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媽家的二寶正是學爬的階段,她翻箱倒櫃找出姐姐以前用過的爬爬墊,想給弟弟用。可剛一翻出來,三歲的姐姐歡歡就清楚地指出:「這是我的。」
媽媽說:「這是你小時候用過的,現在你用不上了,剛好給弟弟用。」
「我的東西,才不給弟弟玩。」姐姐歡歡死死地抱著爬爬墊,就是不鬆手。
不僅是爬爬墊,歡歡小時候的被子也不能給弟弟蓋,嬰兒時期的玩具、餐具也不給弟弟用。
「這些你都用不到了,媽媽總不能什麼都買新的吧!你怎麼不懂得分享呢?」媽媽氣呼呼埋怨女兒……
以上的場景在二胎家庭中很常見。
每當我問父母們,在多子女的家庭中,你希望孩子擁有什麼好的性格品質和能力?
他們給出的答案中,「愛分享」總是必不可少的一項。可是現實中,分享卻並不那麼容易。
父母想知道多大的孩子懂得分享,需要學習一些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知識。我們一起來看一個心理學實驗。
目的:幫助我們看到孩子是否處於以自我為中心的發展階段。
過程:在孩子面前的桌子上,擺放三個顏色、形狀、大小均不同的山丘模型,讓孩子分別從前、後、左、右,4個方位觀察山丘模型。然後讓孩子面對模型而坐,在孩子的對面,即山的另一邊放一個娃娃,要求孩子指出,哪張是娃娃看到的山丘。
結論:6歲以下的孩子不能離開自己看事物的角度,他們通常認為別人看到的跟自己看到的是一樣的。
孩子所處的這一發展階段也稱「前運算階段」,此時孩子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那麼,孩子的年齡段與發展階段是如何對應的呢?我們可以參考下面這張皮亞傑認知發展四階段表格。
從這個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出,三歲的大寶歡歡正處於以自我為中心的前運算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還不會主動分享,他們認為凡是喜歡的都是自己的。
孩子到了6歲左右的具體運算階段,才能脫離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客觀的認識這個世界。
在生活中,我常看到一些父母責怪兩三歲的孩子,不願意分享東西。假如你是這樣的父母要注意,不要給孩子貼上「自私」、「小氣」的性格標籤,更不能強迫孩子分享。而是需要根據年齡特徵適當的引導,幫孩子發展出分享精神。
1、角色扮演,幫助理解對方的感受
小一點的孩子,父母可以嘗試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孩子在扮演和假想中,理解不同人的心理,過度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
一起來看看,歡歡媽媽是怎樣來引導孩子的。
媽媽對歡歡說:「關於不讓弟弟玩爬爬墊的事,媽媽很想理解你的感受。所以我們玩一個角色扮演的遊戲吧!你來演媽媽,媽媽來扮演你好嗎?」
歡歡很開心答應了,開始模仿媽媽平時說過的話。
歡歡說:「這個爬爬墊可以給弟弟用一下嗎?」
媽媽假裝大哭:「不要,這個是我的,不給弟弟用。」
歡歡說:「你長大了,用不上了。」
媽媽假裝繼續哭:「這是我的,我的,就不給弟弟。」
「弟弟也想用了,弟弟喜歡姐姐。」歡歡想了想,說了這句話。
歡歡在角色扮演中說的全部是媽媽說過的話,可是「弟弟喜歡姐姐」卻是她自己加進去的。同樣,媽媽也在角色扮演中,體會到了歡歡的感受。
角色扮演結束,媽媽把歡歡抱在懷裡說:「媽媽剛才呀!也一點兒不想把爬爬墊讓給弟弟,而且我還有點委屈和傷心。媽媽現在懂了,這個爬爬墊是你的,你什麼時候想給弟弟用,再給他吧!」
可是過了沒一會兒,歡歡主動把爬爬墊鋪在地上,還拉著弟弟一起爬上去玩。
媽媽高興地肯定歡歡:「謝謝你把爬爬墊給弟弟,弟弟看上去很開心呢!這就是——愛分享。」
歡歡笑得很開心,原來媽媽平時說的分享是這樣的啊!
TIPS:父母需要注意,角色扮演其重點不在於強迫姐姐理解弟弟,而在於通過角色扮演更好的理解孩子。只有當孩子自己感受到被理解,才能學會換位思考,理解別人。
2、認真觀察孩子,寶媽也能當育兒專家
當孩子開始說「我的」這個詞,就意味著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發展了,這其實是好事,因為孩子步入了一個新的成長階段。
我們再來看一個兒童心理學鏡子實驗。
目的: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寶寶的自我意識是否已經形成。
做法:在測試中,給寶寶身上或者臉上貼上一個標記,然後把寶寶放在鏡子面前讓寶寶看自己,通常情況下18個月以下的寶寶會用手去觸摸鏡子中的自己,而18個月以上的寶寶則會觸摸自己身上對應的標記。
結論:心理學家認為,嬰兒到18個月左右就開始發展自我意識,有了「我的」概念,在發展自我意識過程中,會對自己的物品和玩具非常執著。
TIPS:如果家裡有一兩歲的寶寶,父母可以通過上面的鏡子實驗,觀察孩子是否進入到發展自我意識的階段哦!
3、持續關愛,是讓大寶主動分享的原動力
有的父母告訴我,你講這些我都明白,但是我家老大已經超過6歲了,我還是會遇到孩子不分享的難題啊!
一位媽媽說,她的小兒子快兩歲的時候開始搶媽媽,弟弟只要看到媽媽抱,哥哥就會衝過來把哥哥拽下來,然後使勁往媽媽懷裡鑽。媽媽也給哥哥打好了預防針,弟弟這個階段就是會覺得媽媽是他的呢!
可是已經8歲的哥哥,會故意抱著媽媽對弟弟說:「媽媽是我的。」
爸爸和奶奶無論誰想抱走弟弟和哥哥其中一個,都沒有辦法。兩個人都把媽媽摟緊緊的,使勁去推對方。奶奶也無可奈何:「這麼小就會爭懷了,以後豈不是要爭房子啦!」
這位媽媽求助我:「像我家這樣的情況,是不是應該少在弟弟面前抱哥哥?」
其實,媽媽需要做的,既不是跟弟弟解釋,也不是跟哥哥說教,而是持續地給予愛。
大寶雖然從理智上理解二寶,但仍然需要媽媽的關愛才能從情感上接受。媽媽可以繼續抱哥哥,不用擔心弟弟的反應。
因為如果媽媽是輕鬆的、充滿關愛的付出,兩個孩子都能感受得到。
擁有足夠愛的孩子,自然就學會了分享,你說是嗎?
————END————
(文/多平臺原創作者,優優育兒樂園。圖/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