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傳10月13日凌晨,大連理工大學一研三學生在實驗室自縊身亡,微博「遺書」曝光,網友痛心不已,大連理工大學已證實上述消息。
看到這裡悲痛萬分:
悲劇事件頻發
誰來關心研究生壓力?
近年來,有關博士自殺的事件屢屢發生,基本都和科研壓力大或者學業路途坎坷無法畢業有關。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同樣身在科研圈的我們都痛心不已。
為什麼經常有懷揣科研夢想的研究生選擇結束年輕的生命?怎樣才能避免類似悲劇的重演?導師和學生的關係應該如何處理?每一次,在這樣的新聞過後,這才是值得我們思索的問題。
科研人的壓力有多大?
在機器之心的一項調研裡,67% 的研究生說他們在過去一年裡至少有一次感到絕望;54% 的人情緒低落,無法正常工作。對於許多人來說,讀研究生並不是一種樂趣或個人的充實。
博士期間「心跳」波動圖,第二年到第三年是心態最接近「崩潰」的時間
Nature曾發過一篇文表明,比利時Flanders的一些PhD學生發現,他們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是受過高等教育學生的兩倍以上。這群博士生中有三分之一目前已經出現心理問題,或者有患上心理疾病的風險。對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博士生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約四分之三的博士生承受著「高於平均水平」的壓力。
在這種強壓下,有時候你會發現,「活著」就是一種堅持。
其實,在後臺,也經常有小夥伴留言告訴我們自己讀研期間的心路歷程,不少人的敘述中,都帶著點對讀研期間壓力的看法和見解。
旖旎:博士畢業活著不止是心理的壓力,身體的壓力也是不可小覷的,我對象今年開學博三,工科博士三篇sci,看到科研人熬夜通宵閉門改論文的人才能感受到這種煎熬。
eisoR:我現在就是那種夜夜失眠,依然很亢奮的狀態…特別難受,我一定要撐下去,好好活著
春曉:都是咬著牙孤單地堅持,堅持下來再回頭看就是雲捲雲舒。今年碩士畢業,感謝曾經努力的自己。
國勝:每天在電腦前坐到肩部發麻脖子僵硬,我知道我在透支著我的健康。臨近畢業經常光顧五點的早餐店,告訴自己一定要堅持住,因為自己後面有許多人的支持!
Riemann:此刻坐在設備旁邊監控示數 讀了文章 鼻子一酸 三個月沒有休息了 希望自己也可以按期畢業
yo yo:很真實,經歷過的人都明白。上個月組裡來了個大學生,暑期實習,那有發自內心的笑容,那種因為一點新奇的事物,一點好吃的事物就感覺開心,幸福的樣子,真的羨慕極了,曾經的我也如此,而今卻少有了,太多的難以名狀,太多的無奈與憂愁,讓我們漸漸失去了真心的笑容,變得沉悶,變得不想自己。曾經對科研壯志滿滿,現在只求按時畢業,一次次降低標準背後是失望,是無奈。為了自己為了家人為了生活,只能挺著,努力活著。
看完之後,心裡滿滿是心酸。「感謝還活著的自己」竟成了最想對自己說的一句話。
研究生何以走至結束生命的地步
曾經跟很多研究生交流過,處於精神亞健康狀態的研究生不在少數,很多博士生都曾想過要退學。研究生選擇離開這個世界,我所能想到的原因有這幾個:
1)當導師與研究生發生利益訴求衝突時,帶來的學業壓力
很多研究生將導師稱為「老闆」,這個「老闆」擁有一票否決權。對於有些研究生,即便努力完成了科研任務,導師不同意,他/她也無法畢業。換導師很少有人成功,因為一個學院的導師既不願意得罪研究生的原老師,也對要求換導師的研究生保持懷疑態度。
這些以為努力了就能得到善待,就會有好的結果的研究生。往往發現現實是,自己成為了科研機器,既無法得到導師的體諒,也無法向外人訴說。如果無法畢業就是徹底的失敗者。這可能無形中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2)科研與生活的雙重壓力
同年齡的朋友早已結婚生子,買房買車,而自己每個月領著三四千的工資只夠生活開銷。此時科研與生活很難達成一種平衡。跟身邊的朋友講,他們很難有同理心,除了一聲嘆息也幫不上忙,跟父母講,父母沒有說身體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人生總有退路。也不能理解讀個書哪來這麼大的壓力?而這樣長期下來,就很容易造成精神問題。
避免類似悲劇重演的方法
退一步海闊天空
學業壓力、對父母的慚愧、害怕導師對自己的不信任和得不到合適的心理疏導。這些恐怕是科研人產生心理問題的最根本原因。
其實以前,Science曾發了篇官方「勸退」文《讀博壓力大,不如退學吧…》
裡面提到了一個例子:
在加拿大金斯敦女王大學攻讀生物化學博士的Mario Muredda在他讀博的第5年失去了動力。
他的第一個學年都花在「證明我們認為的轉基因小鼠其實並不是轉基因的」。而他的第二個項目與實驗室其他人正在進行的工作完全不同,這使他感到不合群。
這兩件事使Muredda失去了讀博的動力,並且喪失了做科研的好奇心。
但是,Muredda當時依舊認為,「你必須獲得學位,你必須獲得學位。」
他的部分動機源於自己的成長經歷。他不想讓父母失望。
結果,Muredda又花了一年的時間,才承認自己無法完成學位,最後還是正式退學了。
讀博8年後,「我一無所有地離開」,Muredda說。
當時,作出退學的決定是痛苦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切都變得好了起來。Muredda現在是紐約市一家醫療保健傳播機構的執行長。
回顧過去,他認為,博士退學是在他身上發生過的最好的事情。
當然,這並不是鼓勵大家出了問題就退縮,而是指在心理壓力過大快超過承受能力時,可以和導師與同學深入溝通,可以給自己放個假,甚至可以考慮除了科研以外的退路。畢竟,我們應該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再或者,我們可以通過一些適當的方法來疏解自己的壓力。比如:
1.不是超強度的有氧運動(外出散步,瑜伽,慢跑或適度運動)。絕對有助於情緒的穩定和擁有「工作/生活是值得」的感覺,即使這樣做的代價是犧牲研究/求職等的時間,但可以提高研究/求職效率,最後事半功倍的結果其實是一樣的。
2.與朋友和家人保持聯繫(但與那些溫和地支持你而不是專橫命令你的人保持聯繫)。試著不要總想著要一個人呆著。
3.做一個有意識的努力,每晚睡足夠的時間(熬夜做實驗、寫論文以及回覆審稿意見最好偶爾為之)。
4.如果你能負擔得起的話,可以找找心理醫生。
5.找到一些(或幾件)獨立於學術界的工作(哪怕是寫寫網文)。
6.旅行。
學會休息,適當的疏解自己的壓力,是格外重要的,畢竟「科研並不是你生活的全部。」
都說人是一座山,山上一直有樹在長,你把樹砍下來賣柴,假如一周連砍七天,那麼儘管你暫時產量上去了,但沒幾年你這座山就廢了。所以要勞逸結合,砍五天讓樹長兩天。
希望可以少看到這種令人心痛的消息,大家要照顧好自己。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整理自微博「紅燒土豆葉」、微算雲平臺、募格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