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從選擇適宜的軟體產品入手,通過確定需求和功能,分析智能硬體之配套軟體產品的設計思路。
截止今日,公眾號各上線功能已趨向穩定,從微信公眾平臺統計信息來看:單用戶使用公眾號頻次、單功能用戶使用人數、單功能用戶使用頻次均在穩步提升。
公眾號作為一個智能硬體產品的附屬軟體產品,其在核心功能的定義、用戶體驗的提升、特色增值功能的賦予、已有用戶的留存、潛在用戶的發掘等方面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接下來,將從軟體產品的提出及軟體產品實現形式確定、需求收集及分析及功能模塊確定兩方面,對智能硬體之配套軟體產品的設計思路進行闡述。
一、軟體產品的提出及軟體產品實現形式確定
智能硬體,即通過軟硬體結合的方式,讓硬體設備擁有智能化的功能。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物聯網磅礴發展,「網際網路+」「AI」「雲」等相關技術也同步發展,再加之跨界融合的提出推動了各型各色的硬體產品的出現。為更好地發揮智能硬體設備的功能,讓硬體設備「活」起來,讓用戶「樂」起來,各智能硬體廠商均採用了軟體策略,以便提供更豐富、更智能化的功能。
如下圖,就是某智能硬體設備廠家的軟體策略選擇。
接下來首先介紹一下所要講述的智能硬體——具有行業功能的智能行車記錄儀。這是一款集行車記錄、4G&WIFI、導航、音樂、FM、行業功能為一體的智能硬體設備,為給用戶提供更友好的體驗、更便捷的操作、更習慣的使用、更共享的信息;同樣地,我們也選擇使用配套軟體產品。
那選擇什麼樣的軟體產品實現形式呢?
可供選擇的實現形式有:APP、以某信為入口的產品形式、以某付寶為入口的產品形式;我們最終選擇了以某信為入口的公眾號這種形式,理由見下圖:
註:影響力是指用戶基數;用戶習慣是指用戶使用日時佔比;用戶操作是指從安裝到各功能模塊使用的簡易程度;可擴展性是指新增擴展功能時用戶升級的繁簡度及資源需求量;項目開發是指開發工作量及所需資源(技能資源、人力資源等)。
綜合對比三種實現形式,某信產品體系因其龐大的用戶使用量、使用用戶的日時佔比及各方面的便捷,更重要一點。其基於用戶培養的用戶習慣養成,成為我們首選的重要原因。
二、需求收集分析及功能模塊確定
需求收集分析是為了確定全部功能或者部分功能,需求與功能兩者相輔相成。對於智能硬體產品配套的軟體產品而言,功能來源於硬體設備本身、基於硬體所產生的數據和基於第三方應用的外擴接口。
對於我所從事的智能硬體產品而言,其功能的來源也脫離不了上面所講的三個方面。
這裡需要說明一點,我所從事的智能硬體產品屬於一種跨界技術融合產品,除包含4G智能行車記錄儀外,還包含行業模塊,這也為其配套的軟體產品功能的定義提供了更多可能。
擁有4G智能行車記錄儀的各廠家,其配套軟體所擁有的功能均大同小異;而擁有行業功能的4G智能行車記錄儀競爭對手廠家,其配套的軟體所擁有的功能,也與單4G智能行車記錄儀配套的軟體功能也大同小異。,
所以如何對已有功能做出差異,且做出的差異可以得到認可,提升產品的價值?如何發掘新的亮點功能?這就是產品負責人需要重點思考、研究及考量的。
針對上面的問題,選擇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進行入手。
馬斯洛需求原理有5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需求。
個人認為對應於功能,即基本功能、特色亮點共性功能,特色亮點專有功能+個性化私有安全功能三個層級。
基本功能即是通用功能,設計思路均一樣;而特色亮點共性功能,特色亮點專有功能+個性化私有安全功能則是需要重點探討研究的。
在進行產品設計時,要圍繞三個功能層級進行功能的選擇及排序。下面結合我所從事的產品,重點闡述一下我對於特色亮點共性功能,特色亮點專有功能+個性化私有安全功能的研究。
2.1 特色亮點共性功能
基於上述觀點及個人理解,在產品功能規劃的前期,先對其他廠家的功能進行體驗、劃分及分析,再站在用戶的角度提出差異化設計。這裡僅僅對可以做出差異的功能(特色亮點共性功能)進行闡述。
2.1.1 預約導航
現有共性方案:配套軟體有常用地址錄入功能,當車主預約導航信息與已錄入地址信息一致時,只需在軟體上點擊預約導航即可,這樣車輛在啟動時就會自動啟動導航。
為簡化用戶操作,提倡數據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特提出基於歷史行駛數據分析的常用地址錄入功能、和基於特定時間點的導航自助功能。
2.1.2 微信接人
現有共性方案:方案均一致。經過各類型產品體驗,基於五要素法中表現層,成為了該功能點的突破點,重點考慮在UI上做文章。以浪漫為主題,打造新好男人,為旅途增加氣氛。
2.2 特色亮點專有功能+個性化私有安全功能
我所從事的智能硬體含有行業功能,所以圍繞行業模塊開展專有功能的設計成為產品負責人工作重中之重。
以下圖開始專有功能設計研究:
圖1是現有各廠家的一種軟硬配合方式,軟體產品作為主叫方,尋求硬體設備被叫方的應答。硬體設備一側通過液晶顯示,或者語音方式在硬體側獨立完成部分信息的展示。帶行業功能的硬體設備也會將部分DVR側狀態信息通知給軟體側,而行業模塊相關信息僅在硬體設備端展現。這種形式對於軟硬互動方面考量較少,這也就成為了突破點,所以提出圖2的形式——軟硬聯動,互為主被叫,全方位展示,將功能最大化。
再看圖2,我們結合馬斯洛需求中的尊重需求和自我需求,分析人性需求。利益信息即時主動通知、歷史信息查詢、控制欲需求、客服系統需求這幾大需求成為至上需求。
為此,作為產品負責人,在軟體產品設計時也進行了重點考慮。下面針對上述提到的對人性需求的分析,轉化為具體的功能對應表:
以上為本人結合自己工作具體情況進行的總結,後續還將對項目管理之敏捷開發、測試、迭代需求挖掘進行總結,請各位批評指正。
作者:程寶田,智能車載產品團隊負責人,5年車載類產品開發設計經驗
本文由 @風騷產品實踐者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