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主席習近平參加今年「兩會」分組活動的第一場,就去了對臺的「聯組會」。眼下,兩岸關係正處在新的歷史關節點上,這樣的時間點,習近平在「兩會」上的對臺講話,引發島內各方高度關注。
臺灣媒體對習近平講話的解讀,至少有4個關鍵字:「九二共識」、警告、定調、自信。
臺灣《聯合報》3月5日以頭版頭條報導習近平對臺講話。文章把「習近平重申九二共識」做到主題上,而把習近平所說的「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做成了紅底白字的醒目副題。
在這裡,主題和副題的邏輯關係是:「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之錨,是兩岸對話協商的政治基礎,一旦「九二共識」不存,則「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不少臺灣媒體認為,「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這一形象化的表述,是在對民進黨做出警告。
臺灣「九合一」選舉國民黨大敗後,島內輿論普遍認為民進黨2016年執政有望。但是,若民進黨真的執政,卻繼續不肯承認「九二共識」,就將給兩岸關係帶來災難性重創,「地動山搖」。
習近平說,如果「九二共識」這一兩岸共同的政治基礎遭到破壞,兩岸關係就會重新回到動蕩不安的老路上去。在這樣的時間點講這樣的話,針對性確實很強。臺灣《旺報》3月5日說,習近平對臺講話,「真有一種怕民進黨聽不懂的用意」。
臺灣輿論認為,習近平的講話,也是給未來的對臺工作定調。臺灣「九合一」選舉後,島內出現一些疑慮的聲音,擔憂兩岸關係該怎麼走。習近平提出「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不移堅持共同政治基礎,堅定不移為兩岸同胞謀福祉,堅定不移攜手實現民族復興」,給大陸對臺工作定下方向。
《中國時報》3月5日的評論文章認為,臺灣看待習近平對臺講話,應有更寬廣的視角。習近平在講話中提出「從根本上說,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發展進步。我們要保持自身發展勢頭,同時採取正確政策措施做好臺灣工作」,是把兩岸問題放在全中國的發展大背景之中。
文章說,習近平已不提傳統的硬手段,即武力手段、非和平手段,取而代之的「硬」政策,是「祖國大陸發展進步」「自身發展勢頭」。換言之,只要大陸全面持續發展,臺灣問題就能因勢利導,和平解決。
《旺報》評論文章認為,習近平這些話不但是講給民進黨聽,也是講給大陸的激進派聽:只要大陸持續目前的發展態勢,解決臺灣問題是遲早的事,因此不必著急,「這可以視為一種力量和自信的展現,同時也可以視為一種情感和期待的展現」。
3月5日,民進黨發言人對習近平講話回應說,兩岸關係維持和平穩定,符合當前兩岸人民的期待,民進黨會以「三個有利於」推動兩岸和平穩定關係。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前陣子提出了「三個有利於」,分別是「有利於臺灣自由民主發展,有利於區域和平安全穩定,有利於兩岸互惠互利交往」。
問題在於,用大而化之的「三個有利於」來回應,基本上屬於答非所問。民進黨兩岸政策只需回答一個問題,即是否承認「九二共識」,或是否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其他一概是空談,話說得再漂亮也沒意義。
習近平的話已經說得很透,但願不要出現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的狀況。不過,長遠看,正如習近平所說,只要大陸保持穩定發展,兩岸統合就始終是歷史潮流所向。(文/黑白自在)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