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分很多階段,其中最重要的是1-20歲,他們從懵懂無知到成為一個具有獨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說,這20年奠定的基礎太重要了,時間的沉澱,也將他們從一張白紙,劃分為了三六九等,其中的分界線就是高考,一分之差,幹掉一操場的競爭者,今後的人生方向,也開始天差地別。
高考,一場全民矚目的狂歡,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它影響的不光是孩子,還有孩子背後的家庭,白巖松曾經說過,還把夢想寄托在高考上,是好事兒啊,別破壞它。讀書是這個世界上成本最低,收效最大的投資。是的,當我們沒有任何家庭背景的光環時,對於未來只有靠自己的打拼,而讀書之路就是普通家庭的孩子目前最公平的一次競爭和出路。
幾年前,曾有媒體對68位高考狀元和學霸進行了專訪,看看他們和他們的父母,是如何度過人生中最重要的學習生涯的。
廣西南寧的高考狀元楊晨煜總分730分,他的媽媽在接受採訪時說過一段話,一定要在孩子沒有自主思考能力時幫助他養成習慣,家長要自律,不能把孩子丟在一邊玩手機,定型之後,未來的路會很好走。
上海市高考總分660分,她考了613分,而且還是一個理科生,她就是在《詩詞大會》上大放異彩的武亦姝,武媽媽說,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點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場春風化雨,自然無為的過程。武爸爸是一名律師,他堅持在下午四點半關掉手機,陪孩子一起讀書,一家人經常玩成語接龍的遊戲,誰輸了誰就做家務,學習就是玩,玩就是學習。
河北女孩王心儀以707分考進了北大,她的家庭困難,和弟弟上學時經常穿著破爛的衣服被同學嘲笑,她的媽媽只是平和地對他們說,不要理他,踏實做事就好。
安徽狀元武吉洋說,偶爾我也會厭學,不想看書,爸媽注意到了也不說什麼,就把電視關掉,坐下來看書,看到他們在看書,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書了。
廣東狀元張恆說,每當我取到一點的成績的時候,爸媽雖然偶爾會給予鼓勵和肯定,但更多的時候還是潑冷水,及時提醒我的新漏洞,我把爸爸的這種教育方式稱為批評式教育,我覺得很適合我。
北京學霸孫婧妍語文取得了148分的好成績,離滿分僅有兩分,她說,讀書多了就會培養出語感,閱讀的培育也絕離不開父母的引導,父母從小就愛給她讀故事。
湖北理科狀元唐楚玥說,自己並不是一個聰明的人,但是有計劃的學習以及堅持讓她有了今天的好成績。
從這些孩子和父母的分享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後一定有一對更加優秀的父母,他們尊重孩子,家庭和睦,具有教育意識,注重培養孩子的習慣,一定是通情達理,具有遠見卓識的。
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而是有跡可尋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這些父母有著非常多的相似點。
第一,讓孩子熱愛學習和思考
逼著孩子學習和享受學習是兩種境界,成為學霸往往熱衷於邏輯和推理,善於表達,愛閱讀,這跟父母善於啟發,鼓勵孩子思考是分不開的,比如安徽狀元孫萌的媽媽就說,如果是一個場景,我們就帶孩子儘量的去體驗,讓他有感而發,而不是胡編亂造。
第二,為孩子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一個孩子回到家先寫作業,父母關掉電視,放下手機,陪著孩子一起閱讀,和孩子一起解決學習上的困難。而另一個孩子放學後,父母在打麻將,還一邊催促著孩子,我們這輩子也就這樣了,你要好好努力啊。
這是兩種學習環境,也是兩種父母,第一種孩子很容易成功,第二種孩子不是沒有成功的可能性,但是他的出路在於超強的天分和早熟的自律,不然很難衝破階層,他的人生很有可能和父母很相似,這就是父母言傳身教的影響,也是家庭環境的差別。
第三,培養閱讀的好習慣
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看世界名著讀經典,讓孩子在書中體味快樂,閱讀濃縮人類幾千年的文明、科技,是快速獲得知識的最佳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增長孩子的見識,形成正確的三觀,還能開拓孩子的胸襟和視野,讓他建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對孩子的一生都有深遠的影響。
以上的種種都會形成一種品質,這種品質叫做自律,孩子養成習慣,就會在求學階段有好的成績,在走向社會後,無論工作還是生活,也會比別人更成功地迎來幸福的人生。所以,羅斯福曾說,有一種品質可以使一個人從碌碌無為的平庸之輩中脫穎而出,這個品質不是天質,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但教育是通往自律的最快途徑,父母的功勞不言而喻。
所以從這一點看,孩子和孩子之間真的有起跑線可言,有的孩子從出生就贏了,這裡所謂的贏不是父母多有錢,家庭條件有多好,給他報了多少個特長班和學習班,而是父母是否有意識地建立了孩子的好習慣,促成了孩子自律的好品質。
比如武亦姝出生在上海的一個知識家庭裡,她在幼兒園的時候,父母就為他制定了家教方針,每天放學回家要認字背詩詞,學繪畫,和其他小朋友比,她年齡太小,愛玩愛動,根本坐不住,也不想主動去學習,有一次,父母帶他去朋友家玩,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非常喜歡看書,連工具書看得都津津有味,他們家的藏書有很多,客廳、兒童房、書房、臥室隨處可見書籍,大家在一起討論,一起看書。
接下來,武亦姝家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也就不用多說了,父母能給孩子什麼樣的思維觀念和教育資源,孩子的未來起點就有多高。有人統計過,2018年部分省份高考理科狀元共68人,其中70%以上的孩子來自於小康家庭,只有不到5%的孩子來自農村,而在未來的20年,將近一代人的努力下,這種差距會越來越明顯,所以也有人說,真正的教育其實就是拼爹媽,不是官二代富二代財富和權勢的延續,而是教育環境下的拼爹媽,拼的是父母創造的教育資源觀念,以及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處事方式等。
所以當父母下班回家,是下意識地拿起手機刷新聞,拿起遙控器打開電視,還是進孩子的房間,看看他寫作業遇到了什麼困難,他今天又讀到了一個什麼有趣的故事,父母的差距有時就是孩子的差距,不得不承認,有些孩子一出生就贏了,你能相信這個「扎心」的真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