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賀丹建議:小學教育縮短到5年,將高中納入義務教育範圍。她認為小學6年改5年,便於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許多網友認為,小學6年時間太長,5年完全可以完成教學階段的任務。一般情況下,孩子大學畢業已經22歲,研究生畢業25歲,在校學習時間太長,節省出來的1年時間可以用來參與社會實踐,提升實踐能力。
其實,壓縮小學學制時長的提法已經不是第一次,2016年3月,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就提出過類似建議,他建議中小學學制改成10年。
莫言認為,為了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的考試,小學、初中、高中的學生要提前一個月甚至一個學期結束課程,進行強化複習,12年中有一年半的時間在複習應試,而長期的複習讓孩子們筋疲力盡,厭學情緒普遍。
用大量時間來準備應試考試的現象確實存在,但這是教育者及教育管理部門行為上的偏差,並非制度設計的問題。
如果單從知識學習角度來說,基礎教育階段的時間確實可以大大壓縮,不需要10年,可以更短。教育家尼爾說:「孩子只要有了學習的內在動力,甚至可以在兩年之內學完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三年級的全部課程而考上大學。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6歲前有整整6年的時間,孩子在這個階段學的東西確實十分有限,但這個階段也要用來學習知識嗎?顯然不是,這個階段不是讓孩子學習知識的,是讓孩子感知世界、感知生活的。
2016年7月,21世紀教育研究院在北京召開「基礎教育學制改革研討會」,與會教育專家一致反對莫言提出的「縮短基礎教育學制」。
專家們認為,12年基礎教育學制是世界通行的基礎教育學制,是培育一個孩子身心成熟的必要時間,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提出基礎教育學制要縮短。學制長短並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劃分學段、如何銜接各學段。
事實上,人的一生,每個階段都有它獨特的價值和意義。學習是一個人一輩子的事情,無論是學術大師,還是技術工匠,他們的社會角色不同,對社會的貢獻各異,但每個人的成長都有共同的階段性特點。
經濟社會是不斷發展的,知識技術是不斷更新的,沒有哪個行業、哪個工種是一成不變的,任何人都必須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
知識體系越豐富,學習能力越卓越,跨界能力就越強,未來的機會就越多,競爭力也就越強。
歸根結底,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才是決定一個人最終走多遠的關鍵。
無論哪個階段的學習,無論父母,老師,還是其他教育者,都只能教會孩子最基本的知識和方法,更多的知識需要孩子去自學,更重要的更精華的東西需要孩子自己去領悟。
華羅庚沒上過大學,他卻成為數學一代宗師;同時他又是教師,他教育的學生成百上千,卻沒有幾個學生能與他比肩。
所以,學習的成效,更主要依靠的是學習者自己的努力和悟性。
孩子的「悟道」,需要在各個階段、各種經歷中積累和豐富,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都非常重要。
小時候,孩子一整下午獨自跪坐玩一個玩具,與小夥伴一整天玩一個簡單的遊戲,這些看似留白、毫無意義的時間消耗,卻能培養孩子與自己相處、與他人相處、與自然相處的能力。
給孩子足夠的瘋玩傻玩時間,讓孩子的童年畫紙多留一些輕鬆的空白,這些空白會成為締造孩子美麗人生的關鍵點。
孩子的成長和教育也是如此,不是哪一碗飯、哪一匙湯讓孩子最終長大,也不是哪一本書、哪一節課成就了孩子的優秀。
更好的做法是,讓孩子享受人生的每一個階段。12歲之前,多給孩子瘋玩的機會和時間;同時,不能讓孩子徹底傻玩,在保證孩子體驗生活的前提下,在科學方法的指導下,讓孩子每天學習一點有意義的東西,日就月將,孩子就會越來越優秀。
歡迎評論、轉發或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