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絡上關於真假4K電視的爭論沸沸揚揚,RGB與RGBW的死掐也進入白熱化階段,真假4K的爭論已經嚴重影響了消費者的判斷,給電視市場帶來不小的負面影響。那麼,應該如何看待真假4K之爭呢?在筆者看來,「真假4K」完全是個偽命題,就好比討論「白雞蛋算不算是雞蛋」一樣毫無營養。只要符合4K電視標準,且能給用戶帶來全方位4K體驗的電視,就是真正的4K電視。
「真假」之爭已有偽命題先例
其實,目前對於「真假4K」的討論,與幾年前「真假八核」之爭非常相似。早在2013年,隨著技術發展,智慧型手機進入了多核時代。顧名思義,「多核」即指移動處理器的多核CPU,其包括異步多核(業內稱為假多核)和同步多核(業內稱為真多核)兩種結構。同步與異步的區別是:同步的多個CPU是一個整體,無論多少個任務指令,都同時合力先完成一個,然後再完成下一個。異步的多個CPU可獨立工作,分別完成不同的任務。在第一個CPU達到滿載狀態時,第二個CPU才會主動分擔第一個CPU的任務。當八核手機出現後,社會上對於「真假多核」的爭論開始愈演愈烈。不可否認的是,對於八核手機來說,無論是「真八核」還是假八核(雙四核),都是商家為宣傳喊出的定義,其只是兩種不同的結構,但都是名副其實的八核手機。
值得一提的是,採用假八核(雙四核)的三星S4手機,在跑分上曾遙遙領先於號稱搭配「真八核」的國產智能機,這無異於給堅持「真假八核」觀點的人一記響亮的耳光。
如今,業內對於RGB 4K和RGBW 4K兩種4K顯示技術討論得熱火朝天,IT領域的「真假」之爭又轉移到了電視行業。
假4K「解析度低」的論點不靠譜
「真假4K」之爭主要集中在解析度。一方認為,RGB 4K才是最正統的4K顯示標準,採用RGB的電視面板,其像素由紅(R)、綠(G)、藍(B)三種子像素組成;而RGBW的電視面板只是在RGB顏色標準上增加了白色子像素,雖然增加了顯示亮度,但同時也減少了RGB像素,以至於其解析度只是真正4K解析度的3/4。
4色4K在畫質表現上有其明顯優勢
另一方認為,RGBW 4K屏雖然在傳統RGB基礎上增加了白色子像素,但在信號處理上通過獨有的迴路技術及新研製的迴路配件,完全可以達到國際電信聯盟制定的UHDTV標準——即3840X2160解析度。而且,在2013年11月發布的中國適用的4K認證規範中,對4K產品的清晰度、重顯率、水平色視角、水平亮度視角、亮度、對比度、亮度均勻性、色域覆蓋率等多項指標進行了規定。所謂的「真假4K」在這個標準上都是合格的4K產品,RGBW也是通過技術上的調整使得4K面板在價格上更加親民化。可見,「假4K」解析度低的說法,顯然不靠譜。
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郝亞斌也曾表示,RGBW 4K面板是4K技術發展道路上的差異化技術,和RGB 4K技術一樣符合4K超高清的顯示標準。而且RGBW 4色4K在顯示和功耗方面均有突出表現,是名副其實的創新。
假4K「屏幕有白線」的說法太牽強
如果說,業內對於「真假4K」解析度的討論,完全是出於技術上的差異認同,還可以理解。那麼,某些為了打壓競爭對手而放出的論調,則略顯無理取鬧。有報導在介紹鑑別「假4K」的方法時提到,RGBW 4K顯色模糊,用放大鏡看的話,可以看到白線。先不提顯色如何,光是「放大鏡看出白線」的論調就只能讓人莞爾一笑。要知道,4K電視已經到了纖毫畢現的程度,在4K解析度下,觀眾可以看清畫面中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特寫,得到一種身臨其境的觀感體驗。即使真用放大鏡看到了白線,那麼這條「白線」將有多細?而且,又有誰會無聊到舉著放大鏡看電視?
用放大鏡來看電視不靠譜
「真假」之外 4K體驗才是王道
目前,業界對於4K的廣泛認同是:電視必須配備物理解析度達到3840*2160(4K*2K),像素達到829.44萬,只有這樣的產品才能被評為真正合格的4K超高畫質電視。那麼,RGB 4K與RGBW 4K既然都能達到4K標準,僅僅是顯示技術的不同,又何來「真假」之說?過度的對標,只能讓消費者對於4K概念更混亂,最終浪費了公眾資源,也影響行業發展。
奧維雲網黑電事業部總經理董敏曾表示,市面上的RGB和RGBW之爭,更多的是一種噱頭,出於推廣和競爭的考慮。事實上,真假4K的爭論也迷惑了消費者的視線,讓消費者產生錯覺,只重視硬體,而忽略了其他環節。無論是RGB還是RGBW,只要能提供出色的畫質、足量的4K片源、讓消費者享受到真正的4K體驗,而且價格公道,就是老百姓喜歡的。究竟是什麼的顯示方式,反而並不是最重要的。