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建國大業》作者王興東、陳寶光
本報記者 徐虹 實習生 商凝瑤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9-09-15 [
列印] [
關閉]
電影《建國大業》劇照
國人關注即將上映的電影《建國大業》,固然是因為大歷史、大題材、大場面和眾明星大陣容的熱鬧,更因為新中國60年滄桑巨變帶給每一個普通百姓的切膚之痛、徹骨之愛和錐心之喜。國家一甲子華誕,電影《建國大業》之同名著作《建國大業》作為新中國成立60周年獻禮書同時向讀者展開深邃內容。該電影編劇、書作者王興東、陳寶光日前接受了中國青年報獨家專訪。
王興東說起打動他的那些歷史細節。1949年9月,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2992幅國旗圖案應徵稿件中,擇優挑選了38幅圖案印刷成冊,交給全體代表選擇並發表意見。多數人同意一顆紅星下一條黃槓的紅旗圖案,但張治中先生找到毛主席說,「我反對這個圖案。紅地國旗代表國家和革命的,但中間這一槓,不是變成分裂國家和革命了嗎?一槓子也代表不了黃河,老百姓會聯想到一根棍子,像孫猴子的金箍棒……」政協會議充滿了團結民主的氣氛。為了更好地民主協商,毛澤東、周恩來在中南海豐澤園請郭沫若、黃炎培、沈雁冰等18位代表召開座談會,聽取各方意見。最後,毛澤東指著五星紅旗的圖案解釋說:「這個圖案表現了我們革命人民大團結,現在要大團結,將來也要大團結。」這樣,這個圖案在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政協全體會議表決通過,五星紅旗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建國大業》一書以新中國第一屆政協會議為焦點,展開了1948~1949年國共兩黨大集會和大阻截的生死較量。王興東說:「很多人說,平時最煩開會,開大會有什麼可寫的。看起來這僅是開一個會,實際上這是一場由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民主力量與蔣介石獨裁統治集團在中國政治舞臺上演的極富衝突性的歷史戲劇,是決定中國命運的大會,充滿驚險搏殺和危機四伏的懸念。
《建國大業》力圖再現歷史,內容有90%有史實依據。毛澤東提出召開政協會,蔣介石就派飛機轟炸毛澤東住所。李濟深在香港為多方爭奪之際,何香凝力促李濟深冒險北上,在海上漂泊九天。蔣介石企圖與共產黨劃江而治,張治中作為國民黨代表團團長前來談判,結果整個代表團都留在北平參加政協會議。蔣介石在上海撤退前採取綁架屠殺手段,愛國民主人士黃競武等12人被活埋……像一個嬰兒出生母腹必須陣痛和流血一樣,新中國誕生必然流灑無數人的鮮血!
之所以選擇這一題材,陳寶光解釋說:有關建國的政治題材,能寫的都已寫得差不多了—寫戰爭片超不過《大決戰》,寫人物超不過《開國大典》。政協題材值得一做。
王興東編劇的電影《蔣築英》、《留村察看》、《孔繁森》、《離開雷鋒的日子》等先後獲得金雞獎最佳編劇獎、「五個一」工程獎等。陳寶光是《電影藝術》雜誌的編輯。
幾年來,他們在中央檔案館查閱了大量政協有關國旗、國歌的史料和會議記錄,並將它們作為《建國大業》的歷史依據和故事細節。
王興東說,他在撰寫《建國大業》時有三個感動:1948年8月,馮玉祥將軍乘一條蘇聯的客船返國,準備前往解放區參加政協會議,卻不幸在黑海遇難身亡。1948年,宋慶齡在上海,毛澤東多次寫信希望她北上。宋誠懇回信「我在上海等全國解放」,最後欣然北上。1951年,時任政務院副總理的黃炎培去上海,看到他兒子的遺體,淚如雨下。黃炎培的兒子黃競武是中央銀行的稽核專員,因發現蔣介石政府偷運黃金的罪證,被國民黨特務綁架後活埋。
陳寶光說,電影《建國大業》與這本書的差距很大。書是從1947年寫起的,電影則從1945年開始講起。電影中選取的情節也與書中強調的不同。說到電影演員與飾演的歷史人物,陳寶光說,「唐國強飾演毛澤東,許晴飾演宋慶齡,應該說是非常到位的。尤其在開國大典中,唐國強走的那幾步,走出了毛澤東的神韻。」
作為編劇,他們原先很擔心那麼多明星大腕參與電影拍攝,會有「哄臺」現象發生。但看到演員很認真,又不要片酬,他們放下心來,從中看到了人們的愛國心。
王興東是全國政協委員。他說,政協是中國特色的體現。但是當下有一些政協委員並沒有真正履行好自己的職責。他說,在陝北,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等人曾與一些孤寡老人比鄰而居。當時,毛澤東住房下面的一層無法採光,很昏暗。他就在自己屋裡鑿了一個洞,剛好讓陽光從洞裡照射到樓下的房間。王興東感嘆,以前的共產黨領導人和老百姓是這麼親密的關係,現在有少數官員和百姓的距離越來越遠。大家都熟悉《朱德的扁擔》的故事。當年朱老總和普通百姓一起勞動,現在一些官員當了官,想的是給什麼待遇,卻忘記了這個官是應該為百姓服務。
用海選的方式投票選出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會徽,依然體現著國家重大事物的人民性。王興東說,國旗也好,奧運會會徽也罷,都是來自中國人民自己的創意,蘊含其中的是從建國就傳承的民主制度。一種制度的實施,就是執政集團執政意識的體現。
《建國大業》
王興東 陳寶光著
作家出版社
2009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