認真學習,願意認真對待作業,成為一個良性循環。
當我們面對子女出現抄襲的行為時,其中透露出的很大一個程度上,其實是在原生家庭中父母與子女建立良好溝通交流關係的問題,這也是人生的第一步,教會他們在面臨困難險境的時候不要一味試圖選擇捷徑,而放棄真真正正憑自己的雙腳去走出該走的路。
所有的過程都需要我們去親身體驗,才能夠切身體會地明白,不論是學習還是將來的人生路上,尋求歧路與捷徑,最終只會導致我們在真正面臨那一道關卡的時候,一步也邁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