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註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我的婆婆年輕時是個標準的蘇州美女,一雙大大的丹鳳眼,眼梢上翹,很深的雙眼皮,長長的睫毛,懸膽鼻。從年輕時的照片看,很嫵媚,只是皮膚較黑,人稱「黑牡丹」。婆婆話語不多,但為人爽快、大氣,沒生病時爽朗的笑聲傳得很遠。
婆婆是個抗美援朝軍人,跨過鴨綠江,在朝鮮戰場做衛生員。1954年後,轉業至安徽省郵電管理局做發行工作。婆婆是個工作極認真的人,做事有條理,腦子也好使。做發行工作時,報刊雜誌的刊號她都爛熟於心。每日必早到單位20分鐘,把頭天晚上安排好的工作,再理一下思路,然後就按部就班地忙起來;每天傍晚下班前,都要總結當天的工作,找出規律、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然後提前做好次日的工作計劃與安排。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循環往復。每年到第四季度,就有許多人來訂報刊雜誌,她都不用翻看目錄,隨口就能報出各種報刊的刊號。單位的年輕人每每請教於她,她也不吝賜教,毫無保留地介紹經驗,告之方法與技巧。
堅強,是婆婆的第一個性格特徵。不管遇到何種情況,她都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婆婆是個隨遇而安的人,適應性強。樂觀的生活態度,豁達開朗的人生觀,敢於面對一切苦難。公公去世時,她都沒有掉一滴眼淚。那幾天,只要有空,她就在公公遺像前說著話,跟公公拉家常,大事小事,一樣一樣地說清楚,宛如公公沒離開一樣。直到第三天,在殯儀館告別時,婆婆才老淚縱橫,也許婆婆這才意識到公公真的永遠走了,再也回不來了。親人們都跟著眼淚長流,心中萬分悲痛。兒女們在家陪她一段時日,因為工作需要都回去上班了,就給婆婆找了個保姆,她待保姆如親人,兩人相伴,婆婆依然有質量地活著。
2013年的一天,婆婆摔了一跤,先生趕緊帶她去看病,說是輕度腦梗。好在時間不長,就恢復如初。後來,婆婆中風又犯了,這次很嚴重,右腿不能動,左腿使不上勁。要3個人(我們夫妻倆加上保姆)才能完成移位:兩人分別託著身體兩邊,第三個人蹲在地上託著右腿,一步一步才能把婆婆運送到床上或衛生間。病情好轉後婆婆就只能坐輪椅了,好幾年過去了,婆婆也沒唉聲嘆氣,怨天尤人,仍然是樂觀豁達,有規律地生活著。
勤快,是婆婆的又一個好品德。習慣早起,從不睡懶覺。每日5點不到就起床,夏季裡更是4點半左右就起來了。早起後,燒上一壺水,同時刷牙洗臉。喝完一杯茶,就背著她的太極劍去小區花園鍛鍊了。即使現在,腦梗後行動不便,也是如此。婆婆還是個不怕麻煩的人,我清楚地記得公公在世時喜歡吃硬飯,而婆婆則喜歡軟點的米飯,所以每頓婆婆都要煮兩次米飯,估計能做到的人不多。我深深知道,那是緣於婆婆對公公的愛。
遇到這樣的婆婆,我也是有福了。因為她兒女心重,每到雙休日,就打電話讓兒孫回家吃飯,並且提前買了好多菜,有的還在頭天晚上就燒好。婆婆知道我喜歡吃幹鮓肉,因此,天好時,總要買幾塊尚好的五花肉,用醬油醃製一會,撒上鮓面,攤好,搬把椅子放到院子裡,再在太陽底下曬上幾日。每當我去婆婆家,她就在電飯鍋裡蒸一碗,一推開家門,香氣撲鼻,這是天底下最好吃的美味了。知道我們喜歡喝老母雞湯,婆婆就會在前一日或者當天早早買好,回來清洗乾淨,分成幾份。想喝湯,就拿一塊出來清燉,一次性吃完,不剩到第二頓吃。她的生活理念就是:現吃現燒,不吃剩菜。這是很好的生活習慣,很符合現代人的健康要求。
婆婆還是個懂得生活、有情趣的人,身體好時經常是邊做家務邊哼著小曲,她喜歡聽越劇、崑曲與蘇州評彈、黃梅戲。由於那時候沒有香水,婆婆就把香皂放入衣櫃裡,待到取出乾淨衣服時,一股清香撲面而來。有時候,家裡養了一隻雞或者幾條金魚,婆婆每每給它們餵食時,都要與它們說話,要它們聽話,好好吃東西,才能長大,才能長得好。
自古婆媳關係最難相處,可我與婆婆相處就如母女一樣。每到雙休日,我中午要去陪婆婆吃午飯,有時還陪她打麻將。逢年過節時,給她買衣買鞋。平時,我也很少空手去婆婆家吃飯,午餐前買些菜帶去,比如烤鴨、滷鵝與牛肉等,有時還買米油。隔三差五,還從食堂買些面點帶去給婆婆嘗鮮。婆婆腦梗住院時,我細心照料,做飯送湯,給婆婆擦洗,伺候大小便,忙裡忙外,還專門給她買了按摩儀器。一年多後,老人中風又犯了,這次嚴重得多。大概好幾個月時間,差不多除上班外我都會在婆婆家。買菜、燒飯、洗碗,按摩、洗澡、洗衣,盡心伺候著婆婆,一直到晚上8點多,我才回家。雖然很累,但沒有怨言。婆婆待我視如己出,我也是憑著良心做人做事。此外,也是給我的女兒作榜樣。
婆婆和媳婦原本是生命中毫無交集的兩個人,能夠成一家人,都是緣於她們共同愛著一個男人。只要心裡懷著愛,真誠善良,真心把對方當成自己的血脈至親,互相尊重與理解,同時注意方式方法,自然就不會爭吵了。這是我作為媳婦的認識,也是這樣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