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觀察我們的父輩與爺爺奶奶一輩,我們會發現,他們都有自己的親兄弟、親姐妹。
受計劃生育以及生活水平提高的影響,人們的生育觀有了很大的改變。
現在我們的身邊雖然也有二胎家庭,但相比幾十年前已經大為減少。
同樣的父母,生出來的孩子卻各不相同,體現出人格的獨特性。
「龍生九子各有所愛」,孩子們往往具有不同的氣質與性格。
有人生來安靜溫柔,有人活潑好動,有人反應遲鈍,有人機敏靈活。
雖然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但受到社會文化環境和孩子先天不同氣質的影響,父母不可避免地表現出傾向性。
父母有著自己最愛、最寄予厚望的孩子,那麼誰又會對父母最孝順呢?
當弟弟或妹妹出生以後,父母往往教育老大什麼事都要讓著比自己小的,不能欺負他們,要保護、照顧他們。「你是哥哥姐姐,你應該讓著弟弟妹妹」是這種家庭的真實寫照。
當老大與老二發生矛盾時,或者老二惹禍時,受委屈的往往是老大,有時候明明沒有做錯,卻要當「背鍋俠」。
父母要求老大照顧老二,其實無意中為老大創設了角色扮演的情境。
雖然多了一些不公正,但早早地扮演父母的角色去照顧老二,也讓老大體會到了父母的艱辛。
皮亞傑提出了發生認識論,他認為認知發展的本質就是適應,主體通過動作對客體的適應,乃是心理發展的真正原因。
在老大照顧老二的過程中,由於主體對客體不斷進行著適應,使其認知水平不斷發展。由於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老大一般都比較早熟。
社會作用力理論是一個關於群體或他人影響個體的著名理論,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拉特納提出。
對於一個特定的社會影響源,接受其影響的人越多,這個影響源對於某一目標人的作用力也就越小。
在一個家庭中,父母是影響源,子女是目標靶。
在二胎家庭中,由於只有兩個孩子,因此每個孩子受到的來自父母的作用力就會很強。
但是在三胎甚至更多的家庭中,由於目標靶數量的增加,孩子們感受到的作用力就會小得多。
我們經常可以在新聞中看到某個孤寡老人因拿不到子女的贍養費而將他們告上法庭,而這正是因為子女過多、來自贍養的壓力被分散的結果。
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對孩子人格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而孝順與否也屬於人格特質。
鮑姆林德將父母的教養方式分為四類:
一方面,他們給孩子設定適當的目標,鼓勵他們完成布置的任務。另一方面,他們耐心傾聽孩子的觀點並給予尊重。
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具有自信、懂事的特點。
這類父母對孩子要求很高,經常不留情面、不講道理,也不重視孩子的看法。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表現出不敢表達、適應環境困難的特點。
這類父母無條件地愛護孩子,對孩子沒有要求,放縱孩子。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缺乏獨立性、好衝動。
這類父母對孩子的一切都漠不關心。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不信任他人、沒有安全感。
在家庭中,由於父母生第一胎的時候缺乏撫養經驗,他們要麼對孩子過分嚴厲,要麼對孩子百般寵愛,要麼由於工作繁忙而對孩子缺乏關愛。
在這些環境下成長的老大,要麼對父母存有很大意見,要麼根本不懂得關心父母,要麼由於情感的缺失根本就不與父母接觸。
反之,之後出生的孩子,由於父母具有了一定的經驗,懂得了一些教養方法,因此教導出來的孩子往往更加孝順。
教孩子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科學。孩子是否孝順,最重要的是要看父母如何教導。
權威型的教養方式是公認最科學、最理想的教養方式,而其他三種教養方式都存在著較大的缺陷。
所有父母都應該使用權威型的教養方式,對待孩子要既關愛、又要求,既耐心、又嚴厲。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要一直陪伴在他們身邊,這樣教導出來的孩子才會孝順。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