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1》:王小帥半自傳體的童年影像

2020-12-22 宿夜花

文:宿夜花

《我11》是王小帥半自傳式的童年影像,它延續了導演一貫的創作特點:表現時代洪流下普遍的小人物命運,注重描摹個體的生命體驗、探索個人的生存意義與自我價值追尋。既有用長鏡頭記錄平民式生活的冷峻紀實性,又兼有表現青春、成長感悟的美妙與明麗

01.個人敘事空間的構建

通常情況下,一個風格突出的作者式導演的作品會形成一種極具辨識性的個人話語表達,在導演構建的個人敘事空間中,無論是從內容方向:主題、人物、情節,直至影像美學特徵,形成了高度的一致性。這種導演個人話語體系在華語電影中頗為常見。例如,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構建了一個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下的傳統「家」的解構重塑;賈樟柯的「故鄉三部曲」則是時代變遷下的普通人精神困惑。

《我11》放到王小帥的話語體系下是導演半自傳體的「三線建設三部曲」的第二部,它與前作《青紅》形成一種呼應(第三部為《闖入者》)。《青紅》的背景是80年代初,而《我11》則是略微提前的幾年,正是王小帥以及同輩導演十歲出頭的年齡。而選擇酷似賈樟柯的小演員飾演主角,更體現出了致敬一個時代的創作追求。

影片與導演前作《青紅》的互動性基本上是全方位的,相仿的「三線建設」故事背景、西南山區霧靄瀰漫的潮溼氣息歷史意志下的個人困境與兩代人磨合理解的主題。更為巧妙地是影片風格上的繼承性。開篇的窗戶、門框等線條形成的機械化制式化的畫面分割,固定視點的景深構圖,高音喇叭廣播體操、整齊劃一的白襯衫等聲音視覺符號,與《青紅》異曲同工的影片話語構建,自然地昭示主流話語權力對身體和意志的規訓

在這種典型的個人敘事話語內,看似散文化的情節便有了更強的凝聚力,時代劇式的故事、典型的人物、個體生命的成長母題便帶有了導演的作者式印記。影片通過開篇獨白簡明扼要地揭示主題、又通過「白襯衫」的線索、11歲男孩王憨的視角,連接起一連串的記憶畫面。「白襯衫」也從最初的物質渴望逐漸成為他深入了解世界的「工具」。

「我們在生命的過程中總是看著別人,假設自己是生在別處,以此來構想不同於自己的生活。可是有一天,你發現一切都太晚了,你就是你,你生在某個家庭、某個時代,你生命的烙印不會因為你的遐想而改變,那時,你所能做的就是接受它並尊重它。」

02.印象派靜物畫

影片《我11》的英文名「11 Flowers」即是靜物畫十一朵鮮花」,不同於賈樟柯的《三峽好人》對劉小東靜物畫《溫床》的隱性呼應,王小帥直接將鮮花作為最主要的顯性意象,並將其作為父親家庭教育的載體以及父親人格的象徵。進而通過父親這一落寞的知識分子形象,反映一代人的生存境遇與情感訴求。同時,導演借父親角色對莫奈印象派」的認同不僅是人物性格的寫照,更是導演對影片風格的一種暗喻。

印象主義作為繪畫流派,注重繪畫的審美功能,通過個人的微妙感受、獨特的思維方式與情感體驗對光線與色彩的推敲以再現個體的瞬間視覺印象。因此,印象派也逐漸派生至文學、電影等多個不同形式的藝術領域。

這與以王小帥為代表的第六代導演的理念「用影像講述個人的生命印記與經驗」是一致的。因此,影片的戲劇性與封閉性被最大程度的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人生記憶中碎片式瞬間映像:霧嵐瀰漫陰雨連綿的西南山區、錯落有序的舊房子、清幽靜謐的竹林、富有童趣的捉迷藏玩彈弓畫面,在記憶的濾鏡下、灰白畫面、靜態構圖簡單洗鍊的呈現下,顯得格外詩意並帶有懷舊氣息

03.典型的父親形象:時代的致敬與輓歌

除卻導演特色的一脈相承與回憶視角下的詩意與抒情,影片對時代還原的關鍵還在於典型的人物塑造。

父親王伯駒(王景春飾)是一個典型的又極為真實的知識分子形象。與過往文藝作品中的理想型知識分子形象不同的是,他沒有過分的理想主義,也沒有過分執拗並困頓於自我世界中的那份不食人間煙火的清高孤傲,他謹小慎微、明哲保身,懂得世俗世界的生存法則與人情世故。對於他而言,繪畫是一種忠於內心靈魂的自我表達、是一種不受制於人的自由。

如果說《青紅》中的父親尚且是專制且蠻橫的、帶有傳統父權思維家長對子女的強迫意志,那麼《我11》中的父親則是另一種典型,世俗生活中的窩囊與隱忍卻用思想上的豁達與包容去啟蒙孩子的天性。「光線最強的地方的下面反而會是最暗的」,他對複雜人性的理解、看似尋常卻又超脫的人生哲學,總是以一種漫不經心的輕妙口吻教育給兒子。

而閆妮飾演的母親則是另一種意義上的隱忍與堅強,物質上的困頓、柴米油鹽醬醋茶中的生存哲學,使他有一種「喜不形於色」的嚴厲,她對生活的韌勁意志、對兒女的愛意都隱藏在對日常瑣事的精打細算中。「慈父嚴母」的形象在閆妮、王景春的演繹下熠熠生輝。

從《警察日記》中的平民英雄郝萬忠到《地久天長》裡的機械廠工人劉耀軍,王景春的表演,既沒有對「高大全」形象的刻意追求,也沒有對人物的美化與矯飾,帶有著平民式溫情普通人的生存智慧與處世哲學,就像我們生活中的人那樣,真實立體、鮮活可愛。從柏林電影節銀熊獎到中國電影金雞獎的影帝,他塑造的人物,雖無光鮮華麗的外表卻光彩四射,那種質樸動人的溫情和通達包容的生存智慧,在他不經意的微笑之中,有著感染人心的力量。

三線建設者的情感與命運是王小帥「三線三部曲」的核心主題,一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就像是對逝去的理想與青春的自我撫慰,影片也是對一個時代的致敬與輓歌。《青紅》中青紅的父親為了自己的「上海情結」強迫了青紅的意志、以犧牲青紅的青春活力為代價;而《我11》中總有無奈與失落,他們並沒有將其轉嫁到兒女身上,轉而用一種豁達的態度,父輩與子輩間也實現了更深的寬容與和解

「我們整個的過去三線廠的建設,其實為現在整個的變化也起到作用,他們貢獻了很多的青春、生命,甚至是子孫都在那兒建設。這些人常年背井離鄉,常年離開家鄉,我在裡面生活就感覺到他們的那種心情,既在建設,同時又很渴望回到自己的老家。」(《我11》王小帥揭秘拍攝幕後 向"三線建設"致敬)

04.孩童視角與精神成長

「那就是我青春期的開始,似乎一夜間童年就這麼過去了。未知、新奇甚至是充滿荷爾蒙信息的成人世界,就這樣展現在眼前,所以我非常想把那個歲月的深刻記憶,拍成故事。」(王小帥談《我11》:我的青春期從11歲開始)

相較於《青紅》的冷峻凝重,《我11》將情感的重心更多地匯聚在個體的生命體驗,孩童視角的純粹與單純柔化了青春的殘酷與成長的沉重。特定時代的詩意青春對美好事物的憧憬與幻想,使人聯想起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青春的躁動與暴力啟蒙的英雄情結,又會使人想到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不同於姜文的魔幻癲狂、浪漫寫意、恣意澎湃,亦不同於楊德昌的極度克制、冷靜與理性,王小帥的成長寓言並無太多濃墨重彩的儀式化書寫,只是將生命的迷惘與歡欣、成長的感傷與喜悅置於最日常化、生活化的細節之內。

王憨在對覺紅那種如夢似幻的朦朧愛慕中,體味到了最美好的青春悸動;在母親洗衣服發現的「第一次」之時,實現了生理上的成長。青年人通過械鬥宣洩荷爾蒙,使他既興奮又畏懼,浴室中灼熱的蒸汽、雨天溼漉漉的空氣,無不昭示著男性內心潛在的力量渴望、英雄夢想與暴力情結;成年人的權力傾軋與謝覺強的叛逆死亡,完成了對複雜人性的認知,也實現了真正意義的成長。

影片中採取了一個精心設計的隱喻性構圖來呈現王憨的成長,在河中的王憨彎下腰向後看,主觀視角的倒置畫面,暗喻著王憨在成長的反叛、自我的顛覆中重塑自己的認知觀,從成人意志單向定義的「好壞」標準與世俗社會灌輸的價值尺度,轉向以關懷個體生命與人性、忠於自我內心的精神成長

正如影片開篇的獨白,比起反思、批判、窺探,影片更多地是一種對生命本身的肯定與尊重,它不可避免地沾上一種既定的烙印,但詩性的生命體驗、美好的愛情啟蒙、青春的多彩活力、意志的隱忍堅強,始終都是人生中最純粹的美好。

本文版權歸 宿夜花 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相關焦點

  • 王小帥《我11》:壓抑時代的童年往事
    很多人都說王小帥死扛著文藝電影的大旗不鬆手,但自《青紅》以來,這位習慣於地理空間上騰轉挪移的導演,與其說更注重商業性,不如說對敘事本體有了更切膚的尊重。但王小帥電影中一以貫之的「生活在別處」的自況性表達,仍相當倔犟。《我11》跟他的前作相比,更為從容,親切。但由於兒童視角和三線建設的背景,對於新新人類而言,仍是陌生的。再加上,王小帥的敘述法則,還是在悄無聲息地破壞戲劇張力。
  • 搜狐人文影展《我11》:王小帥盼引起觀眾共鳴
    早前周立波曾認為《我11》片名太文藝,王小帥回應表示,自己與周立波雖然是好友,但事業選擇大相逕庭。「比起商業的聳動的片名,我更希望能引起觀眾共鳴。」王小帥也表示,不管影片商業表現如何,自己覺得做過就值得,絕不後悔。
  • 《我11》曝光全新海報 殘酷青春5月18日上映
    《我11》電影海報   由王小帥執導,實力派演員閆妮、喬任梁、王景春等加盟出演的電影《我11》於今日公布了電影的全新海報,海報中,由劉文卿所飾演的「少年王小帥」王憨導演王小帥表示,之所以選擇讓一個11歲的孩子成為海報的主角,是希望喚起人們心中埋藏已久的童年記憶,去回憶那個充滿溫情又帶著迷茫的特殊歲月。   和王小帥以往的殘酷青春風格一樣,《我11》依然反映的是此類題材,只不過,相比於《青紅》、《十七歲的單車》從成人的視角去看世界,《我11》選擇了用孩子眼中的充滿傷痕的世界,去表現那個特殊的年代所獨有的痕跡。
  • 王小帥談《我11》:中國藝術電影欲遮還羞的尷尬
    王小帥談《我11》   搜狐文化:現在我們的院線設置是否不太科學,全是放商業片的,沒有專門的藝術片院線,更不必說專門長線放映的。我覺得中國觀眾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電影類型太單一。  王小帥:我也曾對影院小有微辭,不過後來想想,可能影院也很無奈。我總在呼籲,國家對此要有所作為。我認為,文化藝術與教育,醫療這些相似,如果完全投入市場競爭,那它只有死路一條。國家有所作為才是其發展的好方式。  我去過巴黎很多次,放藝術電影的影院牆上都會掛一個牌子,明確標識出「藝術影院」,非藝術電影進不了這條線。
  • 《我11》5.18上映 觀影臺前幕後大盤點
    盤點三:《我11》明日首映 獲賈樟柯、何平、姚晨,高圓圓,景崗山,程青松等好友助陣  《我11》即將首映,王小帥的好友們也紛紛送上祝福。姚晨、高圓圓、程青松等圈內好友皆以錄製VCR的形式為王小帥《我11》助陣加油。
  • ...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大師班迎來首位嘉賓王小帥!(附大師班日程表)
    「我老覺得要保持一個特別敏感、脆弱、柔軟的心,只有這樣才能感應這個社會發生變化,給我找到創作的衝動和確切的角度。」在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大放異彩的《地久天長》,就來自王小帥看到的一個社會新聞。不過這部電影的國內票房只有4471萬,甚至不及同時期上映的商業片票房的零頭。有太多人問過王小帥:如何平衡電影的商業屬性和個人表達。
  • 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大師班迎來首位嘉賓王小帥!(附大師班...
    「我最恐懼的是,上飛機、進酒店,掃健康碼,我害怕自己的掃不出來。我都已經崩潰了,其他老年人可想而知。」不習慣手機支付的王小帥,甚至去買東西都曾感到害臊,「人家都在刷二維碼,一下就過去了,我就咬住牙,就算被別人嘲笑我也要拿現金出來,我就老做像螳臂當車一樣的事。」
  • 王小帥手機短片關注白領 將拍自傳體電影
    日前導演王小帥執導的首部手機電影《最熟悉的陌生人》和臺灣歌手吳克群的導演處女作——手機MV《戲劇天才》在北京揭開神秘面紗。王小帥的作品引發好評,但是吳克群的作品有不少觀眾反映看不懂。  今年7月,王小帥拍攝了首部手機電影《最熟悉的陌生人》,講述一位事業處於上升階段的都市男性,在工作和生活之間取捨、平衡的故事。
  • 著名作家蔡駿首部半自傳體長篇扛鼎新作上市
    著名作家蔡駿首部半自傳體長篇扛鼎新作。上海,是光的存在,是暗的虛無。從一對少年到兩個男人,兩場葬禮點燃二十年秘密奇幻之旅.從上海到巴黎,從託夢到人間,半生求索上下,一世執著不朽。(蔡駿《春夜》後記)蔡駿將自己的首部半自傳體長篇新作命名為《春夜》。蔡駿是以懸疑小說出道,《春夜》中的懸疑元素仍比比皆是,卻無法被定義為懸疑小說。小說中的那個「我」,那個「蔡駿」,來自於歷史,來自於一段消逝的時代,來自於上海與蘇州河畔的記憶。「蔡駿」置身的世界,經歷的故事,與他人錯綜的關聯,大半屬於非虛構。
  • 「牽掛:2500裡外的您」煙臺毓璜頂醫院王小帥:國有難,我先行...
    煙臺毓璜頂醫院重症醫學科護士王小帥 煙臺毓璜頂醫院重症醫學科護士王小帥收拾行李,出發前往濟南 煙臺時刻2月9日訊2月9日上午,煙臺第四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出發前往濟南,跟隨山東省第六批醫療隊趕赴湖北王小帥出生於1989年,既有80後的經驗,也有90後的熱情。2011年從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院畢業後,王小帥一直在毓璜頂醫院的重症醫學科工作,在多年的從業經歷中也經常接觸甲流、肺炎等傳染病的患者。專業對口,有經驗,也有熱情,被選派參加這次支援行動。「大家都一樣優秀,並不是說選上我我就更好。這是我的使命,不僅因為我的專業對口,也因為我是一名黨員。」王小帥說。
  • 王小帥:陝西七月大胎兒被強制引產是活殺
    王小帥稱,七個月大的胎兒被引產是活殺,像驚悚片一樣。鳳凰衛視6月19日《鏘鏘三人行》,以下為文字實錄:竇文濤:今天是二小聚會,小帥和咱們的小牧,但是剛才其中一小顯得非常地粗魯,今天我把做節目的材料破例給咱們小帥導演看了看,結果剛才做節目之前,他邊看材料,我看是,邊說出了這輩子最密集的粗口。王小帥:粗話。
  • 號稱看哭了無數人,今年華語片大驚喜是王小帥?
    為了讓大家更好了解這部哭紅柏林的佳作,我也專門邀請人在柏林的顧草草同學,剛剛看完影片的她,也與我們分享了這部王小帥的新片。接下來,就看她的表演吧:文:顧草草在今天早上抹著眼淚從電影院出來之前,我怎麼也不會想到,今年柏林電影節,華語片最後的希望,最具有「金熊相」的佳作,竟然是王小帥和他的
  • 北京電影學院「學院獎」重啟 王小帥獲電影導演獎
    電影《地久天長》有一個英文名,叫作「So long,my son」,意為「再見了,我的兒子」,「so long」也可翻譯為「好久」。「學院獎」對於導演王小帥來說,真的「so long」。他在領獎時動情地講述著自己對「學院獎」的情結,「當年我們剛畢業,有了第一屆學院獎。那些在金字塔上刻下的名字,是我們離開學校以後一座回望的燈塔,這個燈塔如此明亮。
  • 「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王小帥:如果態度垮了,電影就什麼都不是了
    他最近的一部電影《地久天長》獲得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第11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2019年度表彰大會年度導演獎以及第14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獎。從1993年的處女作《冬春的日子》開始,無論是《十七歲的單車》還是《我 11》,一直到最近的《地久天長》,王小帥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梳理著時間,凝視著時間,他的電影裡有著獨特的個人生活印記,比如對三線記憶的雕刻描摹,他也通過對這些記憶的回顧,重新抒寫了記憶所棲息的那段歷史。
  • 專訪王小帥:《地久天長》不是哭戲,將來或讓王源演大男主
    ,不少影迷評論中途哭了很多次,導演王小帥對此回應:「我一再強調它不是哭戲,不是煽情戲,就是平靜如水的生活,它的無奈、無常,酸甜苦辣,呈現出來要讓大家覺得生活本該如此,不論是喜、隱忍、無奈,都必須活下去。
  • 蔡駿推出首部半自傳體作品《春夜》
    蔡駿的首部半自傳體《春夜》近日推出即再度引發關注,小說以第一人稱的視角,講述了文中「我」的父輩工作半生的春申廠的歷史和圍繞工廠發生的兩起懸案。對於在全球擁有幾千萬華語讀者的作家蔡駿來說,《春夜》是一部風格突破之作。與蔡駿之前的作品相比,《春夜》蘊含了作者更多的人生體驗和所思所感。
  • 《我11》角色360°無死角曝光 打造慈愛父親形象
    《我11》角色360°無死角曝光 打造慈愛父親形象     由王小帥執導,閆妮、王景春、喬任梁出演的懷舊青春新作《我11
  • 王小帥新片包圓柏林電影節影帝和影后
    王小帥導演執導的新片《地久天長》大獲豐收,男女主角王景春、詠梅同時拿下影帝、影后,這是繼2011年《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2015年《45周年》之後,又一部同時拿下柏林最佳男女演員獎項的影片。最佳影片金熊獎由多國合拍影片《同義詞》獲得。
  • 《我11》法國領先上映 排片吃香受追捧
    爸爸和孩子 法國版   王小帥執導的青春殘酷電影《我11》今日在法國全面上映,較之於國內至18日方能登上大銀幕,法國的上映時間則足足提前了9天之多。而作為國內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中法合拍影片,《我11》在法國也受到影迷們的熱捧。據法國發行方伊莎貝拉(Isabelle)透露,《我11》在中法兩國是享受本國電影待遇的,在法國影院的排片極有可能達到和好萊塢大片平齊的數量,而票房將有可能達到8萬張左右。   一直以來,王小帥的電影都備受國外觀眾的矚目,尤其在充滿浪漫氣息的法國。
  • 《地久天長》後王小帥將改編小說 拍攝農村生活
    據外國媒體報導,王小帥將執導新片《塵埃之上》(Above the Dust,暫譯),影片改編自中國作家李師江在2016年寫的短篇小說《爺爺的鬼》,將於今年8月在中國西北地區開拍。這是王小帥的第13部劇情長片,前作《地久天長》廣受好評,在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斬獲銀熊獎最佳男演員和最佳女演員,並在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上獲得最佳編劇,最佳男女主角三項大獎。原著作家李師江的另一部小說《六個兇手》也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由張靜初主演,《地久天長》編劇阿美也是本片的編劇之一,影片目前還未在國內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