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代孩子怎麼上學
8歲上小學,一學期就是一年,考砸了家長也要受罰
各大中小學陸續開學了。中國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學校,那你知道古代學生上學和現在有什麼不同嗎?孩子幾歲能入學?有考試嗎?學習不好的會有體罰嗎?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古代學生是怎麼讀書的吧。
A
8歲上學不奇怪
20歲上小學也正常
現代一般規定孩子六七歲入學,古代晚於現代,大體在8歲至15歲之間。其中,為一些現代家長所忌諱的「八歲八糊塗」的8歲入學年齡,在古代最主流。好多名人都是8歲入學的,如東漢哲學家王充、宋代文學家蘇東坡都是8歲入學。
《大戴禮記·保傅》稱,「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從中可以看出,先秦時代是8歲入學。一直到明清時期,這種「大齡入學」傳統都未改變。《嘉靖太平縣誌》記載,明代太平縣「令民間子冀盼八歲以上、十五歲以下,皆入社學」;《嘉靖香山縣誌》則稱,有讀書潛質的「八歲至十有四者,皆入學」。
據《舊唐書·孫思邈傳》,孫思邈雖是7歲入學,但他當時已能「日誦千餘言」,以至於洛州總管獨孤信見到他時大為驚嘆,稱「此聖童也」,所謂「聖童」即現代所說的神童。
在古代,甚至20歲讀小學都是正常的。明魏校《莊渠遺書·渝民文》稱,「凡為父兄者,如有子弟年六七歲至二十歲未冠者,俱要送入社學。」社學,即地方官府奉朝廷詔令所設的「鄉村小學」。
B
一學期短則三個月,長的竟一年
中國古代是傳統的農業社會,一切圍繞農事展開,小學教育亦然。入學時間,除「秋季入學」外,還有「春季入學」和「冬季入學」。
開學日期的選擇,與學期的長短相關。古代的學期與現代完全不一樣,短者三個月,長者一年。冬學多「三月制」,相對較短,以明代為例,一般從每年的臘月到次年三月。如果是「八月制」和「十二月制」,一般都是春季入學,八月制一般「上元入學」,「八月終解館」;十二月制一般「正月望後啟學」,「歲暮罷館」。
在漢代,這三個入學時間很流行。據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具體入學時間是這樣安排的:正月農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硯冰凍時。從中可以看出,漢代的小學教育主要是利用農閒時間,這也是中國古代教學的一大特點。
C
學習不好會挨揍
家長也會要受罰
古代對小學生的行為管理相對嚴厲,家長也大多認同「不打不成器」。學習不認真或學得不好,被打板子、抽鞭子、罰跪……如同家常便飯。王充《論衡·自紀篇》稱,「書館小僮百人以上,皆以過失袒謫,或以書醜得鞭。」可見,在漢代就流行體罰學生。
體罰,在古代叫「撻罰」。到後來,撻罰手段不僅沒有取消或減輕,反而加重了。在明代,「撻罰」便為鄉村小學普遍採用,嚴重時連學生家人都跟著受罰。明黃佐《泰泉鄉禮·鄉校》中規定,「如若無故而逃學一次,罰誦書二百遍;二次,加樸撻,罰紙十張;三次,撻罰如前,仍罰其父兄。」
■來源:天下湖南網
D
大小考試不斷
打分就畫××○○
古代檢查學生的學業情況,也靠考試,俗話說「小考天天有,大考三六九」,在古代還真有這情況。如在宋代,老師會逐日測試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這叫「日考」;另外還有「月考」、「季考」等多種。
到清代,小學考試更形成了制度,依講課和教學方式與內容的不同,而採取不同的考試形式。公課、月課一月考一次,朔望課半月一考,季課一年考四次。另有會課的多次考,義學的抽考等等。如果重要考試考砸了,還允許「補試」。
具體考試日期,各個朝代、乃至各個學校都不同。
古代考試成績評定方式較豐富,有「十分制」、「打鉤制」、「評語制」等,但無現代流行的「百分制」。以「打鉤制」來說,優秀的打○,一般的打△,差的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