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5 14: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關心奉賢大小事,關注「上海奉賢」一手掌握!
食品安全知識月月賽
為加大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及科普知識的宣傳力度,鼓勵市民關注參與食品安全,形成食品安全宣傳常態化,自本月開始,由區食藥安辦主辦的「2020年奉賢區食品安全知識月月賽」正式上線。
活動規則:
1、活動共6期,每月5日上線,至15日截止。
2、結合每期宣傳內容,設置競賽題。每期答對5題者,即可參加抽獎。每個微信號有3次機會(分享後可額外增加1次),僅有1次中獎機會。
3、獎品發放對象僅限奉賢區居民。
4、連續6期答題全對,但未中獎者,將獲得一次額外抽獎機會。
本期獎項設置:
一等獎:樂扣保鮮盒
二等獎:搗蒜器
三等獎:筷勺套裝
參加方式:掃描下圖二維碼。
特別說明
獎品將通過快遞免費寄送到中獎者指定地址(註:收貨地址須為上海市奉賢區轄區,不符合條件者,獎項將被取消)。
快來參與吧!
答案就藏在下面文字裡
梅雨季節 食品安全不容忽視
梅雨季節的天氣讓人捉摸不透,時而天晴,時而大雨,環境溫度不斷攀升,各種微生物生長繁殖旺盛,容易導致食品腐敗變質,加上人們在夏季貪涼,常常食用未經充分加熱的食物,所以夏季是細菌性食物中毒的高發季節。
提醒廣大市民朋友們在日常生活和外出旅行時,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防範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病。
控制溫度是關鍵
細菌在10℃-60℃生長繁殖較快,易致食物變質,因而10℃-60℃就被稱為「食物的危險溫度」,其中37℃-42℃最危險。
所以,已加工食物一定要儘快食用!
家庭烹飪時,要確定食物燒熟煮透。大多數細菌和病毒不能耐受高溫,可通過加熱殺滅。加熱食物時,其中心溫度達到70℃以上並保持30秒以上,即可確保食用安全。
已經加熱的食品應避免在危險溫度中暴露超過2小時。如果沒有合適的保存條件,熟食在危險溫度下超過2小時的,應在確認食物未變質並經充分加熱後方可食用。
冰箱存放有訣竅
在日常生活中儘量避免剩餘飯菜。未食用完的飯菜應及時在冰箱中冷藏,但冷藏不應超3天。在冰箱內同時存放生、熟食品的,應按熟上生下方式存放,冰箱的冷藏溫度應在5℃以下。製作涼菜原料應新鮮、衛生,刀、砧板等要洗燙乾淨,涼菜要現吃現做。
食品保存時,魚、肉、蛋、禽和大豆製品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需低溫存放。冷藏於冰箱中的鮮蛋取出後要儘快使用,不可再次冷藏。因雞蛋取出後在室溫下會「發汗」,小水滴可破壞蛋殼的表面保護層,使表面汙染的微生物容易穿透蛋殼進入蛋的內部。
食物防黴很重要
如何發現食物是否感染黴菌?一般可從食物性狀的改變來進行判斷,比如顏色、質地和氣味。
首先,顏色的變化是黴變食物外觀形狀上最重要、最直接的可以觀察到的方面,其次是質地。以較為常見的幾類易黴變食物為例:黴變大米表面呈淺黃色、淺灰色或綠色等,其質地也變得鬆軟,易於捏碎;吃剩的饅頭、飯菜保存數日後,其表面可能長出灰白色、黃色或綠色的絨毛樣黴菌;存放時間過久的糕點,其表面可能出現綠色、白色或黑色的斑點;花生米發黴後,剝去紅衣,顏色變黃。最後,就是許多發黴的食物均可以聞到一股黴味。如果觀察到食物有這些性狀的改變,即可以初步判定食物發生了黴菌汙染,不應繼續食用。
黃梅天做好對食物的防黴工作很重要。潮溼、通風條件差的密閉環境有利於黴菌繁殖和毒素的產生,家庭貯存食物時,最重要的是注意通風、防潮。
對於不同的食物可以有不同的防黴變方法:
乾燥法:將食品曬乾、風乾、烤乾、烘乾後,放在密封的容器中,以防受潮,對保存茶葉、花生米、木耳、筍乾等食品適用。
低溫或高溫法:把食品放進冰箱,既低溫,又乾燥,但熟食品不宜長放;高溫法,比如用微波爐烘一下餅乾,能長時間不黴變。
低氧法:讓食品與外界隔絕,減少黴菌滋生所需的氧氣。比如在醬油瓶、醋瓶內加入少許芝麻油或熟花生油,使之與空氣隔絕,可防止黴菌生長;在香腸等肉類醃製食物外面塗一層食用油,也能起到同樣效果。
其他防黴法:比如在大米中放海帶等,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黴菌生長。
資料:食安奉賢
原標題:《2020年奉賢區食品安全知識月月賽正式上線!每個月都可以來這領獎》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