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68個學霸身上,看到未來20年扎心真相,有的孩子出生就贏了

2020-09-04 龍寶育兒

人的一生分很多階段,其中最重要的是1-20歲,他們從懵懂無知到成為一個具有獨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說,這20年奠定的基礎太重要了,時間的沉澱,也將他們從一張白紙,劃分為了三六九等,其中的分界線就是高考,一分之差,幹掉一操場的競爭者,今後的人生方向,也開始天差地別。

高考,一場全民矚目的狂歡,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它影響的不光是孩子,還有孩子背後的家庭,白巖松曾經說過,還把夢想寄托在高考上,是好事兒啊,別破壞它。讀書是這個世界上成本最低,收效最大的投資。是的,當我們沒有任何家庭背景的光環時,對於未來只有靠自己的打拼,而讀書之路就是普通家庭的孩子目前最公平的一次競爭和出路。

幾年前,曾有媒體對68位高考狀元和學霸進行了專訪,看看他們和他們的父母,是如何度過人生中最重要的學習生涯的。

廣西南寧的高考狀元楊晨煜總分730分,他的媽媽在接受採訪時說過一段話,一定要在孩子沒有自主思考能力時幫助他養成習慣,家長要自律,不能把孩子丟在一邊玩手機,定型之後,未來的路會很好走。

上海市高考總分660分,她考了613分,而且還是一個理科生,她就是在《詩詞大會》上大放異彩的武亦姝,武媽媽說,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點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場春風化雨,自然無為的過程。武爸爸是一名律師,他堅持在下午四點半關掉手機,陪孩子一起讀書,一家人經常玩成語接龍的遊戲,誰輸了誰就做家務,學習就是玩,玩就是學習。

河北女孩王心儀以707分考進了北大,她的家庭困難,和弟弟上學時經常穿著破爛的衣服被同學嘲笑,她的媽媽只是平和地對他們說,不要理他,踏實做事就好。

安徽狀元武吉洋說,偶爾我也會厭學,不想看書,爸媽注意到了也不說什麼,就把電視關掉,坐下來看書,看到他們在看書,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書了。

廣東狀元張恆說,每當我取到一點的成績的時候,爸媽雖然偶爾會給予鼓勵和肯定,但更多的時候還是潑冷水,及時提醒我的新漏洞,我把爸爸的這種教育方式稱為批評式教育,我覺得很適合我。

北京學霸孫婧妍語文取得了148分的好成績,離滿分僅有兩分,她說,讀書多了就會培養出語感,閱讀的培育也絕離不開父母的引導,父母從小就愛給她讀故事。

湖北理科狀元唐楚玥說,自己並不是一個聰明的人,但是有計劃的學習以及堅持讓她有了今天的好成績。

從這些孩子和父母的分享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後一定有一對更加優秀的父母,他們尊重孩子,家庭和睦,具有教育意識,注重培養孩子的習慣,一定是通情達理,具有遠見卓識的。

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而是有跡可尋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這些父母有著非常多的相似點。

第一,讓孩子熱愛學習和思考

逼著孩子學習和享受學習是兩種境界,成為學霸往往熱衷於邏輯和推理,善於表達,愛閱讀,這跟父母善於啟發,鼓勵孩子思考是分不開的,比如安徽狀元孫萌的媽媽就說,如果是一個場景,我們就帶孩子儘量的去體驗,讓他有感而發,而不是胡編亂造。

第二,為孩子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一個孩子回到家先寫作業,父母關掉電視,放下手機,陪著孩子一起閱讀,和孩子一起解決學習上的困難。而另一個孩子放學後,父母在打麻將,還一邊催促著孩子,我們這輩子也就這樣了,你要好好努力啊。

這是兩種學習環境,也是兩種父母,第一種孩子很容易成功,第二種孩子不是沒有成功的可能性,但是他的出路在於超強的天分和早熟的自律,不然很難衝破階層,他的人生很有可能和父母很相似,這就是父母言傳身教的影響,也是家庭環境的差別。

第三,培養閱讀的好習慣

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看世界名著讀經典,讓孩子在書中體味快樂,閱讀濃縮人類幾千年的文明、科技,是快速獲得知識的最佳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增長孩子的見識,形成正確的三觀,還能開拓孩子的胸襟和視野,讓他建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對孩子的一生都有深遠的影響。

以上的種種都會形成一種品質,這種品質叫做自律,孩子養成習慣,就會在求學階段有好的成績,在走向社會後,無論工作還是生活,也會比別人更成功地迎來幸福的人生。所以,羅斯福曾說,有一種品質可以使一個人從碌碌無為的平庸之輩中脫穎而出,這個品質不是天質,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但教育是通往自律的最快途徑,父母的功勞不言而喻。

所以從這一點看,孩子和孩子之間真的有起跑線可言,有的孩子從出生就贏了,這裡所謂的贏不是父母多有錢,家庭條件有多好,給他報了多少個特長班和學習班,而是父母是否有意識地建立了孩子的好習慣,促成了孩子自律的好品質。

比如武亦姝出生在上海的一個知識家庭裡,她在幼兒園的時候,父母就為他制定了家教方針,每天放學回家要認字背詩詞,學繪畫,和其他小朋友比,她年齡太小,愛玩愛動,根本坐不住,也不想主動去學習,有一次,父母帶他去朋友家玩,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非常喜歡看書,連工具書看得都津津有味,他們家的藏書有很多,客廳、兒童房、書房、臥室隨處可見書籍,大家在一起討論,一起看書。

接下來,武亦姝家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也就不用多說了,父母能給孩子什麼樣的思維觀念和教育資源,孩子的未來起點就有多高。有人統計過,2018年部分省份高考理科狀元共68人,其中70%以上的孩子來自於小康家庭,只有不到5%的孩子來自農村,而在未來的20年,將近一代人的努力下,這種差距會越來越明顯,所以也有人說,真正的教育其實就是拼爹媽,不是官二代富二代財富和權勢的延續,而是教育環境下的拼爹媽,拼的是父母創造的教育資源觀念,以及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處事方式等。

所以當父母下班回家,是下意識地拿起手機刷新聞,拿起遙控器打開電視,還是進孩子的房間,看看他寫作業遇到了什麼困難,他今天又讀到了一個什麼有趣的故事,父母的差距有時就是孩子的差距,不得不承認,有些孩子一出生就贏了,你能相信這個「扎心」的真相嗎?

相關焦點

  • 狀元父母無意暴露扎心真相:有些孩子,一出生就贏了
    而這個習慣從他們出生起,就在父母的薰陶中養成了。陳衝說過,「孩子有自己的獨立思維,她會看到你身上好的東西,她自己會被吸引,所以要以身作則,榜樣的力量是有的。」而我見過很多這樣的父母,還不到40歲,就把所有夢想和期待都嫁接在孩子身上。每天打著麻將,玩著手機,然後告訴孩子「爸媽這輩子就這樣了,你要爭氣。」
  • 幼兒園孩子身上現不明針眼。誰扎的?為什麼扎?用什麼扎?
    經查,白某某,女,1994年出生,系該幼兒園老師;樊某某,女,1972年出生,系該幼兒園保育老師;石某某,女,1996年出生,系該幼兒園老師。三名嫌疑人涉嫌虐待被監護人、看護人罪,已被我局刑事拘留。目前,案件正在進一步偵辦中。
  • 68位高考狀元家庭背景曝光,揭露4個扎心真相.....
    最近,小易看到有媒體採訪了全國68個高考狀元,這時我們才發現,所有一鳴驚人的奇蹟,背後都涵蓋著這四個教育真相!01.為什麼一定要進好學校?可不得不承認,優秀者是少數,大部分孩子還是坐在領獎臺下,膜拜著仰慕著……但那些孩子不是自卑,而是將其視為榜樣,和同學一起,默默努力和奮進著。好的學校是包容且多元的,你可以參加競賽、文藝、課外活動,或者主導社團、研學、志願活動,或者你只是想安靜地當一個學霸……舞臺足夠大,足以讓每個人表現出最好的自己。
  • 2020各省高考狀元刷屏:從68個學霸身上,我們看到了5個共同點
    高考成績放榜後,從語文考出「十年一遇」的146分的唐楚玥,到重慶理科狀元謝欣穎,這些優秀的學霸各個令人感嘆,為什麼同樣是學習,有的孩子是學霸,有的孩子就是學渣?所謂優秀的人必有過人之處,我們圍觀了60多名狀元的故事之後,發現雖然天才是不可複製的,但是成功卻是有跡可循的。
  • 從68位高考狀元家庭背景,揭露4個扎心真相,什麼決定孩子一生?
    苦盡甘來,少年得志,一夜爆火,……被眾多名譽和光環裹挾著的狀元們看起來是標準的「別人家的孩子」。然而,有媒體採訪了全國68個高考狀元,發現,天才是不存在的。所謂的「神仙」一樣的孩子,都不是一鳴驚人的奇蹟,背後暴露了這四個教育真相!為什麼一定要進好學校?王淇穎,裸分722分,今年的北京市高考狀元。
  • 學霸產出率第一?這樣的父母才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
    不知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學霸不一定有當老師的父母,但是,老師的孩子一定是學霸!甚至有的學校的高考橫幅都寫著:」拼贏官二代,考贏教二代!「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呢?一個調查給我們揭示了可怕的真相。 在2018年的高考後,某新聞平臺面向全國的高考狀元發去過一份調查問卷,得到了下面這個圖。
  • 黃渤6個問題扎了無數父母的心:到底什麼樣的起點才算贏?
    好端端又被《極限挑戰》給扎了個心。距離高考還有100天時,極限男人幫在上海崇明中學做了個特別節目。高三考生們站在足球場的同一條起跑線上,黃渤等六個主持人每人提一個問題,如果答案肯定,可以前進到下一條線,否定,就留在原地。
  • 生完孩子之後,為什麼有的人胖了有的人卻瘦了?原因很扎心
    為什麼有的人生完孩子之後會比懷孕前瘦很多,有的人卻比懷孕前還有胖,很難瘦下來?其實除了自身體質原因之外,差別主要在於這幾點,很多人看完這些原因之後表示讓人很扎心。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的體質都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天生就是易胖體質,不管是怎麼注意飲食,連喝水都會長胖,而有的人不管是怎麼吃油膩高熱量的食物,她就是胖不起來,讓人羨慕。
  • 出生缺陷防控,不得不走的「扎心之旅」
    王瑞紅覺得有點「扎心」,她把電話留給了天樂,千叮嚀萬囑咐:「不用害怕,有辦法的,我愛人治療過很多這樣的病例,一定帶著孩子到省第一人民醫院來檢查,我幫孩子化驗確定病因。」王瑞紅的出現,對天樂來說如同黑色天幕中的一束光。一下長途汽車,她就打電話給這位只見過一面的王醫生,沒有想到王醫生特別熱情,如何換車,如何掛號,一路電話不停,隨時貼心指導。
  • 為什麼你的孩子有可能就是未來新型學霸?原因都在你身上.
    家校共育專家船長梁曉玲在活動中做了「面向未來培養新型學霸」的主題分享。她說,在面向未來的新型「學霸」,不只看單一的學科成績,而是在學業和未來競爭中,擁有積極人格和強勁動力,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  我們今天說的主題是「面向未來培養新型學霸」,我的觀點是所有學生都有學霸的潛力。有的孩子是階段性的學霸,如果換一個競爭更大的環境就會垮掉,而真正的學霸是擁有內在系統人格健康度的。
  • 採訪68位高考狀元後,發現了1個扎心真相:是什麼決定孩子一生?
    大家都在感嘆這種學霸就是天之驕子,我們這些普通人是沒有辦法比的。但是看了近幾年的學霸採訪,小樹發現這些學霸並不是我們以為的那樣:拘謹、嚴肅、不苟言笑,相反,他們活潑有趣、落落大方,談吐不凡,而他們的父母們也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都很「佛系」。
  • 不要二胎的家庭,20年後將面臨4個「問題」,第3個問題很扎心
    導讀:不要二胎的家庭,20年後將面臨4個「問題」,第3個問題很扎心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不要二胎的家庭,20年後將面臨4個「問題」,第3個問題很扎心!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68位高考狀元家庭背景曝光,揭露4個扎心真相:到底什麼決定孩子一生?
    苦盡甘來,少年得志,一夜爆火,……被眾多名譽和光環裹挾著的狀元們看起來是標準的「別人家的孩子」。然而,有媒體採訪了全國68個高考狀元,發現,天才是不存在的。所謂的「神仙」一樣的孩子,都不是一鳴驚人的奇蹟,背後暴露了這四個教育真相!從04年到18年,承包了北京市整整11年的第一名,其中連續6年,包攬理科第一。
  • 68位高考狀元家庭背景曝光,揭露扎心真相:到底什麼決定孩子一生
    然而,有媒體採訪了全國68個高考狀元,發現,天才是不存在的。所謂的「神仙」一樣的孩子,都不是一鳴驚人的奇蹟,背後暴露了這四個教育真相。為什麼一定要進好學校?王淇穎,裸分722分,今年的北京市高考狀元。從04年到18年,承包了北京市整整11年的第一名,其中連續6年,包攬理科第一。
  • 乘風破浪的高考狀元|深入訪談68個高考狀元,這些教育真相太扎心
    →這68位高考狀元,離不開父母的教育和習慣的養成。嚴格就能養成孩子良好的習慣嗎?我們以為,學霸都應該是從小就能顯示出過人的天賦,父母每天緊盯學習,對他們高標準嚴要求,才能塑造好一個學習的好苗子。《小歡喜》中強勢的媽媽和學霸女兒很多父母都會慣性地認為「逼」是讓孩子養成良好學習習慣來提高分數的有效途徑,但其實採訪過這68位高考狀元,他們給出的回答往往都是:
  • 從《三十而已》顧佳身上,我看到了教育焦慮的殘酷真相
    這段時間,身邊人都在瘋狂安利《三十而已》,看過劇的朋友紛紛大呼「太真實了」、「太扎心了」!更扎心的是,影視劇裡這種焦慮在我們的家長圈中並不少見。電視劇裡,宋倩和董文潔都有著不菲的收入與體面的工作,但她們每一分每一秒都活在不安與焦慮之中。
  • 為什麼有的父母活成了祖宗暴君?真相扎心了!
    說白了,就是這些父母欺軟怕硬,沒文化沒教養,他們知道,無論自己多任性多作妖,孩子都會原諒寬容。相比於八九十年代出生的獨生子女,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孩子都有兄弟姐妹,父母從小就不會把孩子個個視若掌上明珠,重男輕女思想作祟。他們養兒子是為了傳宗接代,養女兒是為了有個免費保姆有個逆來順受的護工。
  • 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
    導讀: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學習好的孩子,比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聰明?科學家:真相其實很扎心!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真相有點扎心
    有的人說結婚的意義就是為了愛情的延續,有的人說結婚的意義就是為了生兒育女延續後代傳承人類,也有的人說結婚的意義就是為了找個合適的人搭夥過日子,認為結婚的意義就是為感情尋找一個長久穩定的歸宿,還有人說結婚就是為了找個免費的保姆長期不要錢的床上伴侶還能照顧飲食起居。果真如此嗎?真相說出來真的有點扎心。
  • 68位高考狀元家庭背景曝光4個扎心真相:到底什麼決定孩子一生
    當然,學霸的養成是方方面面的,邏輯能力、鑽研能力、認真細緻的習慣......這些好習慣,如果父母從小都逐一幫孩子去鍛鍊、刻意培養,即使天賦上不到狀元的程度,相信未來也一定不會差到哪兒去。,但是我看到的卻是父母在背後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