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講一個輕鬆的話題,關於湛江取名的趣事。平時我們填簡歷,在姓名這一欄旁邊,往往有個「曾用名」,很多人覺得這一項沒用,但對我們湛江人來說,曾用名一欄都不夠!因為一般來說,湛江人(特別是男人)會有三個名:一個常用名,一個小名,一個族譜名。其中常用名是最重要的,身份證名字可能與常用名不一樣;小名可能不止一個,多是父母和村人使用;族譜名一般是非公開的,三字中,會有一個字是輩分字,比如「連星騰雲飛」,就是連續五代的輩分字。
湛江人的常用名有一個特色,別的地方少見。湛江的民間信仰多元化,有信奉媽姐(又稱天妃、天后、婆奶)、康公(又稱康皇、康公)、關公、觀音、羅侯王、華光大帝、土地公、班公等,據說名字中加入神的名,會保佑孩子一生平安健康。
我本來有一個名,因小學時有一次意外和一場大病,我爸就去村裡的康班廟向班公祈福,給我改了個名字,叫「班仁」,意思是認班公作「契爺」(乾爹),希望班公能保佑我。後來,不知是不是改名的原因,自此後身體就好多了,到現在感冒都很少有。後來由於要與戶口上名字一致,我又用回了原來的名字。
湛江契班公的人不算多,大多是康(契康公)、觀(契觀音)、關(契關公)、華(契華光)、土(契土地公)、羅(契羅侯王)、廣(飛將軍李廣)……還有一些特別的契。比如雷州一位朋友說,她妹妹叫「井生」,因為算命先生說她命硬,要認井當父母,不然她會克父母。認了井為父母后,她父親過年過節就去井邊祭拜。同理,還有契月亮的叫「月生」,契溪河池塘的叫「水生」,契田的叫「田生」,契石頭的叫「石生」等。
湛江起名字的民間風俗中,有三個字最讓外地人難以理解——
首先就是雷州男人的「妃」字,外地朋友認為男人名字中間加一個妃字,太女性化,且妃字是指皇帝的妾室,用於名字簡直不可思議。我以前做過一個搞笑視頻《妃顯與妃松》,就是指一個聰明仔和一個傻仔的意思。「妃」字在雷州話中與白話中的「亞」、普通話中的「阿」一樣都是發音詞,常用於孩子的小名,但身份證名帶「妃」字的也不少。有的地方將媽祖稱為「天妃」,這些地方人名中的「妃」字也有契媽祖的意思。
其次是「土」字。一位外地媳婦回老家登記人口,填寫老公名時,工作人員不敢相信有人名字裡有個「土」字,問了幾次:「不可能是土吧?應該是士吧?哪有人說自己土的?」他們哪裡會想到,在湛江,「陳土福」、「李土壽」、「黃土養」、「梁土旺」、「林土金」……這樣的名字一抓一大把,都是契土地公的。
而在遂溪,土地公又稱境主公,所以契土地公的人名字中多有一個「境」字或諧音「景」字,比如我哥的名字就叫「景華」,以前以為是我爸隨意給他取的一個名字,看來也頗有深意。
還有一個普普通通的字,令北方的朋友很難接受!湛江有些小孩,家人認為他命中缺火,或是契太陽,就取了個日字,如「陳日強」,「吳日生」、「梁日來」等,但某些地區的北方朋友認為「日」字是髒話,平時都無法說出口的,更不能作為名字!在這裡我就只能呵呵呵呵呵了。
契神名的風俗主要起源於吳川坡頭一帶,在雷州文化中,另有一種說法是——康、觀、境、日、月、廣、水等名字與生辰八字有關,是由算命先生算出來的。這方面由於比較專業,我了解得不多,大家可以補充。
湛江地處粵西,不管是講吳川話還是講雷州話的人群,都受廣府文化影響嚴重,所以與整個廣東一樣,男性名字比較喜歡用豪、旺、發、福、盛、金、富、壽、錦、龍等好意頭的字。農村取名字,如果兄弟多的,一般會將名字中的一個字連起來,組成一定的意義。如兩兄弟的,哥哥叫「文」,弟弟就叫「武」。三兄弟,就分別叫「福祿壽」。比較典型的是《外地媳婦本地郎》中的「光宗耀祖」四兄弟,讓人印象深刻。不過,廣東人名字中經常會用到的「祖」字,在北方也很少見,表現了廣東人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湛江農村女性的名字,用得最多的可能是一個「妹」字。「大妹」、「二妹」、「三妹」、「細妹」、「小妹」、「X妹」這些不正規的名字公然出現在身份證上。在廣東的女性官員或是女企業家中,名字中帶有「妹」字的也有好幾個。另外,由於傳統重男輕女思想,有些農村女孩也叫「招娣」、「引娣」、「帶娣」、「來娣」、「夢娣」等。如果是講白話的地區,也用一個含蓄的名字「韻儀」(意為「搵兒」)。隨著社會的進步,這種不合理的傳統文化也逐漸被家長和女孩自己廢棄,湛江叫什麼娣的女孩,很多長大後自己改了名。
在湛江還有個有趣的現象,很多男孩的小名也叫什么妹。比如父母稱自己的兒子和女兒都叫「妹」,哥哥姐姐也可以稱弟弟、妹妹為「妹」。弟弟長大後,就被稱為「妹哥」,老了被稱為「妹爺」。飛鳥哥有兩個小名,一個叫做「馬仔」,意思是他比較調皮,又屬馬。另一個小名就叫做「妹子」。聽老人家說,以前普遍認為男孩比女孩金貴,容易夭折,所以小名叫做「妹」,讓來索命的小鬼誤認為是女孩而放他一馬。
湛江靠海吃海,海洋文化對湛江人取名影響很大。很多人就叫「海仔」、「蝦仔」、「蝦公」、「蝦女」、「蟹仔」、「蝦蠓」、「阿弄」(吳川話,一種海洋生物)等,這些小小的海鮮,寓意著孩子的可愛,生命力頑強。而直接叫海的名字的更多,如亞海、海生、海養、海強、海富、海英、海霞、海燕……很多。
狗也是湛江人比較熟悉的家畜,「狗仔(狗子)」、「狗妹」、「狗八」(命硬的意思)在農村也不少。有狗就有貓,貓有九命的好意頭,因此有的小孩小名就叫「喵」。季節也是名字中常用的,如「春生」、「秋生」,但「冬生」極少,因為湛江只有三個季節。「夏生」好像也很少?可能白話黎話都不好聽,一般演變為「炎生」或「日生」。
還有一些農村小孩的小名是根據長相或性格來說的,比如眼睛小就叫「眯眼」,頭髮黃就叫「黃毛」,說話晚就叫「啞佬 」。貪吃的就叫「老鼠」或「蟑螂」。還有個小孩,他媽做農活的時候肚子痛,上廁所把他生出來了,他的小名就叫「屎缸」。
總之小孩子的名字不能叫得太好,農村人迷信,覺得用相反的意思能保護他們。雷州有條村,村裡有三個帥哥,小名分別叫「貌」、「勒」、「醜」,都是醜八怪的意思。而有些漂亮女孩的小名叫「嗎鼻(塌鼻梁)」,從小叫到大。還有叫「流尿」或是「赤子」的,一般是指最小的男孩。叫「妃拾」、「路拾」和「撿來」的也有,說是名字越賤越好養。
反而真正條件不太好的小孩,名字就要吉利漂亮,表達一種美好的願望。比如一個多病的小孩叫「福子」,一個醜醜的女孩叫「月季」,不少窮人家的女孩叫「金鳳」「玉鳳」等。
1982年和1990年的人口大普查,查出有些農村小孩沒上戶口,甚至也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字,加之生得多,父母沒啥文化,就蝦蝦狗狗、弟弟妹妹、老大老二隨便叫著。戶籍一邊上門登記,一邊給人取名字。比如我弟那時候就沒有名字,戶籍問叫什麼名,我媽說就叫「阿弟」,戶籍說叫這個名的太多了太亂,現在是春天,就叫「春弟」吧。還有一位吳川的工程老闆,人口普查時,他爸不在家。他媽就把小名報上去了,於是「福仔」、「蝦仔」、「小妹」都成了戶口名。後來又想辦法去改,很麻煩。
那時登記出生年月,由於父親一般在外忙著掙錢,就由戶籍向留守帶娃的家庭婦女了解情況。有些家庭婦女沒文化,不知道陽曆是什麼,也記不清農曆,只大約記得孩子屬什麼,什麼季節生的。戶籍就只能隨便寫,搞得很多人實際出身時間與戶口不合,甚至差上好幾歲,身份證上出生年月不準這個情況在湛江估計可以達到80%以上。
以上是湛江比較傳統的取名文化,到了六七十年代,湛江人的起名很多加入了時代特色。比如一位朋友的爺爺是村幹部,他五個兒子的名字分別叫黨、擁、護、群、眾。因為他是共產黨員,他最大的願望就是五個兒子心向黨,幫助老百姓。後來五兄弟一個當兵,一個當老師,一個當漁民,一個當村官,一個唱雷劇,雖然工作平凡,但爺爺都很滿意,覺得是為人民服務。對了,還有個女兒,就叫「群英」,比五個兒子還有出息,成了一名女企業家。
那時候,「建國」、「偉國」、「衛國」、「國強」、「國和」等愛國名字出現了很多,而表現個人追求和品質的,如「志雄」、「志強」、「偉強」、「家業」、「淑英」、「惠蘭」這些名字從100年前起,就長盛不衰了,什麼時代什麼地區都通用。在我個人的印象中,湛江因陳李為大姓,六七十年代出生的男人叫做「陳某強」和「李某強」的數量最多。網友補充,湛江名字中有「偉」字的人也特別多,男女都有,我認為也是那個時代的特色,對偉人的崇拜已經深入民心。
飛鳥哥每次回憶起自己改名的經歷,都覺得很慶幸。他的出生證上的名字叫紅衛兵的「紅衛」,因為當時剛文革剛開始,搞得如火如荼,父親受到影響,便應景取了這個名。其實平時都不用,父母和村人只叫他小名「馬仔」或是「妹子」。讀小學時,他母親帶他去報名,老師問小孩叫啥?母親說叫亞紅,好在老師還不錯,看見是個男孩就改成亞鴻。到了四年級,飛鳥哥嫌亞字不好聽,擅自改成單字「鴻」,後來人口普查就上報了這個好聽名字,總算為自己作了個主。
總之,湛江人的名字文化跟當地的風土人情息息相關,雖然外地的朋友不理解,但大家仍然保留著這些習俗,寄託著父母對孩子的希望,表達著對孩子的愛護。不過,到了八九十年代,隨著農村的城市化進程,湛江人給孩子取名字逐漸洋氣了,逐漸港臺化,子軒、子涵、梓棋、嘉欣等名字一抓一大把,看似不俗,重名的卻相當多。
由於篇幅關係,今天就拋磚引玉講到這裡。你還知道哪些民間起名的習俗或是有趣的人名?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補充喔。另,由於採訪了多人,方言發音不同,可能文中有一定的錯漏,歡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