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明朝歷史的人都知道,歷史上最後一位丞相是胡惟庸。他在洪武年間死去,也代表著中國古代維持一千多年歷史的丞相制度徹底湮滅。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胡惟庸的生平以及死亡的未解之謎。
胡惟庸的生平
胡惟庸出生時間不詳,出生地是安徽濠州定遠,現安徽省鳳陽縣。從籍貫上而言,他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以及功臣之一的李善長均是同鄉人。在元末起義領袖韓林兒創立的龍鳳元年期間,在和州認識並投靠朱元璋。彼時的朱元璋與陳友諒正在鄱陽湖上大戰。隨著朱元璋打敗陳友諒、張士誠和元軍殘黨創立大明朝之後,胡惟庸也隨之一併被提拔,從最初的元帥府奏差到參知政事,再到最後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可謂是一步一個腳印,靠著自己的才學走向了人生巔峰。
劉基之死
在談胡惟庸之死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劉基之死的具體原因。劉基是明朝傑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從朱元璋、陳友諒和張士誠三方勢力針鋒相對之時便伴隨著朱元璋,足智多謀,幫助朱元璋在多次關鍵時刻和戰役中獻出了許多有預見性的建議,為朱元璋成功稱霸天下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中包括朱元璋面對兩條戰線猶豫不決之際提出攻打陳友諒為先的建議,以及離開韓林兒麾下自立大明創造新歷史的決策。這也就有了「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劉基之死表面起源於年老體弱,但據後人對史料考究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即是朱元璋賜死。
劉基為朱元璋立下了汗馬功勞和卓越功勳,既是朱元璋信任並重用他的原因,也是賜死的原因。朱元璋的性格裡容不得比他聰明,比他有遠見的人存在,尤其是這人還活在自己身邊,而且曾經多次就重要決策上面公開反駁自己,雖然最後都取得如願結果。正因如此,朱元璋在劉基六十五歲臥病在床無法上朝之時,安排胡惟庸帶著御醫去看望劉基,但御醫的藥實際上就是他給劉基的毒藥。
胡惟庸之死
在楊憲死後,胡惟庸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和獨寵。而在劉基死後,浙東集團的勢力徹底瓦解。相反的,胡惟庸所在的淮西集團成員幾乎遍布朝野,其中包括了功臣李善長和徐達等人。胡惟庸是更加的囂張跋扈,驕橫之深竟到了敢直接攔截並扣下地方官員上報到朝廷的奏摺直接查看,慢慢地也不向朱元璋匯報。由於當上了丞相,地方和貴族的子弟逐漸向其獻媚,阿諛奉承之人日益漸長。隨後他老家定遠竟長出了石筍這種異象生物,這讓胡惟庸更加堅信自己是天選之人,在內心深處漸漸有了不一樣的心理。
之後多個地方官員因濫用職權實施違法之事被朱元璋所知並責罵,而胡惟庸便瞅準了這些官員,與其私會飲酒並拉攏。而後,胡惟庸的兒子意外從馬車墜下被沿路馬車碾死,胡惟庸大怒殺死了駕車之人,這令朱元璋更加意識到他已不受控制,直接對胡惟庸說道:殺人償命。這件事讓胡惟庸明白,壓在他命運的最後一根稻草便是造反,馬夫之死成為了胡惟庸秘密謀反的導火索。直接導致胡惟庸死亡的便是佔城國進貢朝拜之事。胡惟庸等一眾人等未通知朱元璋,使得朱元璋清查數人罪行,並下令殺死汪廣洋。汪廣洋一死,胡惟庸密謀造反之事慢慢浮出水面,多人向朱元璋陳述胡惟庸造反時日已久。造反之事敗露之際即是胡惟庸死亡之時。
未解之謎
如今,仍然有許多明朝歷史愛好者就胡惟庸死亡的真正原因提出自己的觀點。大多數歷史愛好者認為胡惟庸之死是他的性格使然。一輩子的放縱驕橫,禍害忠良是他走向死亡的原因。也有人認為是他的野心使然,從投靠朱元璋起就有異心,對皇帝之位虎視眈眈進而造反最終導致他走向死亡。但仍有不少人認為,胡惟庸之死其實是朱元璋為了對抗延續上千年的丞相制度而做出的努力,他是朱元璋底下的一枚棋子,一個犧牲品,只有他犧牲了,朱元璋面對天下蒼生,才有理由有膽量廢除丞相制度,取而代之建立內閣制度,在未來的百餘年便出現了後面明朝皇帝不上朝,國事盡由內閣大臣打理的現象。
參考文獻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十六》
《明史·列傳第一百九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