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教育,就是學校知識全部忘光仍能留下的東西——題記
自己多年的教師生涯,對老師這兩個字熟得不能再熟,上學期間稱呼自己的老師,被自己的學生天天叫老師,同事之間互稱老師,老師已經成了脫口而出的代名詞。上周末回家碰上小學一年級的啟蒙老師王老師,一聲發自肺腑的王老師,詮釋了我對」老師」這兩個字重新的認識,也算是王老師多年來在教師節來臨之際收到的最好的禮物。
王老師今年應該有七十多了,個頭不到一米五,身體瘦瘦的 ,聲音弱弱的,短髮頭,總是一臉慈祥。聽媽媽說王老師老家河南,村東頭的改娃叔是貧農,三十歲還未成家,成了村裡的頭號大事,熱心人介紹了河南的王老師,王老師家人答應了但有個條件,因為個頭小,體質瘦弱,不能到農田裡幹活,必須安排到村裡的小學,村委會為了促成這一樁婚姻答應了,於是王老師就成了民辦教師,開始了她的教書生涯。
因為讀書不多,王老師是邊學邊教,每年只教一年級。所以王老師教遍了村裡所有的孩子,我姐,我哥,我,我侄女,我侄子,我們家的啟蒙教育都來自王老師。因為王老師只教一年級,因為是同村,相互間都認識,所以村裡的孩子沒上學就按家裡習慣稱王老師為嬸,姨,奶,上了一年級時只在課堂上稱呼王老師,下了課,上完一年級就全部改口了,所以王老師教了一輩子書,但是在課堂外叫她王老師的幾乎沒一人。我也是上完一年級後就隨著習慣稱呼王老師為姨了。
隨著教齡的增長,自己對教育也有了更多切身的多元化理解。愛因斯坦說:所謂教育,就是學校知識全部忘光仍能留下的東西。王老師教了最初的識字寫字,具體每個字如何學會讀和寫全然記不得了,自己從一路上學到工作,每天都要和文字打交道,我想現在寫的每一個字都來源於王老師的啟蒙。印象中王老師總是踮起腳尖,盡力一筆一划的把每一個字寫的端端正正,拿著教棍,敲著黑板,聲音不大,卻不厭其煩的一遍遍領讀。王老師從不發脾氣,從來都是一臉笑容,從來都是和顏悅色,從不揚起教棍打孩子們。王老師教了一輩子一年級,教了村裡幾代人,教會了我們村所有孩子們的識字寫字,孩子們從對她的稱呼從姨到奶,面對各種調皮搗蛋的孩子從不發脾氣,一般人做不到,但王老師做到了,這是一種多麼偉大的教師情懷啊!
聽媽媽說,王老師退休前轉了公辦教師,現在退休工資也蠻高的。前些年村子拆遷了,學校也拆了,村民都搬進了小區裡,學校建在小區的西南角,小區的廣場很多,但王老師最喜歡的還是每天都在小區學校前的廣場散步,總是滿臉慈祥的隔著校門望著學校內的孩子們.每天在學校門口碰到的熟人都曾是自己的學生,見面打招呼都隨口以阿姨奶奶稱呼,大家都忘了曾經的王老師.
我經常回家,但卻不經常碰上王老師,偶爾遇一次,也是習慣叫姨 ,這一次周末回家剛好在小區學校門口碰上,距離上一次也有好幾年了,一種對教育的深層理解讓我脫口而出:王老師,你好!順便給旁邊的女兒介紹說這就是媽媽的啟蒙老師,看見王老師愣了一下,眼睛裡突然閃爍出驚喜,拉著我的手,叫著我的名字,滿臉洋溢著一股教師的自豪感。
十年樹木,百年育人。老師教給孩子們的不僅僅是書本知識,還有其他精神的感染,學生所獲得的收穫可以是當下見效的,也可以是多年後才感悟見效,可以大聲說出來,也可以藏在心底。王老師四十年前教會了我識字 ,四十年後卻讓我發自肺腑從「姨」改口到「老師」,這就是自己從教二十多年對教育的理解,也是我從王老師那裡所受到的教育!
編輯:王波
《陝西教育》是陝西省教育廳主管,陝西教育報刊社主辦的教育類刊物,投稿郵箱:sxjy_w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