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昨天被她家2歲多的孩子嚇得一身冷汗:在她掃地的時候,她家娃不知道什麼時候手裡攥著個黑色小發卡,趴在牆邊對著插排眼就要戳……得虧小林無意抬頭看了孩子一眼,飛奔過去把孩子抱到了一邊,狠狠的訓了一頓。事後她跟我說,真是越想越後怕。我能理解小林對這件事的恐懼,因為有太多孩子玩插排,釀成了血淋淋的慘劇,這樣的社會新聞比比皆是。
因為玩插排造成的兒童意外傷亡事件,每年都有
1)年齡跨度廣
孩子對插排、插孔的好奇,像是與生俱來,覆蓋的年齡跨度很廣。翻閱眾多兒童玩插排觸電的案例,年齡小到1周歲,大到12歲都有,其中2-3歲是兒童觸電安全事故最高發的階段。
2)固執難改
很多孩子在1-2歲的時候,就喜歡看到插排上的小洞洞,忍不住的愛用手指去戳。往往是家長越禁止,孩子越激動興奮的想靠近,逮著機會就想偷偷地摳摳摸摸插排插孔。
3)形式多變
很多家長會把孩子能夠著的插排用膠帶封起來,卻忽略了大一點的孩子會嘗試用各種細長的工具戳插孔;有些家長會給孩子普及電的危害,但孩子沒有絕緣的概念,會在插插頭、拔插頭的過程中,不小心碰到插頭的金屬撥片而觸電。
1)敏感期的自然關注
「敏感期」是指在孩子不同的發展階段,表現出對某種活動或事物的刺激而產生特別敏銳的感受力,進而產生一種特殊的興趣和愛好,以致影響到其心智的活動和生理的成長。
蒙臺梭利關於敏感期的概念,目前已經能被大部分父母所理解並接受。直白說,就是孩子不同階段,會對不同事物產生興趣,就會在那個階段尋求那個刺激。常見的像秩序敏感期時,孩子難以容忍做事情的順序亂,詛咒敏感期時,孩子喜歡說重話、狠話、髒話等等……
孩子喜歡玩插排、戳插孔,從敏感期的概念來理解、背後是細微事物的敏感期(常見於1.5歲-4歲)和空間敏感期(3-4歲)共同作用的結果。
大部分的孩子在1歲半左右進入細微事物敏感期,這期間他們會對插排的孔洞感興趣。與此同時,生活中的小石子、頭髮絲、小螞蟻這些細小事物,都是他們喜歡觀察的對象。孩子3歲左右,對插排的興趣點開始「升級」,危險指數也最高,因為孩子可能會拿各種意想不到的東西,塞進插排的孔洞。進入空間敏感期的孩子,很明顯的表現是喜歡扔東西、把壘好的積木推倒,往小洞眼裡塞東西,喜歡鑽高、爬高、跳等大幅度的動作,他們會在重複動作的探索中,慢慢形成一些空間的概念。
2)孩子天生的視覺偏好
美國的發展心理學家羅伯特·范茲,曾經通過實驗研究嬰兒的視覺偏好。實驗的過程就是讓孩子仰臥在觀察箱裡,實驗人員給孩子不同的視覺刺激,同時觀察記錄孩子注視哪個視覺圖案的時間更長,以此判斷孩子更喜歡哪些圖案。
實驗結果清晰的表明,在展示的眾多圖案中,孩子最喜歡的是人的面孔,或者是類似面孔的物體。哪怕是剛出生幾分鐘的新生兒,就已經會用眼睛和頭來追隨視覺刺激運動,表現出對人面孔的偏愛。有的學者對此現象作出的解釋是:
這是人類進化過程中殘存的適應性機能,由大腦皮層下中樞控制的一種反射,這種技能可以使嬰兒辨認出自己的看護者,並促進他們交往能力的發展。
(Johnson et al ,1991)
孩子在辨別人像時,會有一個粗略的圖示(整理、歸納性的對信息的理解):「上面兩個眼睛,下面一個嘴巴」,在生活中有類似這樣元素組合的物品,會自然而然的引起寶寶的興趣。家中必備的三孔電源插座,就是類似「人臉」元素的最常見的危險品。
所以說孩子對插排、插孔的好奇,不是到了特定的敏感期才有,而是從一出生的視覺偏好開始,就對這種有規律排列組合的孔洞感興趣。只是受活動範圍和活動能力的約束,一歲前的孩子不能自主活動,所以發生的事故案例不多,而2-3歲成為了孩子玩插排、插孔的高危階段。
1)、大驚小怪的關注,會強化孩子對插排的好奇
當溫柔的家長看見孩子玩插排的時候,作出的第一反應往往是過於激烈的緊張,比如大聲尖叫著制止、摟著孩子絮叨,心有餘悸的揉搓孩子的手等等,這些都會讓孩子感到被關注,「一摸這個插排眼,爸爸媽媽就會過來看我,真有趣」,會強化孩子對插排插孔的好奇。
2)、嚴厲的打罵懲罰,會束縛孩子探索的能力形成逆反
「利用壓力和權威來約束孩子行為的父母,會讓孩子在短期內順從。
但長此以往,孩子的自我調控和執行能力就會變差。」
——《父母的語言》
有很多家長出於對孩子生命安全的擔憂,會通過嚴厲的打罵懲罰,以防止危險的事情再次發生。他們堅信:只有讓孩子知道疼,他們才能長記性。這些做法看似可以高效的達到震懾效果,培養出一個小心翼翼的乖孩子,實際上這樣做有兩個弊端:
一是會束縛住孩子在敏感期內去學習的動力,壓抑孩子探索的動力;
二是,懲罰會帶來反抗,容易讓孩子在後期形成叛逆性的補償行為。
「越不準我玩,我越要玩玩看」這也是為什麼有的孩子在7/8歲,10來歲還會玩插排的原因所在。
1)警惕類似「人臉」元素的危險物品,提前做好防護
在用電設施上,最基礎的需要安裝漏電保護、在裝修的時候把插座的位置適當留高,選用安全插座(插孔帶有塑料隔片那種),減少外接插排的使用(不用的時候及時斷電)。
對於床頭、沙發、餐桌邊孩子可以攀爬能觸碰到的位置,買一些插座保護套在使用後「封洞」,或者用透明膠帶把插孔洞眼封上。
總之家長要注意環境中類似「人臉」的物品,在孩子開始玩插排之前,就要做到防患於未然。
2)和善而堅定的引導,幫助孩子建立對「電」的認識
當看到孩子玩插排時,「危險、別碰!」這種直接清晰的命令可以在緊急情況下,快速震懾孩子,讓孩子停止手上的動作。作為家長需要釐清一個觀點:危險的不是插排,而是「電」。當把孩子抱到安全的地方時,需要我們家長先平靜下來,再用和善且堅定的態度,幫助孩子建立對「電」的認識。
一種方法是利用繪本或者動畫片和孩子交流。像寶寶巴士系列中就有首插座安全歌,通過形象的畫面,幫助孩子建立對「電「這種抽象概念的認識:
「小小插座牆上呆,兩個鼻孔真可愛,插頭尾巴露在外,不要拉也不要踩,
小朋友們請注意,他們渾身把電帶,使用要有大人在,碰碰摸摸有危害。」
另一種方法是操作式的體驗,讓孩子感受「電」的危險。只告訴孩子「危險」,孩子很難體會到恐懼,這時候操作式的體驗,可以讓孩子形成趨利避害的本能認知。一個比較安全的方法,是取出打火機的電子,按動電子讓孩子體驗「被電」的感覺,讓孩子建立「電」與疼痛的反應聯繫,並告知插排中的「電「比這疼很多倍。在孩子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後,讓孩子體驗,小電子的金屬端有電,塑料端沒有(可以結合充電器的插頭給孩子演示),讓孩子去發現和理解危險與安全的界限。
讓孩子知道「電」的危險,也引導孩子去理解,爸爸媽媽不讓他玩插座的原因,是為了保護他不受傷害。
3)尋找的替代物、滿足敏感期的學習探索
面對孩子玩插排,僅僅制止、禁止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滿足孩子對感興趣的活動或事物的探索,直到敏感減弱,這股內在動力才能夠真正轉移,「治水堵塞不如疏通」就是這個道理。
當孩子展現出對插座、孔洞的好奇時,正是培養孩子感受空間能力、動作協調能力的大好時機,這個時期如果引導的好,可以給孩子以後掌握空間和幾何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方面可以尋找替代物,比如添置一些穿插類、孔洞類的玩具,陪孩子玩,鍛鍊孩子的動手和感知能力;另一方面是鼓勵孩子多嘗試,在安全環境下,去做他想做而不敢做、別人家孩子不讓做的事情(比如踩泥坑、自主拆裝一些玩具零件之類的),儘可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蒙臺梭利說過一句很讓我觸動的話:兒童對細小事物的觀察與熱愛,是對已無暇顧及環境的成人的一種彌補。關鍵時期關鍵陪伴,一定不要盲目約束、忽略錯過。
育兒之路上的小難題千千萬,希望每一位孩子都可以在一個溫暖、培育、積極回應的環境下,在智慧父母的引導下,找到解決問題之道,健健康康的茁壯成長。
關注,共同記錄育兒所思,做成長型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