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爆出安徽太和4家醫院涉嫌騙保的事件,這個時間使我想到今年發生在真金道人身邊的一件醫療亂象的事兒。
伯父住進了婦科醫院
真金道人有一個伯父,現在70多歲了,這個伯父一生孤寡,是一個身有殘疾的老光棍。真金道人的爺爺奶奶去世的比較早,父親、伯父和叔叔還尚未成年,導致家裡特別窮,伯父腳上長了癰瘡,也沒人指點和錢去醫院治療,因此伯父有點殘疾。伯父是村裡的殘疾加五保戶,看病住院的費用有部分是可以報銷的,今年身體有點不舒服,打電話給我想去醫院看病,要我幫承擔一點不能報銷部分的費用,我為此拿2000元給堂哥安排去看病,過兩天我堂哥非常生氣地給我打電話,說伯父早已住進了祁東縣裡面的一個婦科專業醫院。我對此也非常奇怪,一個大男人居然被住進了婦科醫院,這裡面應該是有問題和貓膩的,由於我在外省工作,沒時間和精力去探究具體原因。
個別醫院和個人打起了醫保的主意
近年來國家為解決看病貴和看病難的問題,出臺了一些好政策,擴大了醫保覆蓋面和醫藥及住院報銷的範圍,這本來是一件利民便民的好事情,但有些醫院和個人卻在其中搞起了醫院創收和個人發家致富的大名堂。
今年以來中國裁判文書網曝光一些醫院騙保案:2016年8月以來長沙春望醫院院長劉某光、副院長李某轉,涉嫌以截留藥品、虛開發票等方式騙取國家醫保基金共計人民幣425萬餘元,最後劉文光等人被判以詐騙罪處於刑期和罰金;遼寧省錦京醫院辦理虛假住院、製作虛假住院病歷及虛假費用結算表等方式騙取醫保基金290餘萬元,院長黃科已於2019年被刑拘;重慶學府醫院通過虛增用藥數量偽造住院病歷等方式共計騙取醫保資金875萬餘元,其中院長被判處有期徒刑14年。
這些案件的查處和判決應該可以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的吧,為何現在又爆出安徽太和4家醫院涉嫌騙保的事件,感覺醫院騙保成功概率挺高的,是不是我們的監管和騙保風險監測還有漏洞?其實這樣的漏洞我認為還是可以解決的。
應儘快建立醫保風險監測體系
真金道人在保險公司做風險合規工作,本職就是識別和監測風險、預防風險、處置風險,對醫療這塊來說有一定了解的,目前很多醫院是沒有聯網的,確實對風險監測這塊還是有缺陷的,對於這些缺陷和問題也不是那麼難解決的,在此提出一點點小小的建議。
真金道人覺得我們的醫療監管單位和醫保主管單位應建立起一套覆蓋所有具有醫保結算醫院的醫療風險監測體系,醫院所有病人、醫生、用藥、住院、手術等信息要全部實現聯網,設置一些風險監測指標,比如每個人或某類人看病的病的頻率、用藥數量、不同病使用同類用藥、手術耗材數量、一定時間內同齡病人數量、住院原因和數量等等指標,通過大數據篩查,可以鎖定異常數據,並對這些異常數據進行分析,可疑的進行立案調查,我覺得通過這樣的手段還是能對騙保起到一定的作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